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课程学习行为投入代际差异统计分析

2019-09-10屈耀辉殷俊明

高教学刊 2019年18期

屈耀辉 殷俊明

摘  要:基于自编问卷获得的调查数据,对70后与90后两代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上的行为投入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后,无论是程序性行为投入还是实质性行为投入,70后大学生均较90后大学生投入程度更大即表现的更出色,而且这种差异非常显著;所有的检验也显示,相较而言,90后男性大学生表现最差。究其因可能与两者就读期间巨大的社会与经济差异有关。研究结论也印证了人们的一个普遍看法:70后大学生较90后大学生要勤奋努力。

关键词:課程学习;行为投入;代际差异;非配对T检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8-0093-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btained from the self-compiled questionnaire, the difference of behavioral input in course learning betwee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1970s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1990s is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ther it is in class or after, whether it is a program of a substantive activity,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1970s perform better tha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1990s, and this difference is very significant; All tests also show that the 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1990s perform the worst. This result may be related to the huge social and economic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ener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chool.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also confirms the general view that 70th generations college students are more diligent tha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1990s.

Keywords: curriculum learning; behavioral input;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unpaired T test

一、问题提出

依据学者们(Fredericks et al,2004[1];等)的观点,课程学习涉及到认知投入、情感投入、行为投入三个维度,这三者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行为投入是指生理卷入的程度,依据卷入程度不同,又可分为程序性投入和实质性投入,前者如上课不迟到、课后写作业等,表现为遵规守纪,是一种形式上的投入,后者如坐在教室前几排、课堂上将注意力放在老师身上等,体现为对学习内容和问题的重视与持续关注,是一种较深层次的身心卷入。显然,课程学习中的行为投入不仅包括课堂上的表现,也包括课后的投入。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迄今已有两代①人40多年了,这期间,中国社会与经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比于早期70后大学生所处的艰苦与贫乏环境,今天90后大学生身处的环境无疑更优渥与多元,然而90后大学生总体上给人一种感觉:不如70后大学生在校期间努力。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本文拟通过分析比较两代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上的行为投入做出回答。文献调研显示,关于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研究直到21世纪初才成为研究热点,并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更微观更具体的问题,如大学生在课堂或课程上的学习投入,才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Handelsman et al,2005[2];Svanum和Bigatti,2009[3];陆云和吕林海,2015[4];任峥等人,2017[5])。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存在大量研究空白,这其中尚未见到比较70后与90后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差异的研究文献。因此,相对于前人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基于自己设计的调查问卷获得的调查数据,从行为投入角度实证分析了70后与90后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差异的情况。

二、数据采集

基于一些学者(Fredericks et al,2004[1];等)的理论或观点,借鉴一些经典量表(NSSE-China,2007[6];等)和一些学者(LaNasa et al,2009[7];等)相关量表的设计思路,并参照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在充分考虑代际差异影响的情况下,基于“以生为主”的测评理念,从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及情感投入三个维度围绕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两个阶段来设计问题。共包括30个问题。其中,课程学习的行为投入共设计了10个问题,课堂和课后两个阶段各有5个问题,且都包含了程序性行为投入与实质性行为投入的问题。选项采用Likert五点法设计,包括:“从未”、“很少”、“有时”、“时常”与“总是”五个选择,并相应赋值1、2、3、4、5,数字序号越大,表示在课程学习中的投入程度越高。信度检验显示,总表及三个维度的Cronbach系数均超过0.8。

调查由线下调查和线上调查(填写问卷星)组成,总共收集到365份问卷,其中70后大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有120份,90后大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有245份,两者的比例约为1:2;前者的男性占比41%,后者的男性约占23%。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两代大学生课程学习行为投入总体比较

由表1的选项均值可知,70后大学生的行为投入均值都超过4,而90后大学生的投入均值则不足4,这说明70后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上行为投入的表现要优于90后大学生,这一点也得到了均值差异的证实;T检验结果显示,两代人的这一差异高度显著。分析结果也显示,90后男性大学生的表现最差,与70后男性与女性大学生在行为投入上均有较大差距。

表2的T检验结果显示,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70后大学生和90后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上的行为投入程度的差异都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即代际差异非常显著;而且均值差异也进一步证实:70后大学生较90后大学生普遍投入更多。对比课堂与课后表现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是70后还是90后大学生,在行为投入上,课堂上的表现均优于课后的表现;且两代人在课堂学习中行为投入的平均差异(0.263)要较课后学习中的平均差异表现(0.408)要小。这一方面说明,无论是哪一代大学生,课堂比之于课后,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约束更大;另一方面也显示即使在课后这一约束弱、需要高度自律的学习时段上,70后大学生仍较90后大学生在学习上更自觉更自律。此外,结果显示,70后(女)在课堂的学习上表现最好,70后(男)则在课后的学习中表现最好,而90后(男)在两个阶段的学习中均表现最差。这意味着90后男性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自律性较差。

(二)两代大学生课程学习中不同性质行为投入比较

表3的T检验结果显示,在程序性行为投入上,两代人存在高度显著的代际差异。由均值结果可知,70后大学生无论男女在课程学习上的程序性行为投入均值都超过了4.2,而90后大学生的平均表现则不足4.0,这说明70后大学生较90后大学生平均而言自律性更强更能遵守学习上一些制度性要求;均值差异也证实,90后男性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最差。

表4的T检验的结果显示,无论是总体还是两性比较,7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课程学习上实质性行为投入的差异都通过0.01水平,呈高度显著;均值差异也说明,70后大学生在实质性行为投入的表现要优于90后大学生,且再一次证实,90后男性大学生是最不用心学习的群体。

(三)两代大学生课程学习中具体行为投入比较

表5显示,两代大学生在缺课/逃课上的表现很接近,均有超过50%的同学从不缺课或逃课,90%左右的同学很少逃课,T检验的结果也显示两者在这一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就上课迟到或早退而言,两代大学生的表现也很接近,70后大学生有90%的很少迟到/早退,90后的大学生这方面的表现也接近90%,事实上,两者确实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均值也显示,70后大学生在以上兩方面做得要较90后大学生好。在遵守课堂纪律方面,显然70后大学生要做得好一些,有70%的学生总是遵守课堂纪律,而90后大学生只有28%左右总是遵守课堂纪律,T检验结果也显示两者在这方面有非常显著差异。在上课选择前几排就坐方面,70后大学生选择时常与总是的合计有69%,而90后大学生只有53%;这意味着90后大学生课堂开小差(如偷看手机)的人相对多些;但两者的差异仅在0.05水平下显著。在课堂将注意力放在老师身上这方面,两代大学生的表现差异显著,其中,70后大学生时常与总是的比率合计超过88%,而90后大学生这方面只有72%多点;90后大学生超过22%的学生只是有时会将注意力放在老师身上,很少与从未的合计也接近5%;T检验也证实两者这方面差异非常显著。综上可知,尽管在程序性行为投入上,两代大学生差异不显著或显著性不强,但是在实质性行为投入上,两代大学生却有显著差异,这意味着70后较90后更多的在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

由表6可知,在被调查的五个问题中,两代大学生的表现差异大且都通过显著性检验。就课前预习而言,均值显示,两代大学生课前预习方面做得均不够好,其中,70后大学生时常与总是课前预习的比率合计只接近40%,而90后大学生这样做得只有不到20%的比率。就课后写作业来说,两代大学生做得都较好,其中,70后的大学生时常与总是的合计比率超过了90%,而90后大学生这两者合计的比率也接近80%。就预习时在书上标注重点/疑问而言,70后大学生时常与总是合计有超过56%,而90后大学生两者的合计有43%,70后大学生的表现优于90后大学生。就及时、独立、认真完成作业来说,70后大学生这方面做得极其好,时常与总是合计的比例超过94%,超过90后大学生2成多。就课后及时整理笔记进行课堂总结而言,70后大学生的表现也大大优于90后大学生,时常和总是的合计比例有75%,超过90后大学生2成多。总而言之,70后大学生较90后大学生在课后学习上更自觉更努力,投入也更多。

四、结束语

2017年7月7日,人民日报载文“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对当今大学生进行了痛批:“上课时,清醒的没有发呆的多,发呆的没有睡觉的多,睡觉的没有玩手机的多;下课时,自修的没有吃零食的多,吃零食的没有看连续剧的多,看连续剧的没有玩游戏的多。如此这般,就业时的失败怎能不比成功多?”……。总之,人们普遍认为,当今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投入程度严重不足,不如早期70后大学生在校时的学习劲头。本文的分析显示,就课程学习行为投入而言,70后大学生确实较90后大学生表现的更好。具体而言,从课堂到课后,从程序性行为投入到实质性行为投入,70后大学生无论男女基本上在所有方面的表现都更努力。究其因,这既可能与70后大学生在读期间诱惑较少(无网络、无智能手机等)因而能专心学业有关,也可能与当时贫乏的物质生活以及多孩家庭所带来的脱困动力有关;而90后大学生特别是男性大学生可能恰恰因诱惑多且自控力差,加之物质丰富缺乏解困求进的动力,导致了在学业上行为投入的严重不足。

注释:

①代的界定既可以从生理角度也可以从文化角度进行划分,前者划分的结果较为稳定,而后者划分的结果较为不稳定,这里采用生理角度划分;依据婚姻法的计算思路,以21-23年为一代,据此,这里应为两代。

参考文献:

[1]Fredricks,J.A.,Blumenfeld,P.C.,&Paris,A.H.School engagement: Potential of the concept, state of the evidenc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74(1):369-386.

[2]Mitchell M.Handelsman, William L.Briggs, Nora Sullivan, Annette Towler. A measure of college student course engagement[J].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5,98(3):184-192.

[3]Soren Svanum, Silvia M.Bigatti.Academic course engagement during one semester forecasts college success: engaged students are more likely to earn s degree, do it faster, and do it better[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2009,50(1):120-132.

[4]陸云,吕林海.研究型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学习投入现状及其对学习结果的影响[J].教学研究,2015(6):5-10.

[5]任峥,张胜楠,杨宏.大学生英语课程学习投入问卷编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9(4):6-12.

[6]NSSE-China课题组.NSSE-China2012问卷使用手册[Z].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13,7.

[7]LaNasa,S.M. Cabrera,A.F. Trangsrud, H.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student engagement: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pproach[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9,50(4):31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