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怎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19-09-10陈兵
陈兵
[摘要]目的:探讨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的有效应对措施。方法:以本单位(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016年01月至2019年01月应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研究案例,分析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措施,并根据应对效果,提出优化措施。结果:本单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应对措施采用的及时性较高,在事件处理效率上较快,但在应急预案完善程度、应急救援程序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结论: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上,应形成较为完善的应急预案,形成标准化应急救援程序,提高应急救援效率,保障应急救援组织合理性,提高现场检伤分类及送诊、抢救针对性与及时性。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职业病,防治机构,应急救援,应急预案,处置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2-0189-0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发生上具有突发性,涉及范围广,涉及人员多的特点,因此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更需要形成应急处置措施。职业病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类,可能造成同一职业或工种中,大量群体同时爆发某一类疾病,引发较大的社会影响。因此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承担着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处置责任,并承担着对事故发生区域现场检测的责任,需要对突发性事件的远期效应进行评估分析,减少区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再次影响。为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突发事件上的应急处置效率,还需要完善应急预案与应急处置措施,对此,以我单位2016年01月至2019年01月应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研究案例进行详细讨论,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我单位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职业病防治及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上具有主要工作责任。2016年01月至2019年01月,共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5例,在事故危险度分级中,一般事故共处置5例,无重大事故发生,无特大事故发生。共涉及职业病患者20例,于事故现场配合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进行人员检伤、分类与送诊。
我单位在职业病防治措施上,包括以下几点:①进行事故危险程度分级;②对事故现场人群疏散、隔离、进行事故现场“消洗”;③对事故现场的患者救援提供专业意见,如化学中毒患者中可提供相关的解毒药品;④保护事故现场,保留现场仪器、设备,对事故现场进行毒物检查,确定引发职业病事故的毒物类型,并为事故现场处理与患者救治提供相关的参考;⑤隔离事故现场,设置动态监测,对事故现场环境进行检测,确定引发职业病的因素是否长期存在;⑥提供事故区域恢复建议,根据事故区域的危险因素处理效果,确定事故区域是否取消隔离;⑦对爆发职业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医疗机构的相关检查、患者治疗及随访资料的收集,确定引发职业病的流行病因,并对事故远期效应进行评估分析。
2 結果
我单位处置职业病突发事件5例,在事故应急处置效果上,可从职业病患者应急救治效率与事故现场处置效率上进行讨论。职业病患者应急救治效率中,20例患者现场检伤及分类情况见表1,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现场检伤及分类情况较为一致。
事故现场处置效率上,5例突发性事故在事故相关信息接收到组织人员达到事故现场时间皆保持于30min中,应急处置效率较高。在应急预案中,将应急计划划分为事故现场应急处理与场外应急处理。事故现场应急处理中,包括对协助职业病患者的应急救治、事故现场危险程度检测、事故现场类人员疏散与隔离处置等,在外场应急处理中,包括隔离事故区域、控制事故现场人员秩序、设置事故现场动态监测等措施。在事故处置上,大多于事故发生后的12h内能够提交相关的事故报告,在事故处理的整体效果上来看,事故现场处置效率较高,应急处理及时性与准确性较好。
3分析与讨论
3.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重要性职业病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该类事件的防治与应急措施上,应具有针对性与及时性,从而及时控制事故现场,对事故危害人群进行应急处置,提高事故涉及患者的救治效率。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工业化企业也逐渐增多,在化学药品生产、存储与运输、经营中,都可能引发化学药品中毒事件,工业化生产中还存在部分辐射、放射性污染类型职业工种,包括工业生产中引发的粉尘危害,这都是造成职业病的因素,引发职业技术人员的多种职业病。由于职业病的发生特点不同,在突发性职业病事故上常涉及大批量患者,职业病危害事故的现场防治与处置便十分重要,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效率决定患者应急救治效率,也影响事故危害的控制效果。所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上,其影响的不仅仅是事故直接危害的群体与患者,也可能影响事故发生区域危害因素的传播与控制效果。因此在该类型事故的应急处置上,还需要相关的事故防治单位、机构、卫生部门能够形成应急处置意识,及时隔离事故区域,并对事故涉及患者提供应急处置与救治措施,减少事故损伤与危害。
3.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处置预案的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应急处置预案上还需要不断完善,随着近年来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率逐渐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应急处置效率与应对措施也需要不断优化与完善,从而提高应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效率,增强现场处置与人员救治效率,减少事故危害与损失。当前在职业病防治应急处置预案体系上,需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应急处置预案体系中,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在应急处置预案的人员分配上需要进一步优化。人员组织与配置是影响现场应急处置效率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应急预案体系上,需根据不同程度等级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分配不同人员组织结构的应急处置队伍。在一般事故中,由于急性职业病人数较少,所以人员分配中,职业病患者检伤与分类、现场救治方向上的人员数可较少,分配2至3人即可,在现场事故等级调查与事故因素检测、分析,外场隔离、疏散等方向上的人员数量上分配6至8人即可,配合卫生部门及相关部门共同展开应急处置工作。在重大事故中,由于急性职业病人数较多,所以在职业病患者应急救治、分类上可分配4至6人,提高现场应急救治效率,为提高现场隔离、控制与检测效率,减少危险因素扩散,在现场处理人数上可增加到10至12人,在特大事故中,现场应急处置入数应不低于20人,形成对职业病患者及现场应急管理的共同落实,加强对危险源的分析与防控,配合多个部门完成现场隔离与人员疏散。二是在应急处置预案的针对性上需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事故现场应急处置预案应配合多个部门,所以应急处置预案需要与多个部门形成协商,合理分配工作内容,提高现场应急处置效率。因此在应急处置预案上,还需要结合工作实际情况,进行随时修订体系,为体系完善提供良好保障。同时,在日常应急处置准备中,还需要进行实战演练,提高应急处置预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3.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救援程序的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程序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应急救援程序的规范性,并提高应急救援及时性,提升应急救援效率。从应急救援程序中分析,应分为事故处理与事故报告。在事故处理中,需要结合应急处置预案进行事故紧急处置,包括停止引发或可能引发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对事故现场进行控制,隔离与疏散作业人员,保护事故现场并对事故现场的设备、材料等进行检测。配合医疗机构形成对受职业病危害的患者展开应急救治、检伤、分类。确定事故危险因素并进行事故危害程度分级。在现场事故处理中,需要保持规范性与流程性,形成事故现场良好的事故处理秩序,提高事故处理效率。在事故报告中,应对事故危险程度进行上报,配合医疗机构与卫生部门工作并提交相关的事故处理结果报告,对事故发生地点、时间、人数及事故原因、应急处置措施、事故远期效应等进行报告分析,便于配合相关部门展开进一步的事故处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