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下视频谈话节目的“有备而来”

2019-09-10徐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19期
关键词:网络

徐锦

【摘要】纵观时下的视频谈话节目,节目形态和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有了很大的拓展,在栏目整体形态和团队作战、集体智慧地推波助澜下,这类节目的表现形式、主持手法、场面道具,可谓是丰富多样,极尽手段。嘉宾在主持人多色彩、多层次、多角度的提问下,往往难以招架,举止失控,时而哭,时而笑,时而感动时而发怒,看得大众大呼过瘾,节目自然有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也让明眼人看出了访谈节目若不是“有备而来”,在多竞争的访谈节目中已经很难有立足之地了。

【关键词】网络;视频节目;谈话节目

中国有规模的谈话节目始于1992年在东方电视台首次播出的《东方直播间》,之后有创办于1996年、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实话实说》、《相约夕阳红》、以及在北京电视台活跃了16年退出荧屏的《荧屏连着我和你》等一批王牌节目,在央视的几次改版后有的悄无声息地离开银屏,中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二十年。

目前,中国内地的谈话节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由电视台的节目发展壮大到网络视频节目,像《奇葩说》、《晓说》、《一郭汇》等新型的谈话节目模式开始引人关注。但无论以哪种传输手段传播的栏目,受众以何种方式观看、参与,节目内容依然还是最核心的主导,追朔到此类节目的样态始祖,依然还是以《实话实说》《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面对面》、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艺术人生》《非常静距离》等最具代表性。这类节目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后数字化时代的技术条件,以及当时的观众对节目的收视需求和港台地区各类涵盖“谈话”节目要素的综艺节目的新形式的影响,在节目形态上有着很大的改变,除了以“明星主持人”的主持魅力、明星效应来增加节目的吸引力、影响力,最大的变化是以主持人为核心力量,随时吸纳时代主力,应用团队智慧来拓展节目空间,从各节目要素着手,做有策划、有设计、有策略、有看点、高收视的访谈节目。因此,但凡有一定影响力的栏目,在开场和片花、节目花絮的华丽播出中,很轻易地就给人一种主持人隆重登场,嘉宾份量十足、个性突出的感觉,而这样的节目效果,无论是历经几年的节目变迁,依然还是时下视频谈话节目发展要借鉴的基础内容。其实,无论任何创作时期,节目的创作都离不开四个字——“有备而来。”

1. “有备而来”体现在节目资料的收集和掌握上

以往,“有备而来”更多的是主持人自身要做足功课的重点环节,在很多提高主持人访谈能力的专业书籍中,节目前的精心准备是主持人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十多年前,访谈节目的成败很多时候是依赖主持人对嘉宾提问的互动效果和节目的控制能力,而今,主持人依然还是节目的核心,但最大的进步已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大多有强大的幕后团队在进行操控,这一点,早在内地某知名节目中体现,所谓的“名嘴”不过是制作人手下的一个传声筒,大多数与嘉宾的问题都是别人写好,而主持人真正的“木讷”却刚好契合了节目的风格,而被观众所接受,虽然只是小团队作战,但也体现出,栏目的发展优化,一定离不开团队作战。

对于人物访谈节目来说,掌握和用好受访者的个人资料是节目顺利进行和热点不断的关键,古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绝对有道理的,主持人和嘉宾还在节目的邀约阶段就已经形成了一种攻与防的关系,主持人全面了解嘉宾的个人资料,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其在其他节目通告中的言行,與团队揣摩、研究其个性、事件,及嘉宾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选择提问的方式和素材;嘉宾也大多会看主持人的个人资料及其主持的节目,了解其提问的路数,节目的走向,以备能够沉着应对,上节目前,往往都有一番紧张的思想斗争,最有代表性事件就是流行天后王菲接受杨澜采访前的应对表现,我们来看曹可凡在其主持的名人谈话节目《可凡倾听》2011年7月4日的一段节目中的对话:

曹可凡:你怎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打开人家的心房,让人家能够敞开心扉,跟你说一说心里话,我特别觉得不容易,就是你能够把王菲请到节目中来,然后能够撬开她的嘴,让她说话,这太不容易了。这样的一个人,而且,来你节目之前,居然还发微博说她很紧张。

杨澜:对,她发了一个微博说:“我想象杨澜是穿着白大褂,还戴着一个听筒”,就好像是医生一样的,我就想,对,最好还有手术刀(笑),然后我就跟我那个制片人说,真的应该是挺有趣的话头吗,我说你们去给我找个白大褂来,后来他们真的找了两件白大褂来,说“杨小姐,你看穿哪件合适?”(笑)我说这明明是厨师穿的白大褂,一个也不能用,这不是医生的白大褂,所以那天的采访的开头我就是用“为什么我们三个人(和王菲、李亚鹏)都很紧张”。

试想,如果那天杨澜真的是穿白大褂迎接王菲,该有怎样的喜剧效果,而在《杨澜访谈录》中,也正是这段关于“穿白大褂”的乐事引出了王菲上节目前的微博以及夜里做梦都在“做访谈”,“有准备”在无形中也增加节目内外无的“紧张度”。这或许也是人们爱看访谈节目的乐趣所在。但“能防能守”,有时太有目的性,反而失去了作为“谈话”节目本身的“自然法则”,有时会显得刻意,甚至偶有违背“道德”之势,尺度把握不好就会有负面效应。有些节目就喜欢“吵”个不停,经常有嘉宾与主持人、主持人与主持人互掐的“事件”传出,所谓的知名度也被“吵出”,有很多网友也在探讨,这是否也算是一种“有备而来”呢?所以,利弊参半,在收视率和节目的“好看”而不是“可看”面前,有时还真会让一些人观念模糊,特别是“团队的力量如此之大!”,对于如何让节目和主持人“出名”,似乎过程越来越不重要了。

2. “有备而来”,还体现在节目访谈的整体构思和方案设计上

内地访谈节目的最盛时期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谈话栏目和主持人在这一时期备受关注,原因是这一类型节目在内地刚刚兴起,同质化现象还不明显,竞争还不激烈,当时很多节目的制作团队其实是传统的“栏目组”形式,如曾经辉煌一时的《实话实说》节目,在节目策划期间,有4到5个策划小组,每个策划组有2到3人,分别通过各地的都市报或上网“找料”,之后向编导汇报,经过商议后,由栏目负责人决定是否做节目。领导同意后,策划人员就开始大范围的电话找人,请嘉宾和观众。由于节目的主导思想和“生命力”是做接近“真实”的“脱口秀”,因此在嘉宾的选择上就有一个必要条件——能侃、还必须“实话实说”,还说得有水平,嘉宾选对了,意味着节目就成功了一半。节目开播前基本上是策划人员和报名参加的观众之间在“实话实说”,而主持人方面,按栏目的要求是尽量避免与当天现场的嘉宾和观众接触,用栏目组的话说就是“要让主持人和嘉宾保持生感、好奇,已达到在在现场脱口就能说笑话的效果。

像《实话实说》这样的节目操作法是当时团队作战典型的运作模式,这个栏目的成功,也证明了“策划班子”对节目的重要性,而随着电视产业化的发展,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的细分程度也来越大,也促使访谈节目跟随电视行业的整体节目策划的脚步,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更多的制作团队懂得了节目前期的“准备”实际上是后期节目制作播出的强力基石,基础不牢,势必容易坍塌,因而,在节目的策划上,和以往的策划案“纸上谈兵”相比,更多的是要付诸行动,在周密的工作计划中,更精准、深入的来做准备工作。为此,很多栏目制片人专门成立了相关的部门,通常是三大块——策划、制作、营销,在人才使用上也做到了前所未有的人尽其才,还吸纳外部力量,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为栏目服务。

目前,内地一些通过在“前期策划”中下功夫,对整体节目架构严密布控的栏目,都成为了知名的栏目,如湖南卫视介于谈话与娱乐节目之间的娱乐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在策划和创意上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栏目,制作团队是曾经连续六年湖南广电自办栏目收视冠军——《越策越开心》制作全班底,被称为是“一个最擅长将正统高端的主题,用娱乐通俗、深入浅出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团队……,节目宗旨是“用最娱乐的电视元素表达高端的节目内涵!既要收视率又要好口碑!我们通过通俗的电视表现手法,鼓励国民一起展现民族文明的魅力。”制作团队以智慧和创新精神取胜,将曾经的试金石《越策越开心》突出地域色彩,节目本土化的功效加大,将《天天向上》推向国际化,无论是节目视点、内容和主持方式上都是一種“突破”,在内容上以几个有趣的板块:

板块一:风格样式各异的嘉宾开场SHOW。(15分钟)

板块二:演剧性质的礼仪情景演示与切磋。(15~20分钟)

板块三:跨越国界的嘉宾互动。(25~30分钟)

插片一:中华礼仪之美(3~5分钟)、

通过小短片的形式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的知识。

插片二:对与错(3~5分钟)

采取模拟教学片貌似严肃的外在形式,用诙谐幽默的内在心态展现:不同的人群面对同一事物时,出于不同态度带来的可笑性差异。

这一节目内容模式,看似并不复杂,但在实际的节目播出中,却因为每次的话题制造、嘉宾选择、主持人插科打诨、语言风趣幽默、主持嘉宾以及与现场观众的互动表演、以及内容、主持风格的不断创新,成为了一种较为符合受众收视心理,具有“独立”特征的极具影响力的栏目。而幕后功劳当属制作团队。

3. “有备而来”体现在主持人的提问水准上

对于访谈节目来说,无论有多优秀的幕后策划班底、有多完美的节目方案,最终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主持人的表现,特别是“提问水准”上,对于一些“大牌明星主持”,丰富的节目经验及自身的工作积累,一方面形成独有的主持风格,一方面也容易因为“经验之谈”在提问方面形成一定的套路,缺乏针对性,让人觉得没有新意。

现如今观众对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提问水平,关注度越来越高,即便是很知名的主持人,在节目中表现不佳,也会被无情的批评,人们对主持人的提问方式、问题选择上似乎特别的挑剔,缺乏一定的包容性。比如有“中国奥普拉”之称的鲁豫,算得上是访谈节目最好的主持人之一,一直在观众中享有好口碑,然而,随着《鲁豫有约》节目的节目量加大,容易让人产生质疑,包括节目准备不充分、问题肤浅而重复、临场反应欠敏锐、人文关怀不足等等。比如,鲁豫问周华健数学成绩好不好?周华健顺口说“不好”,鲁豫也就信以为真。节目播出之后,很多观众在论坛发帖评论此事。因为周华健是台大数学系毕业的,他曾经期待的职业是数学老师。在谈话过程中,可能因为没有亲自收集资料,鲁豫说起一些话题也信心不足。她在节目中对易建联说:“他们说你……”易建联反问:“谁说的?”鲁豫回答:“不知道,他们说,据说。”

从个人的角度,我并不会因此改变对鲁豫的印象,也不认为这是提问水准的问题,而是准备不充分,和对节目有些疲于奔命了。这样的场面其实在很多访谈节目中也偶尔会出现,只是因为《鲁豫有约》的收视率相对较高,被“重视”程度也自然要高了,《鲁豫有约》幕后策划团队的一个前工作人员曾透露,因为节目太多,鲁豫都是看他们准备的提纲就上场录制,根本没有时间自己看资料。而鲁豫的记忆力超强,看一遍提纲基本就能记住所有的问题。这一现实问题也在提醒各“团队”们,前期的努力很可能会因为问题准备的不充分而失去水准,也很容易累及主持人,造成负面效应,因而,在“有备而来”这一课上,最终要落实的还是“沟通和交流”,“提问”是最重要的一环。

综上所述,“有备而来”已经是一个栏目树立品牌,创造财富的成功法宝,它有助于一个制作团队能够在成功的“准备经验”中提炼出适合栏目发展的思路、方法,加以借鉴与运用,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节目领域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网络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抚州市广播电视台非编制作系统网络探究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历史文化类旅游产品网络营销探讨—以故宫为例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