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职业人才“三元制”创新培养研究

2019-09-10吕春莉谭秀丽丁琪

高教学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吕春莉 谭秀丽 丁琪

摘  要:“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烟台南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基于校企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尝试,基本结构是“三个三”,即“三元主体”(学校、企业、学生)、“三元角色”(学生、员工、教师)、“三元素质”(品德、理论、技能)。以“三元主体”推动学生、企业员工、学校教师“三元角色”转变,激发“三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三元素质”在阶段量变中不断实现质变的梯次飞跃。相比“一元制”和“双元制”模式,“三元制”模式把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更加凸显了学生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8-0042-03

Abstract: The "three element"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an effective attempt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of Yantai Nanshan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Its basic structure is "three-elements": three-element subject (school, enterprise, student), three-element role (student, staff, teacher), and three-element quality (moral character, theory and skill). Compared with the "unitary system" and "dual system" model, the "three element" model regards students as one of the main bodies of talent cultivation, which highlights the main position of students in talent cultivation.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three-element subject"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ree-element rol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greatly stimulates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three-element subject"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makes the "three-element quality" constantly achieve a qualitative leap in stages and quantities.

Keywords: "Triple System"; talent training model; tourism management

当前,大学生的绝对数量逐年扩大,就业市场成为“买方市场”,招聘单位掌握主动权。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渐趋激烈,企业生存压力日益凸显,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倾向于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且有工作经验的人,以减少企业相关培训成本。而大学应届毕业生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为此,一些企业宁愿花高薪去同行中“挖墙角”,也不愿招聘刚毕业的“正规军”,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旅游行业亦如此。这一现象折射出传统的旅游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同旅游行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三元制”的内涵特征

当前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旅游业发展,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学科本位思想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其应用性;二是旅游行业的核心——旅游产品(服务)具有无形性和生产消费同时性特征,这就意味着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需要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才能构建,而传统的“一元制”教育教学模式无法提供学习情境;三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很多学校已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但在与理论结合时过于生硬或形式化。“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烟台南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探索行业适用性人才过程中的有效尝试,其基本结构是“三个三”,即:“三元主体”(学校、企业、学生)、“三元角色”(学生、员工、教师)、“三元素质”(品德、理论、技能)。“三元主体”是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三元角色”是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承担的角色;“三元素质”是人才培養目标的基本要素。

二、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论依据是主体教育理论。该理论强调受教育者即学生应当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在传统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因而对如何发挥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上的平台作用缺乏系统性设计和科学组织,导致企业方只注重当前经济效益而忽视校企合作对企业管理经营等深层次积极作用;学校方认为校企合作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和就业的环境。这种浅层次合作对学校专业建设作用不大,制约学生个体发展。

“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充分发挥“三元主体”特别是学生主体的作用。在人才培养中以全程教育理论、关系转换理论、素质提升理论指导校企一体化进程及“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图2)。

全程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要具有纵向与横向的通达性。纵向贯穿学生的一生,实现时间、人与教育的整合;横向渗透学校、企业和社会,形成教育要素一体化格局。在“三元制”实施过程中强调“三元素质”并举,面向产业发展,培养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能力,使学生体验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乐趣;教育教学全程学习,为教师、员工和学生搭建角色转换平台。

关系转换理论强调主体之间实施角色转换,这种转换依赖于学习者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系(师徒、师生、同事)以及对这一关系的理解。“三元制”实施过程中后者比前者更重要。通过习得的经验迁移,取决于角色个体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成为实施过程中角色转变的重要理论基础,指引如何解决相关问题。

素质提升作为“三元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强调德育、理论、技能同等重要。依据永恒主义德育理论形成学生“理性的人生观”和“永恒的道德”,确立“善的观念”,指导强化德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依据认知学习理论,改革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导向,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行动学习,让学生投入不同体验,主动实践,验证理论、掌握技能并将其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中去。

三、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

运用上述教育理论,在基于校企一体化的“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中,研究探索三大基本理念:契约保障理念、资源共享理念、角色转换理念。

1. 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的契约保障理念。基于校企一体化的“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来说是“三元主体”在人才培养这项系统实践中的博弈行为。应用主体性教育理论,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让学生成为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之一。而要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主体发挥积极作用,保障人才培养顺利实施,就必须建立三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三方的利益目标,制定具有稳定性的合同契约,以法律形式明确三方责任和义务,才能保障“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达到预期目标。这也是在校企一体化中,构建符合多方利益的深度融合机制的重要基础。

2. 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的资源共享理念。校企合作难以深度融合的关键是没有发现“三元主体”各自的资源优势,没有建立起实现“三元主体”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在研究三方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研究实施四个双向调节策略,即:建立“工作科研化,科研工作化”的支持平台,开发“技能标准化,标准技能化”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课题化,课题实践化”的教学方法,推行“测评竞优化,竞优测评化”的评价机制,有效地打通“三元主体”间的资源共享渠道,从而收到良好效果。

3. 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的角色转换理念。在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用关系转换理论把转变学生角色作为重要内容。学生在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在企业也不仅仅是员工,而是要在课堂或实习岗位主动给学生创造以教研助理身份担当教师(导师)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激发,在学生、员工、教师三种角色推动下进行专业学习的目的探索和意义建构,通过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感知、模仿、实践、交流、修正、调适和感悟,从中得到“准职业人”的真实体验;与此同时,教师也和学生一起在“三元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由教师变为学生或员工),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学生共同进步。

通过制定实践方案,实现“产、学、研”无缝对接,使学生和教师、企业导师形成一个团队,并通过“三元角色”转变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人,进而提高理论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四、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

“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其基本的运行规律是:系统组织、多方参与、全程展开、梯次推进、阶段实施。在校企一体化平台上,“三元主体”在稳定的合同约束下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程。在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中推动师生“三元角色”良性互动和循环转换,从而促进“三元素质”不断提升。

(一)明确“三元”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主体

相比人才培养的“一元制”(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和“双元制”(学校、企业是人才培养的两个主体)模式,“三元制”模式把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更加凸显了学生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以“三元主体”合力推动师、生的“三元角色”转变,极大地激发了“三元主体”在人才培養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三元素质”在阶段量变中,不断实现质变的梯次跃升。

(二)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国外较为成熟的旅游职业教育中要求教师至少具备5年的旅游从业经历,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还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但要努力靠拢。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邀请旅游企业技术能手担任实践教学的导师,另一方面通过角色转换,为学生创造当教研助理的机会,技术熟练的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技术水平低的学生的老师,系部除了安排高水平教师担任实践教学带队老师,同时有计划地安排其他教师与学生一同进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实践教学做准备。

(三)构建梯次推进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目标的指引下,以“三元素质”为核心,依据“全程展开、梯次推进、阶段实施”的指导原则确定各阶段的课程。

第一阶段:第一、二学期在校学习为主,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进行行业企业认知实训,同时结合课程内容有计划地进企业开展集中实训。目的是激发专业学习热情,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第三、四学期进企业顶岗实习,企业与学校教师一起编制教学方案并安排岗位导师指导实践,这个阶段需要教师改革教学内容,根据实践情境编制教案,“边教边做边学”。

第三阶段:第五学期返回学校学习管理提升课程。有了之前的实践经验,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内容,学习有了目标性、主动性,学习效果更好。

第四阶段:第六学期再次返岗,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基本技能,企业挑选优秀学生作为储备干部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基础管理能力。

针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学生“三元素质”习得的关键问题,学校组织开发了“技能标准化,标准技能化”的课程体系。所谓“技能标准化”是指“三元主体”借助校企一体化平台优势,依据人才岗位需求导向,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岗位技能需要,探索编制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标准,并将这些标准对应到不同的课程中来,形成基于技能标准的核心课程体系。所谓“标准技能化”是指对“技能标准化”形成的技能标准转化为真实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参与“技能标准化”过程的学生向教师角色转变的机会,他们以“教研助理”身份协助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开展具有双重标准的技能训练教学。

(四)重视职业意识的培养

职业意识是职业习惯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们对所从事职业的综合情感、理性认识和工作态度,支配职业行为,调控职业活动。“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尤其重视职业意识的培养。新生入学之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面向的行业产生足够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引导学生参加学生会、班委、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劳动和各类比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通过礼仪课程教会学生基本服务礼仪,可以安排学生主动承担学校会议接待、引导、颁奖等活动强化服务礼仪行为。提倡学生着职业套装,有利于对职业环境的感知和对言行的约束,养成职业意识。

(五)建立“测评竞优化,竞优测评化”的“三元制”评价机制

在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每个阶段均实施“测评竞优化,竞优测评化”的评价机制,以保障“三元素质”的输出质量。“测评竞优化”就是在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梯次递进环节都要通过“三元素质”习得情况的测评与竞优,不通过测评的学生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竞优测评化”是通过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社会、学校等竞优活动,以取得的竞优成绩作为“三元素质”习得情况的测评评价结果。这一评价方式是鼓励学生对所学的团队品德素质、专业理论素质、企业技能素质进行综合运用,大胆创新,主动检验,实现对自身素质被动测评竞优向主动竞优测评转变,是由被评价到自我评价的实践。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同时,促进了学生“三元素质”的提升。

“测评竞优化”与“竞优测评化”在学生“三元素质”提升评价方面较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评价效果明显,对于凸显“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十分有利。

五、结束语

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行业需要的背景下的积极尝试,从理论假设到实践论证,需要逐步完善“三元主体”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权利和义务,使主体三方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一个稳定合作的基础之上。通过调研、数据分析、评价等科学的工作方法,监控教学质量,最终实现“三元素質”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霞.核心素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召唤[J].教育评论,2018(10):21-25.

[2]李桢.探索“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31-32.

[3]林巍.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温州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5):15-17.

[4]毛晨蕾,胡剑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民办高校中的实践与创新研究[J].教育评论,2018(2):32-35.

[5]朱士中.校地互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6(15):21-23.

[6]Fleur FALLON.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人才培养的中外比较(二)——去旅游:中国旅游、酒店管理、活动项目管理教育[J].旅游学刊,2015,30(10):1-4.

[7]周贵平.中外对比视角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评《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J].新闻战线,2017(7X):157-158.

猜你喜欢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种旅游管理教学板的设计
旅游管理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调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