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艺术在小学美育中的传承和实践研究
2019-09-10李敏
李敏
摘 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唯一世界文化遗产,是两宋的巨大风俗画廊,将大足石刻艺术渗透到小学美育中,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关键词:大足石刻 美育 传承 实践
大足石刻植根于悠久的巴蜀文化沃土,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极工穷变,开拓了石窟艺术的新天地。汇集了中国唐、宋时期石窟艺术的大量珍品,是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大足石刻艺术为土壤,立足地方,立足学校,以“学生为本,发展为本”,通过挖掘与整理适合小学生的大足石刻艺术资源,设计多种多样的美育特色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内容和信息,通过多种形式、不同渠道的渗透,让学生“走进石刻艺术,感受石刻文化”,学生在乡土美育艺术活动中参与、体验,形成对大足石刻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从而积极参与大足石刻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一、开发美育课程
课程是培养学生美育素养的重要载体。课程是美育落地的最佳途径。课改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实处是课堂。紧紧围绕美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整合美术教育的五大核心素养,使大足石刻有机融入在美术教学中。先后开发了以大足石刻《牧牛图》、《莲童》等生活化、儿童化作品的艺术之美—《大足石刻艺术教育》美术校本课程和《千手观音》、《吹笛女》为原型的《石韵石魂》舞蹈校本课程;以《父母恩重经变相》为题材的心灵之美—《感恩》德育校本课程;《华严三圣》、《圆觉洞》独具匠心设计的科学之美—《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以及大足石刻开山化石的形体之美—《阳光体育》四个维度校本课程,实现以大足石刻艺术美育全面覆盖。
二、美美课堂,践行美育课程
(一)实践体验—寻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从生活中寻求美、创造美。每学期带学生到大足石刻宝顶实践基地、大足石刻民间艺人工作室、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等地方,实地参观、采访、写生,感受大足石刻之美,学习大足石刻文化,了解大足石刻民间艺人传承石刻技艺和精神。强调实践活动与美术学习融合,以学生动手写生、剪刻、塑造等创作实践活动为基石,以边看边画、边做边观察、边剪刻边创想、边观察边造型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的多元体验中,获得一种源于现场亲历的丰富视觉、触觉感知。
(二)文化理解—悟美
帶领学生通过走访、参观等了解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从而走近进大足石刻,引导学生在大足石刻文化的审美理解和文化感悟中孕育浓厚的人文内涵与隽永的魅力。
为了使学生能有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丰富的美育资源—大足石刻,在“十·一和五·一”假做一个“旅游—感受大足石刻文化”的课题练习。学生深入石刻景区,听石刻导游讲解石刻雕像的历史、神奇故事、历史价值,查阅石刻的相关资料,画出了石刻人的精神,写出了有血有肉的调查报告,内容非常丰富详实,拍回了许多珍贵的石刻图片。
(三)视觉创意—创美
在视觉文化创意时代,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美术表现形式,围绕“画石刻、做石刻、说石刻、演石刻”,融合“剪纸、泥塑、水彩、水粉、版画”等新颖的美术表现技法、独特探索视角,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综合创新思维中感知、体验与内化,唤醒关爱、触碰心灵、激发共鸣,引发美术素养的积淀,促进美好品质的生长。
三、无痕美育,发展评价
在评价方面,我们屏弃了“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和“整齐划一”的标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识,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建立自信,这又促进了儿童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个性。
在学生期末学业成绩的评定中,不再是原来学生一张绘画作业进行评定,而是根据美术内容(综合探索、设计应用、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的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测查;每年学校开展全校师生参加艺术节活动,每位师生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同时每周三和周四,学校开展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活动,学生可以进行自由选择艺术项目,进行走班教学。每两年区里开展一次艺术节活动,每年六一学校开展的艺术活动;以及学生参加学校、区、市国家级的各种艺术比赛等,美术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作为学生期末的成绩评定指标。学生在美育活动中感受美,品尝美。
以大足石刻为题材的美育活动,彰显着地方特色,透射浓郁的乡土美育的生命张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范例》周韫玉 张瑞玲[N]海南出版社,2003年5月
[2]《美术新课程教学法》张行涛 周卫勇,开明出版社 2004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