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

2016-08-11张梅凤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0期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

张梅凤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结构以及功能的变化。方法 60例慢性鼻窦炎并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 术前术后均给予糖精实验以及鼻黏膜电镜检查, 对比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结构以及功能的变化。结果 患者术前纤毛清除速率为(3.9±1.3)mm/min, 手术结束后纤毛清除速率为(7.2±1.8)mm/min,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纤毛结构相较术前存在较大改变, 纤毛形状、内质网、密集程度等均出现改变。结论 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黏膜功能及结构相较术前均出现较大差异, 鼻内镜手术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鼻窦炎患者纤毛结构及功能。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黏膜结构;黏膜功能;鼻内镜手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0.067

慢性鼻窦炎是当前临床极为常见的一种耳鼻喉科疾病类型, 患者至少1个鼻窦表现出明显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严重者将波及患者呼吸道系统以及脑部循环系统, 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均造成严重影响[1]。鼻内镜手术是当前临床针对慢性鼻窦炎患者治疗的常用手术类型, 本次研究将探讨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结构以及功能的变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并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8例, 女22例, 年龄12~75岁, 平均年龄(45.8±10.4)岁。本组患者入院时均存在明显的鼻塞、头痛、流涕等症状, 部分患者存在眼内压迫症状, 患者行鼻内镜检查可见鼻腔内存在不同范围的炎症及水肿症状。

1. 2 手术及检查方法 本组患者均给予鼻内镜下鼻窦炎手术治疗, 患者术前应用CT对其鼻腔、鼻窦冠状位以及水平位骨窗进行扫描, 明确患者病变位置、范围后对患者实施筛窦分房分型, 给予鼻内镜手术治疗以切除患者病变组织, 选择患者上颌窦口以及后卤部位的黏膜组织作为观察标准。本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收缩剂以及抗生素应用, 清洗鼻腔3次/d直至患者鼻腔内填塞物完全清除, 治疗持续时间4~7周。

患者术前术后均给予电镜检查以及糖精实验, 其中电镜检查过程中, 由检察人员将手术过程中选择的标本使用4%戊二醛+1%四氧化锇进行双重固定, 而后给予丙酮进行梯度脱水, 最后完成包埋、铅铀双重染色, 使用电镜观察组织标本上炎性细胞浸润、黏膜细胞水肿、黏膜息肉以及病理性腺体的出现情况;而糖精实验则需要等待患者鼻腔分泌物完全清除后将少量糖精(0.5 mm)置于患者下鼻甲内侧, 距离鼻阀距离约1 cm并严禁患者抠鼻或者用鼻大力吸气, 指导患者自然吞咽, 统计患者糖精放置开始直至患者吞咽时感觉到甜味的时间, 并以此作为糖精在鼻黏膜纤毛上的运动时间[2]。

1. 3 观察指标 测定患者术前术后鼻腔黏膜结构与鼻道黏液纤毛清除速率(MTR), MTR=中鼻道测试距离/测试时间, 测试距离=患者下鼻道距离2/3-0.5 cm。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黏膜功能 本组患者术前纤毛清除速率为(3.9±1.3)mm/min,

手术结束后纤毛清除速率为(7.2±1.8)mm/min,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黏膜结构 本组患者术前电镜检查可见其纤毛柱状细胞较为稀少, 纤毛整体存在粗细不等、粘连、紊乱、融合等现象, 同时患者鼻腔结构内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桥粒连接不清、内质网扩张、细胞连接松垮、线粒体空泡, 存在纤毛核型不够规则、间隙扩大现象;患者术后电镜检查则可见其纤毛形态已经基本恢复正常, 纤毛数量明显增多, 短线毛、微纤毛数量均匀存在, 纤毛粗细变为均匀, 整体排列较为整齐、密集, 存在“9+2”结构, 内质网、线粒体结构恢复正常。

3 讨论

当前临床针对慢性鼻窦炎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两种类型, 其中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对抗生素、血管收缩机、黏液促排剂、抗组胺药、高渗盐水等药物的应用, 而手术治疗则包括鼻内镜下鼻窦手术、上颌窦鼻内开窗术、上颌窦根治术、鼻内筛窦切除术、鼻外筛窦切除术等多种类型, 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3]。鼻内镜手术是当前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常用手术类型, 其手术过程中能够通过对细长软管镜的应用对患者鼻窦内部结构进行全面清晰的探查, 同时不对患者鼻腔、鼻道产生刺激, 最终彻底清除患者鼻窦内病变, 这一过程中不会对患者鼻窦黏膜及结构产生影响, 促使患者鼻窦黏膜结构、功能快速恢复正常[4]。

事实上, 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检查时可见其鼻黏膜显著增厚、固有膜水肿、血管壁增厚等症状, 部分患者管腔甚至直接闭塞, 病情持续一段时间后可见患者鼻黏膜被明显破坏, 出现鳞状上皮化生以及肉芽组织, 鼻黏膜正常结构被破坏, 黏膜功能也由此受到严重影响[5]。本次研究中针对患者术前鼻黏膜进行检查, 可见患者鼻黏膜纤毛清除功能严重受损, 纤毛结构出现异常变化, 相关细胞组织也存在明显异常症状, 患者术前纤毛清除速率为(3.9±1.3)mm/min, 手术结束后纤毛清除速率为(7.2±1.8)mm/min, 患者术后鼻黏膜纤毛清除速率相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 代表着患者黏膜纤毛功能相较术前明显恢复, 主要原因则是由于鼻内镜手术下患者病变组织完全清除, 在后续各种药物作用下纤毛结构开始恢复正常, 患者病情也得到有效治疗。

综上所述, 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黏膜功能及结构相较术前均出现较大差异, 鼻内镜手术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鼻窦炎患者纤毛结构及功能。

参考文献

[1] 史凌改, 王广科, 刘宏建, 等.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14):65-66.

[2] 藏志敏.慢性鼻窦炎手术前后钻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分析.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28):3795-3796.

[3] 李健鹰, 杨莉萍. 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前后黏膜的结构及功能变化. 河北医药, 2010, 32(11):1452-1454.

[4] 李海霞. 慢性鼻窦炎患者手术前后黏膜结构及其功能的变化分析. 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5):18-19.

[5] 罗金桥.鼻内镜手术前后慢性鼻窦炎患者鼻黏膜形态及功能的变化.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34):35-36.

[收稿日期:2016-03-11]

猜你喜欢

鼻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与护理
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与鼻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配合
短期布地奈德混悬液经鼻雾化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观察
全程护理对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及满意度的影响
鼻内镜下治疗鼻窦炎对中下鼻甲处理的价值评析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心得体会
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疗效观察
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右美托咪定辅助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