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伟大”思想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向

2019-09-10巩克菊赵聪聪

宁夏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党的建设

巩克菊 赵聪聪

摘要:目前学界对“四个伟大”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每一个伟大思想的研究,或者将某个伟大思想与其他思想理论相结合。虽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从整体性视角把握“四个伟大”,但总体来说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四个伟大”思想研究的未来趋向与重点在于,探究“四个伟大”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科学分析“四个伟大”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加强对“四个伟大”在治国理政实践大系统中的总体框架、战略布局和应对方略的分析;阐释“四个伟大”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世界贡献。

关键词: “四个伟大”;治国理政;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9)02-031-0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1](P17)这不仅是党十九大报告中的重大亮点,也是贯穿十九大报告的核心灵魂,更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推进“四个伟大”,是当代中国发展最根本、最具时代精神、最能凝聚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大智慧、大战略、大谋划。

一、“四个伟大”思想研究主要视角与内容

梳理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加强“四个伟大”思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对“四个伟大”中每一个主题的各自研究

第一,对“伟大斗争”的研究最新,虽成果少但研究关注点比较集中。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P13),这一论断引起学界的重点关注。韩庆祥分析了“新的伟大斗争”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形式和本质特点。“新的伟大斗争”的产生是基于对我们党现阶段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科学判断;“新的伟大斗争”的主要形式表现在八个领域:争夺资源、货币战争、争夺市场、意识形态斗争、领土争端、反腐败斗争、网络斗争、反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新的伟大斗争”的本质特点需要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载体,从动机到目的,从显性到隐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只有深刻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积极应对挑战,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基础的观点。[3]辛向阳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伟大斗争”提出的依据、内涵、应对路径进行了分析。程恩富则着重于从国内与国际、主观与客观层面,总结概括新时代面临新斗争的主要内容。[4]胡长青、郭如才、王海滨等学者也都在论文中提出,要重视研究“新的伟大斗争”的重要性。

第二,对“伟大工程”的研究既遵循了“伟大工程——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发展逻辑,又着重研究新时代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工程。“伟大工程”在“四个伟大”概念中提出的最早,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第一次提出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伟大工程。改革开放后,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P17)立足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地位,伟大工程的研究成果较多。俞可平从中外比较的视野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治理问题;商志晓分析了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内在逻辑与鲜明风格;何虎生结合“四个全面”分析了习近平党的建设的新特征和新举措;王韶兴分析了十八届六中全会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内涵、价值诉求和使命担当;韩庆祥、崔桂田提出政治領导力是衡量政党领导力的重要尺度,要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赵乐际着重分析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党的建设的新亮点,“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和根本要求。[5]

第三,对“伟大事业”的研究,学界主要集中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时至今日,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所干的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学界对“伟大事业”的研究往往是把它与治国理政的相关新判断、新战略、新思想结合在一起,比如“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国家治理现代化”“四个自信”“五大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从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主义事业向前迈进。金民卿把“四个自信”与伟大事业相结合,提出了“四个自信”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动力。[6]韩晓青等学者提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就是“五位一体”,这是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创新与发展。[7]

第四,对“伟大梦想”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中国梦”的概念提出、本质内涵、精神实质与实现路径。学界对“中国梦”思想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概念和命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进行了集中概括,明确使用“伟大梦想”的概念。“中国梦”的本质内涵集中体现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三维一体(国家、民族、人民三个维度相结合)中。“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关怀。“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以上方面都形成了比较清晰明确和内容丰富的理论成果,并且在学界已经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也有学者采取了不同的研究视角,丰富发展了“中国梦”内涵与意义。如汪玉琦从历史发展脉络视角专门研究“中国梦”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程美东则从现代化的中西比较视野中分析“中国梦”的实质和特点。

(二)对“四个伟大”中某两个主题相结合,或者将某个主题与其他思想理论相结合

学界将“四个伟大”中的主题两两结合,或者某一主题与其他主题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如梁柱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结合起来,阐述了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的观点。王伟光把“伟大梦想”与“伟大斗争”相结合,提出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8]。姜建成、佘明薇、严晓峰把“伟大梦想”与“四个全面”结合起来,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南。颜晓峰、姜钦云将“四个伟大”与治国理政结合起来,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提出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和基本方略。靳安广、李银河同样将“四个伟大”与治国理政结合,指出“四个伟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格局、大战略、大逻辑,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方略、总框架、总坐标、总抓手。[9]孙存良将“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机统一起来,指出“四个全面”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战略思想,对于协调推进“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辛向阳把“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与“四个全面”结合起来,提出“伟大斗争”是由“伟大事业”和“伟大目标”决定的,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在推进“四个全面”过程中进行的斗争,要赢得“伟大斗争”的胜利必须树立远大理想,进行伟大创造,推进伟大工程。[10]张艳涛、项久雨等学者把“四个伟大”与《共产党宣言》结合起来,从《共产党宣言》的内在逻辑中,深入挖掘“四个伟大”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11]

(三)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着重研究其相互关系、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将“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研究相对数量比较少,但主题新颖,成果集中。韩庆祥是学界最早关注“四个伟大”思想研究的学者。早在2014年发表的《“四个伟大”是个有机整体——贯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执政实践的基本脉络》一文,就明确提出“四个伟大”是一个有机整体。2014年著述的《思想的力量——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中,着重分析了“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四个伟大”蕴含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的总体框架和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首次提出“四个伟大”整体思想后,韩庆祥、曲青山、董振华、王伟光等学者就准确把握了这一概念观点,明确提出要特别关注和研究“四个伟大”整体思想,并倡导从多个不同视角分析“四个伟大”的整体性、统一性。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的研究,分析该思想产生的新时代背景和理论逻辑;分析“四个伟大”作为整体概念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董振华提出“四个伟大”已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12]曲青山详细阐释了“四个伟大”的理论渊源、提出依据和相互关系。[13]韩庆祥对“四个伟大”的研究成果最为集中,也最为系统,最为深入,他分析了“四个伟大”的概念提出、本质内涵、内在逻辑、实现路径与重大意义,提出了“四个伟大”是新时代行动纲领的基本遵循。[14]

二、“四个伟大”思想研究存在的薄弱点

(一)分别论述研究有余,整体关联性研究不足

这主要体现在:把“四个伟大”中的某一个主题具体阐发得比较详细且深入,但把“四个伟大”思想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对“四个伟大”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比较欠缺。

通過对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等的搜索,截止到2019年1月,汇总到以“四个伟大”为篇名的代表性文章三百余篇。从学术著作来看,代表性著作有韩庆祥《思想的力量——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版),于建荣、何芹主编《用伟大成就伟大——与党员干部谈“四个伟大”》(红旗出版社2017年版),韩庆祥、张艳涛著《论“四个伟大”》(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版)3部。习近平总书记的7·26讲话中首次提出“四个伟大”整体的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四个伟大”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这充分表明“四个伟大”思想并不是简单孤立的关系,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相辅相成、联系贯通。这决定了我们对“四个伟大”思想的研究也必须坚持整体性视角,从它们的辩证关系中探讨“四个伟大”思想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首先,整体是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的功能和价值将大打折扣。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善于从整体视角看待事物。对“四个伟大”认识同样要遵循这一规律,离开了“四个伟大”的有机整体性,四个方面的伟大各执一词,其深刻内涵、历史地位和新时代价值都将黯然失色。其次,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是居于支配地位,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虽然部分也会制约整体,甚至关键的部分也会对整体起决定作用,但整体的支配主导地位依然不能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凡事从整体处着眼,寻求最优、最适、最大价值。当然我们也要处理好部分之间的关系,寻求最合理结构形式,将整体功能发挥到最大。因此,全面准确地认识“四个伟大”思想,必须从“四个伟大”的整体性入手,合理组建“四个伟大”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把“四个伟大”真正打成铁板一块,真正实现融会贯通。目前学界已有学者逐渐认识到从整体性视角研究“四个伟大”的重要价值,如韩庆祥提出要着重研究“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联系,“四个伟大”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是个有机整体。[15]

(二)单一策略性研究有余,综合治理性研究不足

这主要体现在:“四个伟大”中某一个主题观点对现实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比较深入,但综合起来研究它在现代化治理中的理论指导、方法论依据和实践操作还相对比较薄弱。

已有研究成果大都集中于某一个方面的伟大对现实问题的解决策略,如通过“伟大工程”建设马克思主义新型政党;通过“伟大斗争”为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提供新的思路;通过“伟大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与文化发展。这些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但总体来看,仍有其片面的成分。首先,对于现实问题的解答只依靠其中某一方面的路径似乎略显单薄,某一方面的主题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却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而且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我们不能用片面的理论和实践来敷衍了事。其次,“四个伟大”某一方面的主题观点所带来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远不止专门针对于某一问题,也远不是只产生对这一问题的效应而对其他问题没有任何影响。因此,综合“四个伟大”的所有方面,结合“四个伟大”需要应对的所有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质是协调处理“四个伟大”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然而事实上,从“四个伟大”整体思想出发,研究它在现代化国家治理过程中的理论指导、方法论依据和实践操作还远远不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治国理政可以说是在“四个伟大”思想的指导下谋篇布局的,“四个伟大”思想蕴含在新的历史“接力棒”中,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和基本方略,有助于更好推进治国理政各领域的实践展开。通过对新的历史方位的 “伟大斗争”的把握,借助“伟大工程”的保证,来破解“伟大事业”中的问题与矛盾,才能实现“伟大梦想”,只有把“四个伟大”综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有助于加强彼此的融合,才能在实践中做到综合运用,才能有助于为治国理政大系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内容概念研究有余,价值意义研究不足

这主要体现在:对“四个伟大”各自内容和整体内涵的研究较多,但总结“四个伟大”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的研究还相对不足。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伟大”整体思想这一论断后,学界对“四个伟大”的整体性研究与日俱增。虽然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开始着重研究“四个伟大”的思想整体,但总体数量较少,而且研究只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主题也多关注于“四个伟大”之间的关系、各自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整体上论述“四个伟大”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特别是把“四个伟大”思想放置于改革开放的语境、放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语境中的研究少之又少。这是理论界目前存在的一个盲区,同时也是我们应该加强研究,可以开辟研究新领域之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研读经典文本,结合当前时代条件、国际背景以及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历史方位的判断,以“四个伟大”思想作为治国理政谋篇布局的总框架,把它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从中挖掘其理论指导与实践意义,系统梳理出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伟大”思想的新时代价值,彰显其世界意义显得尤为迫切和紧要。

三、“四个伟大”思想研究的未来趋向与重点

(一)探究“四个伟大”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

一是从历史逻辑来看,要运用历史思维,通过系统梳理总结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进程,揭示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逻辑;通过系统梳理总结近代170多年的历史,揭示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伟大梦想”的历史逻辑;通过系统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揭示出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逻辑;通过系统梳理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历史、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揭示出的进行“伟大斗争”的历史逻辑。并把这“五个”历史维度融合起来,揭示出“四个伟大”有机整体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基本经验的历史逻辑。二是从实践逻辑来看,运用系统思维,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梳理和总结出“四個伟大”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和时代条件,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国际环境遇到的新的大变局,国内新的历史方位上面临的“新时代性课题”,找到“四个伟大”立足和发展的现实逻辑。三是从理论逻辑来看,要运用辩证思维,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演进脉络中,揭示出“四个伟大”厚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演进逻辑。

(二)既要从学理上阐明“四个伟大”各自内涵与功能,更要科学分析“四个伟大”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

“四个伟大”具有各自的内涵与功能,分别回答不同的问题,发挥不同的功能;同时,“四个伟大”又构成一个彼此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四个伟大”各自的内涵与功能来看,韩庆祥认为,进行“伟大斗争”强调的是治国理政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发挥“怎么干”的功能;建设“伟大工程”强调的是治国理政的领导力量,发挥“谁来领导”的功能;推进“伟大事业”,强调的是治国理政的旗帜、方向和道路,发挥“干什么”的功能;实现“伟大梦想”强调的是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发挥“干成什么”的功能。[16]从“四个伟大”作为整体来分析,“四个伟大”思想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四个伟大”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显示出整体性,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战略框架。理论界接下来研究的重点,既要加强对它们形成有机整体后各个要素的内涵要义的分析,也要进行要素—结构—功能的系统分析;既要把它放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去梳理,又要对其自身发展演进进行逻辑分析;既要加强“四个伟大”思想部分与部分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也要加强“四个伟大”思想有机整体和“每一个”伟大部分之间,整体与部分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

(三)加强对“四个伟大”在治国理政实践大系统中的总体框架、战略布局和应对方略的分析

怎样治理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并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现实发展逻辑提出且新一届党中央致力于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伟大”思想就是对这一重大问题的系统解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17](P63)由此可以看出,根据新时代中国实践发展的新需要,新一届党中央立足治理社会主义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问题,从根本上围绕“四个伟大”进行治国理政的谋篇布局,勾勒出了治国理政的基本格局和基本思路。“四个伟大”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也是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行动纲领的基本遵循。为此,学界接下来研究的重点是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整体,要继续加强“四个伟大”在国家治理中的应对方略和实现路径的研究;继续加强“四个伟大”在治国理政大系统中的总体框架和战略布局的研究;继续加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情况、新特点时“四个伟大”的应对路径研究。

(四)阐释“四个伟大”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世界贡献

对“四个伟大”的研究要立足于一种宏阔的整体视野和理论框架。我们必须对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伟大”思想进行整体系统性研究,明确其历史地位和世界贡献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研究,要揭示出“四个伟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揭示出“四个伟大”对新的历史方位判断的意义;揭示出“四个伟大”对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同志在全党和党中央的核心地位的意义;揭示出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总结的意义;揭示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框架和实现路径的意义;揭示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所实现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提升意义。另一方面,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研究,要梳理出与以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关系,揭示出“四个伟大”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要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解和研究“四个伟大”,从“连续性”和“阶段性”一脉相承的视角来把握“四个伟大”;要挖掘出“四个伟大”对以往我们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的创新和发展,对为人类更美好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方案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2012.

[3] 韩庆祥.深刻理解和把握“新的伟大斗争”[N].人民日报,2017-11-09.

[4] 程恩富.“四个伟大”:指明前进的方向[N].解放日报,2017-08-15.

[5] 赵乐际.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N].人民日报,2017-11-11.

[6] 金民卿.坚定四个自信 推进伟大事业[N].河南日报,2017-6-30.

[7] 韩晓青.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创新和发展[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3(01).

[8] 王伟光.推进“四个伟大”实践的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对“7.26”重要讲话全面从严治党论述的再思考[J].紫光阁,2017(9).

[9] 靳安广,李银河.“四个伟大”: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大战略[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02).

[10]  辛向阳.深刻认识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N].人民日报,2016-5-11.

[11]  张艳涛,吴美川.《共产党宣言》是“四个伟大”的重要思想来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9).

[12]  董振華.论“四个伟大”[N].学习时报,2017-08-09.

[13]  曲青山.“四个伟大”的由来及其相互关系[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11-08.

[14]  韩庆祥,张艳涛.论“四个伟大”[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4).

[15]  韩庆祥.“四个伟大”为何伟大[J].宁夏党校学报,2018(03).

[16]  韩庆祥.“四个伟大”:新时代行动纲领的基本遵循[N].浙江日报,2017-10-20.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党的建设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浅析列宁政治遗嘱中的“党的建设”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改革举措落实难的表现及其化解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宗教篇如何布局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