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智慧课堂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应用

2019-09-10韩璐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6期
关键词:运动负荷运动兴趣小学体育教学

韩璐

摘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入,智慧课堂成为当前学校信息化教学的一个新热点。本文主要阐述了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智慧课堂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智慧课堂 小学体育教学 运动心率 运动负荷 运动兴趣

根据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统计,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十年下降,中国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教授指出,体育课学生的运动心率平均要达到140次/分,现在小学体育课上学生的运动强度和密度远远不够。小学体育老师在体育课上不是不想让学生进行大运動量体能练习,而是不敢,因为缺乏有效的科学监控手段。而体育智慧课堂的介入,通过智能设备可视终端显示整个班级学生的心率曲线和有效运动时长,从智能、科学、智慧、安全四个方面加以监测,对体育课堂的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智慧课堂”,是利用智能监控、智能数据分析、基础信息管理等信息技术打造的,实现课前预习、课中监控、课后复习全过程应用的,智能、高效的课堂。本文所说的“智慧课堂”指的是利用微型感知基站,以教学终端设备、学生运动心率监测手环为技术手段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智慧课堂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所在的学校,利用智慧体育课校级云平台记录每位学生的体质健康档案,给学生配置PAD和运动心率监测手环,通过微型感知基站和基站互动反馈系统了解学生课中情况。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智慧课堂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融入智慧课堂,评估运动负荷是否达标

一般体育课可以分为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个阶段,利用信息化设备“学生手环”可以检测在每个阶段学生运动心率。具体安排如下。

(1)开始阶段:集合整队报数,宣布本次课的内容,针对内容进行导入,时长2~5分钟;

(2)准备阶段:热身拉伸,运动准备练习,时长5~8分钟,心率范围80~130次/分;

(3)基本阶段:相关教学内容的示范、讲解及练习,时长20~30 分钟,心率范围130~180次/分;

(4)结束阶段:放松拉伸,小结,时长5~10分钟,心率范围90~120次/分。

(5)评价方法:用心率曲线进行评价,根据心率曲线变化评价体育课各个阶段学生的运动负荷是否达到预期标准。

(6)评价标准:

曲线变化平缓,开始阶段逐渐上升,最大心率出现在基本阶段的中间及后半段,结束阶段逐渐下降,整体无突然上升又突然下降现象,各个阶段的心率曲线均在对应的心率范围内变化。若在基本阶段心率持续达到180次/分,则需要及时调整练习密度和练习次数。

2.评估是否达到有效运动

由低到高运动强度逐渐增大,供能方式也随之变化,用于检测和调整体育课。

(1)热身状态(50%~60%):极低强度,轻度运动,耗能极少;

(2)脂肪燃烧(60%~70%):低强度,轻度有氧区间;

(3)心肺提升(70%~80%):中到高强度,有氧区间;

(4)乳酸阈值(80%~90%):高强度,糖原代谢为主,出现乳酸堆积;

(5)极限预警(90%~100%):极高强度,接近无氧代谢,心脏负担很大,属于心率预警范围。

(6)评价方法:根据各个心率区间占比情况,评价每堂课是否达到有效运动。

(7)评价标准:

根据 5个心率区间时间占比情况,衡量是否符合课堂 4 个阶段的课程设计、达到有效运动目标。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运动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其独特的个性、气质、性格、兴趣、爱好。长期监测学生的运动数据,形成学生体质档案,可以有效评估学生的整体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并可以针对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和运动指导。例如在每节课的体能练习中,教学设计是开合跳、跪卧撑、平板撑各四组,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呈现的运动心率也不同。运动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的同学,需要短暂休息和调整;四组练习完有同学还未达到一定心率,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加练一组或两组。

4.实行打卡任务,培养良好习惯

俗话说:“好习惯成就一生。”学生在校的锻炼时间往往是有限的,而“智慧课堂”中新增的“打卡任务”与小学体育教学培养目标充分结合,提供了“每日一练”打卡模板,助力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笔者在试验班级就实行了“每日一练打卡”,孩子们每日分享锻炼图片,或者文字描述“今天我练习了四组一分钟跳绳,仰卧起坐50个……”一键发布任务,循环打卡,打卡排行数据一目了然,让老师更了解学生的锻炼状态,同时更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锻炼习惯,指导学生正确的锻炼方法。

5.进行学情分析,制订教学计划

通过长期运动数据的积累,科学分析体育课运动密度变化情况,评估课程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制订下一步教学计划。长期跟踪数据,横向分析班级整体运动负荷、运动能力是否有提升,根据不同班级整体水平差异性,为体育教师个性化制订班级教学方案提供数据支撑。

6.预防运动损伤,加强体育教学安全

上课时,学生的运动数据被实时监测、收集,然后通过大屏幕或教师终端实时显示。教师需重点关注学生的身体状态,如果课中出现多次心率预警,体育教师可以参考心率预警提示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适当降低学生运动负荷,并提供个性化运动指导,及时预防运动损伤,加强体育教学安全。

7.实时拍照,及时纠错

在小学阶段,学生体育基础比较差,运用拍照和视频功能,通过对比,及时纠正并加以正确示范,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例如,在教授“篮球胸前传接球”时,学生易出现肘关节外展、传球时上体没有前倾的错误,教师可录像留存,通过录像回放,找出问题,改正错误动作。

此外,无论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基于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教师都可以对学生实施个性化辅导,如文字交流、语音交流、视频交流以及微课交流。对每一次学生在平板上的锻炼情况,测评系统都会生成一份学习报告,便于师生了解每一天的学习情况,也有利于激励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恒心。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科学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每位体育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智慧课堂”体育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老师的教学效果。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灵活地运用“智慧课堂”进行有效教学,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跃、更加直观形象、更加有效。未来,智慧课堂必将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创新,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学生身心的智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曙辉,刘邦奇.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林国庆.基于智慧课堂的体育教学策略与应用[J].内江科技,2018(5).

[3]赵承勇.智能运动手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8(29).

猜你喜欢

运动负荷运动兴趣小学体育教学
浅析在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
体育活动中的运动负荷与密度研究
拨动兴趣琴弦 奏响体育乐章
短绳在体育教学中“一物多用”的具体案例分析
阻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
浅谈如何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高效性
浅议青少年业余训练科学地安排
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运动性区域的预设与生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