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跨越

2019-09-10张艳涛

宁夏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张艳涛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和扬弃,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正是建立在吸收借鉴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在三个方面实现了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一是在思维方式上,科学社会主义用唯物辩证的而非形而上学的方法来观察世界;二是在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上,科学社会主义坚持从物质的经济事实而非理性原则出发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三是在對未来社会的认识上,科学社会主义从来不对未来社会设计完美的制度方案,它始终是面向实践的,以开放的姿态来把握和认识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9)02-049-007

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那么,在决胜小康社会全面胜利的今天,追本溯源,重新回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程,明晰科学社会主义在何种意义上走出空想社会主义的荒漠,对于从理论来源上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受法国工人党革命派代表保尔·拉法格之邀,决定从《反杜林论》中抽取最重要的部分章节进行简化,在法国的《社会主义评论》上以《空想社会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题目进行连载,随后出版单行本。马克思称赞这是《反杜林论》中“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1](P493)。

虽然这是一本只有几十页的小册子书,却受到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普遍欢迎,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被翻译成语种最多的社会主义文献,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挥巨大影响。列宁赞扬了该书,并认为它是“概述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著作。1944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指定读五本理论书,其中就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

这本书之所以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就在于恩格斯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他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哲学基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分析以及对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预测等方面有力论证了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的过程,并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有力证明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一、唯物辩证的而非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方法论上。唯物辩证的而非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二者的根本区别。唯物辩证法是人类理性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列宁曾指出:“用唯物辩证法从根本上来改造全部政治经济学,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历史、自然科学、哲学以及工人阶级的政策和策略——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为注意的事情,这就是他们做了最重要最新颖的贡献的地方,这就是他们在革命思想史上英明地迈进的一步。”[2] (P558)

(一)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空想社会主义的认识逻辑

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它被发现了,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1](P536)空想社会主义是对早期资产阶级学者所倡导的“理性主义”原则的延续和深化。正如恩格斯所说:“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据称是更彻底的发展。”[1] (P523)他们提出了较启蒙学者更为激进的主张。比如,启蒙学者们只追求各个等级与阶层在政治和法律上具有平等的权利,而空想社会主义却要消灭阶级差别本身,从而不仅要实现人们在法律上的平等,而且要消灭由阶级差别所造成的不平等。这种理性主义正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19世纪的运用和发展。而事实上,这种按照理性原则设计出来的社会制度越是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幻想。

尽管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对于按照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认同,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否定理性原则,他们只是简单地将现实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弊端和缺陷归咎于人们没有认识到真正的理性和正义。因此,他们继续在探寻“永恒理性”的道路上求索,并认为只要人类认识到“永恒理性”就能以此建立起唯一合理的人类社会。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们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更没有看到制度背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

然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内在所具有的规范性和超越性的矛盾推动着它必定走向灭亡,进而被辩证思维方式所取代。[3]从根本上说,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哲学也代表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处于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既是反对封建的阶级,又是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阶级;他既要唤起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反对封建压迫和神权统治,又害怕群众进而奋起反对资本剥削,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它既有一定的面对现实、揭露事实真相的勇气,又有不敢完全正视现实、彻底揭露事实真相的隐忧和担心。因此,资产阶级只是在批判封建专制,特别是批判其精神支柱宗教神学的范围内高扬唯物主义的旗帜,而在尽量遮掩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工人,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和完善性面前,又不得不需要形而上学的外衣。

一旦意识到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困境,恩格斯便着手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批判工作,但恩格斯的批判并非针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具体观点,而是针对其全部思想体系,尤其是从哲学世界观的层面对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前提进行了彻底地批判。马克思认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在理论上根本错误,正是这种形而上学世界观的根本错误,而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生命力在于它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

(二)思维方式革命:科学社会主义的立论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除了历史条件成熟外,更为关键是他们有正确的思维方法,他们扬弃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进而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恩格斯并没有止步于对空想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批判上,而是从人的思维发展史的角度,在追溯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思维方式的矛盾运动过程,(即从古代朴素的自发的辩证法,到18世纪40年间的形而上学,到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方式),并辩证分析了这一发展历程,继而从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上明确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的认识论和世界观。

联系的而非孤立的、运动的而非静止的、发展的而非凝固的看待事物是辩证法的显著特征。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本书中,正是从辩证法的逻辑演进的角度来指出了唯物辩证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古希腊的朴素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历史的早期形态,它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精神活动看成是一幅充满联系、变化和运动交织起来的画面,一切都在运动、变化,都在生成和消逝。“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生成和消逝。”[4](P23)这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他们的贡献在于为我们描述了一幅运动、变化、联系的总画面。但究竟是什么东西在运动、是什么东西引起的变化却不是他们的关注点,这也超出了他们思考的范围。但事实上,如果说不清楚构成这幅联系运动变化的总画面的各个细节,就无法科学地说明这幅运动联系画面的真实过程。

为了认识这些隐藏在联系、运动、变化背后的各个细节,就需要从自然或历史的联系中把这些细节单独抽取出来进行研究,而这有赖于自然和历史的发展。伴随着自然科学在15世纪下半叶以来的飞速进展,这种针对各个环节或细节的分类研究才成为可能。这也成为继古希腊朴素辩证法之后,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又一新的阶段,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发展阶段。

这种思维方式的优势在于对各种细节,如它们的特殊性、特殊原因和特殊结果等方面进行细致地把握和精密地研究。然而,除此之外,它却忽略了各个细节在更大范围内的联系和运动,进而塑造了孤立、静止、片面考察事物的习惯。进一步看,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符合常识,然而一旦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遇到困难,并且会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

而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却在事实上证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一切变化都是彼此联系、互相依赖、辩证地运动的过程,而非形而上学地发生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更是从理论上证明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有机界,都是历经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的产物。因此,“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1](P541)

近代德国哲学恢复了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康德在早期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认为“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这一传统,在其宏大的哲学体系中,首先“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1](P542)然而,黑格尔也只是提出了这一宏大的研究任务,受限于其自身唯心主义的思维框架,他并未能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黑格尔从唯心主義立场出发,以先验的“绝对观念”为轴心,将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看作是“绝对观念”的现实化反映。整个世界的现实联系在黑格尔那里是完全被颠倒的,他的辩证法是头足倒置的。同时,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作为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与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本对立的,因此,这个体系难免会走向流产。

“一旦了解到以往的德国唯心主义是完全荒谬的,那就必然导致唯物主义。”[1](P545)这种唯物主义,不是18世纪的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唯物主义,而是强调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打破了黑格尔头足倒置的辩证法。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P22)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现代唯物主义,将唯物辩证法不仅运用到自然观,而且将其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观察中,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由此,历史不再是变动不居、无章可循的碎片化事实的罗列和拼凑,也不再是头脑中的想象或观念的外化,而是建立在物质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上的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矛盾运动的真实过程。唯物史观的发现,彻底驱除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的统治,实现了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1](P547)唯物史观彻底消除了以往历史理论中对人民群众实践的忽视,它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

列宁后来对唯物史观进行总结时,也说到,“它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6]

这样,唯物史观的发现就使得人们对历史的说明第一次建立在客观存在的事实基础之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1](P495-496)由此,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理性观念的偶然所得,而是被客观地看作由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产物,是基于客观历史事实的社会发展趋势。“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1](P545)因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跨越首先体现在哲学基础上实现了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到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的跨越。

二、事实的而非空想的认识资本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者亲眼目睹了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不平等,然而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局限,使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并没有跳出理性主义的框架。他们对资本主义和商品社会种种丑恶现象的抨击,主要还是从道德层面出发的,他们的理论让带有明确的道德批判色彩。在他们那里,社会主义仍然只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至于这种永恒的真理和正义何时何地被发展,那纯粹是一种偶然的灵感。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1](P537)马克思恩格斯所面对的最大的现实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进行研究,剩余价值学说正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规律进行系统解剖所得出的科学理论。

(一)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阐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工人作为直接劳动者参加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生产,一无所有;另一方面资本家却不劳而获,靠剥削工人的劳动为生。那么,这么司空见惯的剥削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呢?马克思没有向资产阶级学者那样停留在抽象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也没有像韦伯那样,把资产阶级看作是具有高尚的资本主义精神的虔诚的精打细算的赎罪者,更没有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仅限于从道义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无情的批判。马克思牢牢地从物质的经济事实出发,透过社会现象的背后寻求其内部的物质动因。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是说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正原因所在。其实,在马克思之前,也有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已经提出过劳动是创造一切价值和财富的源泉,但这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由于其资产阶级立场的局限性,他们不可能科学解释雇佣工人创造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其特殊性就在于不仅能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能生产出超出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而这一部分额外的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占有工人劳动创作的剩余劳动价值。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奥秘。占有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成为资本家阶级一切财富的源泉。

恩格斯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1](P79)剩余价值的发现,马克思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此外,马克思还分析了产生剩余价值的两种不同形式,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以及剩余价值的各种转化形态等等,从而制定了完整的剩余价值学说。这就从根源上揭示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秘密,并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过程及其运行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从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虚伪性和狭隘性,进而证明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这就完全摒弃了以往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陷入纯粹道义谴责的局限性,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最终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規律。

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块理论基石,“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这个问题的解决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的各个领域,而在这些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也曾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个问题的解决为起点,并以此为中心的。”[4](P212)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

唯物史观认为,事物自身的内在矛盾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其运动变化发展也具有内在矛盾的推动。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指出,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过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大工业三个阶段的发展,使得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水平日益提高,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的集中使用和生产过程的集中进行,这样,原有的封建社会中的作坊式的、小的、有限的生产被资本主义社会化的大生产所代替,生产也从以往单一的个人行动变成一系列复杂的分化精细的社会行动,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化,生产日益专业化,各个企业通过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资本主义的整个生产过程都融合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社会化体系。

伴随着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产品也从劳动者个人的产品转变为社会的产品。工厂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许多工人顺次经过不同的生产过程才生产出来的成品,是工人共同劳动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没有一个人敢说:这个产品是我做的。

生产的社会化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而这种社会化的生产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样一种所有制形式下实现的。社会化的生产过程仍要服从于私人占有这种陈旧的形式,这些社会化生产资料和产品却还像以前一样被当作个人的生产资料和产品来处理,这样,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有着天然的对抗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社会化的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会愈加鲜明地展现出来,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作。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一内在矛盾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方面面:在阶级关系上,它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阶级因掌握生产资料,而不劳而获;无产阶级直接从事社会化大生产,所获得只是劳动力的价值;在消费方面,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又表现为无限扩大的生产能力同无产阶级购买能力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在生产方面,它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性之间的对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这是从自然界加倍疯狂地搬到社会中来的达尔文的个体生存斗争。动物的自然状态竟表现为人类发展的顶点”[1](P554)。

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得每一个不想在竞争中被淘汰的资本家不断改进机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维持自身企业的竞争力,无限扩大的产品却面对广大无产阶级的赤贫状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却是贫困的积累。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被广泛运用到生产的各个领域,机器代替人力,这就造成劳动力的过剩,进而造成了失业人员的日益增加,这就进一步加深了无产阶级的贫困状态,从而破坏了资本主义的国内市场,不断扩大的生产能力同购买力的相对不足形成矛盾,“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结果,冲突不可避免的造成商品供给超过社会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生产的相对过剩,最后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反映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冲突达到了顶点,“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则表明资本主义本身无法解决这一内在矛盾,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了新的“恶性循环”。

三、开放的而非僵化的理论

19世纪初期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和最后阶段。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杰出代表。恩格斯称他们是“社会主义的鼻祖”和“社会主义创始人”。

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未来社会主义发展的两大目标:发展生产力和满足人的需要、发展人的才能。[7]圣西门所构想的社会是按照科学的理性原则而建立起来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唯一宗旨的“实业社会”;傅立叶设计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一个个“法郎吉”组成的“和谐制度”。所谓“法郎吉”是生产和生活合一的社会组织;欧文通过大量的“纯粹商业的方式”、通过“商业计算”和社会实践得出的许多社会主义的观点,他认为未来社会是在公社制度即公有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具体生产,“联合劳动、联合消费、联合保有财产和特权均等”[8]是未来公社制度的显著特征。

上述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从人类理性、永恒正义之类的观念出发;二是企图一劳永逸地建立一个绝对完美的社会制度。客观地来看,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所处的历史时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初创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还没有完全显露,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对立状态还未完全显现,这些客观状况也限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此外,受英雄史观的影响,他们将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在少数英雄人物身上,而没有看到无产阶级和广大工人阶级所蕴含的革命力量。这也成为制约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把未来社会看作是不断变化的,是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与空想社会主义从观念出发的方法论根本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一切从事实出发,并且用发展的观点看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并非因为它对未来社会的预见都是正确的,而是因为随着实践的发展这一理论总是在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社会主义尚未由理想变为现实,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分析,是从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经济事实出发的。“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当然,资本主义在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事实”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也是根据变化发展的资本主义“事实”在发现新世界。

19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资料和生产本身进一步社会化了,这就使它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出现的股份制和合作生产等新的组织形式,他们对此给予充分地重视,指出:“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只不过在前者那里,对立是消极地扬弃的,而在后者那里,对立是积极地扬弃的。”[9]在这以后,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是一个变化的机体。他说:“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5](P10-11)如果说,之前受限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物质力量和社会力量;那么,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发展,他们又增加了一项重要的内容:发现社会主义经济改造的社会形式。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社会化程度迫切要求摆脱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束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日益暴露出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摆脱资本的属性,进而在事实上承认生产力的社会属性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生产力社会化程度的发展不断迫使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内部可能的限度内,对生产关系进行社会化的改组,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本性。

股份公司、托拉斯、国家财产等社会化形式,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而进行的生产关系的调整,这些生产关系形式内在地蕴含着社会主义的成分。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改变,这种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生产力的资本属性,现代国家在“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及其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善于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发展的角度来窥探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他们注意到垄断从私人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他们认为这其中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和线索,即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并由社会占有已经发展到只有社会才能管理的生产力。

随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研究的深入,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例如,他们在对股份制和合作社有了深入的研究以后,恩格斯说:“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0]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以谨慎的态度,客观科学地认识自己的理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明确指出:“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4](P91)科學社会主义本身是开放的,它始终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开放精神,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 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3] 邓晓芒.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启示[J].求是学刊, 2003(0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6]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5.

[7] 孙代尧,薛汉伟.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30.

[8] 欧文选集:第1卷[M].柯象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327.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499.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88.

猜你喜欢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探讨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几点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站在时代角度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思考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