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家国情怀素养与学校道德文化建设同频共振
2019-09-10程志鹏
程志鹏
摘 要: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持久育人的功能。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唤起广大学生对家庭、学校、国家的幸福感,有助于增强学校这一共同体的凝聚力。历史教师应发挥独特的学科特点,瞄准核心素养,培育家国情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校园道德文化相统一,让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培育与学校道德文化建设同频共振,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家国情怀;学校道德文化建设;历史教学;同频共振
【中图分类号】G 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5-8877(2019)18-0043-01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持久育人的功能。道德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家国情怀,强调的是一种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重要精神支柱,无论是古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现在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的体现。在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当下,历史教师应顺势而为,瞄准核心素养,培育家国情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校园道德文化相统一,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大力推动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培育与学校道德文化建设的同频共振。
1.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培育在构筑校园道德文化内核中的独特价值
“文化的重要意义是深刻的,会直接影响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取向。”,学校不仅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更是一个道德共同体。“立德”为“树人”发挥着航向标的作用,校园道德文化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特殊的熏陶和导向功能,使学生能自信地学习和生活、感悟和把握生命真谛。课程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学科教学需要强化价值观、使命感教育。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个人对家庭、家乡和祖国所表现出来的深厚情感。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唤起广大学生对家庭、学校、国家的幸福感,有助于增强学校这一共同体的凝聚力。
历史学科以其学科特点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理应成为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以史料的真实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功能的借鉴性为特征,历史知识既是富有精神感召力的生动教材,又是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历史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体验和思想探究。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家国情怀: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学生在其情感认知中,也能潜移默化地树立对学校的幸福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师生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教学相长,共同接受道德文化的熏陶,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浓厚道德氛围和道德气质的共同体。
2.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培育与学校道德文化建设同频共振的实践路径
首先,要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历史课堂育人功能,实现由关注知识传授向关注学科育人的转变。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素材,重新建构课堂教学的内容,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顾炎武的“经世致用”学术精神、“天下兴亡,匹夫之责”的家国责任和“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道德坚守;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家国抱负;还有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文化;新时期凤阳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等,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如此,学生不仅能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事,更能理解行为准则背后深层的家国理念,进而真正树立“学校兴亡,人人有责”的学校文化观念。
其次,开发历史校本课程等多元化的历史课程资源。一方面要开发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校实际和贴近时代的历史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能在学生中产生情感共鸣,促进家国情怀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校道德文化建设实践。另一方面适当开展丰富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社会实践育人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历史的震撼,在直观中感悟教育教学背后的家国理念。如此,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培育与学校道德文化建设才能突破一味地“授受”和“说教”,学生也能从中获得真实的道德体验。
学校道德文化建设是一件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更需要主题明确的道德文化观念的指导。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强调教育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历史教师需要凭借敏锐的眼光,及时把握学生、学校和国家的变化和发展,将家国情怀的培育作为历史教育教学的逻辑起点,让浓浓的家国情怀去感染、陶醉学生,使历史教学更有“温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校道德文化建设,增强校园道德文化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如此,校园文化更好地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真正呈现“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
参考文献
[1]詹姆斯·汉斯林(HenslinJames),林聚仁.著:社会学入门——一种现实分析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
[3]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6.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