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课
2019-09-10辛盼
辛盼
摘 要: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获取的知识,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实践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主体;生活性;整体性;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教材的实验与推广,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实践活动课应以什么样的模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的研究可以显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新走向。带着问题和困惑,我进行了实践活动课的随班尝试。
初次尝试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我感觉它是极其新鲜而富有挑战性的,因为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索中,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到实践活动就是“做数学”的具体体现,它是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基于此,我以“我们的校园”为具体课例,先后设计了四种教学方案,通过对比实践,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有的比较开放,有的比较传统,但最终我异中求优,选取了其中的一个方案,因为这个设计从总体上体现出了实践活动课的风貌,学生确确实实地动起来了,在他们参与活动的同时,也在经历着数学过程,体验着数学思想,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做数学”的过程中,而不是学数学、说数学。
通过对比尝试,我对“实践活动课”有了一些思考。
一、实践活动的整体性
实践活动狭义上讲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学生应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結论的完整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都由学生自己决定。比如讲“分类”一课,我从学生熟悉的购物广场切题,让学生谈一谈在购物广场都看到了什么,那里的东西是如何摆放的,学生回答都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从而引出分类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面前的商品进行分类,并给自己组的“柜台”命名。任务明确后,至于学生在操作时如何分工,如何将商品进行分类,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通过“分类”的具体研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在处理分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或走“弯路”,但这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是有益的,因为是学生自己尝试的结果,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获取的知识,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实践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
二、实践活动的生活性
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改善生活,实践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低年级认识人民币后,我们开展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课前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等,让他们自己制作价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带进课堂中,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小学生推荐“柜台经理”“收银员”“售货员”的人选,其余的学生做“顾客”。此外还让学生了解社会中有哪些促销手段,在“小小商店”中进行展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在每个柜台前各组成员都各显神通,“推销”自己的“商品”,有的学生还用“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口号来招揽“顾客”,学生拿出准备的纸币去争先购买,个个都显得很有经济头脑,很有经济意识。在此实践活动中,学生既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也巩固了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更可贵的是加强了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金融、商业、科技等行业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实践活动的情境性
数学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创设一个鼓励学生去探索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情境,吸引学生投入。
创设问题和生活情境。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比大小”,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是让学生认识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会用符号表示物品的多少关系,这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讲是比较枯燥、抽象的。因此,我在上课时先出示一张幻灯片:三只小猴子围坐在三种水果的前面,其中鸭梨有4个,桃子有3个,香蕉有2个。学生看清楚后,我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三只猴子分水果,请小朋友猜一猜猴子分哪种水果时大家都没意见?分哪种水果时有意见?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猴子们分桃子不会有意见,因为猴子的只数与桃子的数量同样多,随即教师出示等号,告诉学生这个符号表示左右两边数量相等的关系。接着学生又说猴子分香蕉时可能意见大,因为香蕉只有两个,而猴子有3只,不够分,即2比3小,反过来3比2多,出示大于号,介绍大于号的意义。同样的方法介绍小于号,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问题情境的故事化,确保了每位学生的有效参与。
四、实践活动的合作交流性
实践活动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首先提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让每个学生有效地参与,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倾听他人的想法。而新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课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如“我们的校园”这一课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分别组建出跳绳组、跑步组、踢球组等,至于组中谁任组长,谁先跳,谁数数,谁发口令,全留给学生自己处理,给学生充分合作、充分交流的空间。再如“小小商店”这一课中,让学生带着“纸币”到自己喜欢的“柜台”中“购物”时,学生买哪件商品,买卖时如何讨价还价,教师都应放心地让学生去交流、去合作。
五、实践活动的创造性
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每册都专门设置了一至两次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空间,教师可以合理地支配教材,也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和学校背景,改造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活动。比如,在进行“统计”教学时,教材中安排了学生统计花的朵数,大部分学生对花的感觉远远不如对动物的牵挂、对水果的钟爱,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统计动物园里的动物、统计学生爱吃的水果切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总而言之,加强活动研究,拓展实践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舒展身心,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宗旨。
参考文献:
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