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训练学:打开“练能”的通道

2019-09-10何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老狐狸学段贝多芬

何平

“训练学”,即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思等手段的训练,从中习得学习语文的技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为“练能”打开一条通道。

一、找准“点”:让训练价值多元化

训练学,应该练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选择训练点的时候,应基于学生语文能

力,甚至是学习力的提

升,時刻具有“练出能力、练出价值”这样的语文意识。而对于“语文能力”内涵的阐释,特级教师熊生贵老师提出的“二面八维观”,即“言语面”——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积累语言;“技能面”——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譬如,笔者曾执教《北京》一课,在前后两次的教学中,针对初读环节,分别设置了两道不同的训练题:

第一次教学:北京有

,有         ,还有

第二次教学:北京主要有       ,有       ,还有

。(找出每段中的主要景物)

两次教学,针对同一个训练点,比较而言,有哪些异同点呢?相同之处在于同样都指向概括能力的训练。教学时,第一学段侧重于简单的理解和想象能力的训练,第二学段侧重于质疑和概括能力的训练,第三学段则侧重于概括能力和研究性阅读等能力的训练。虽然这是二年级的课文,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概括能力的训练”这一要求,但笔者以为,这种浅层次的概况能力的渗透是有必要的。从字面上看,两道题的区别在于两个字“主要”。而这两字之差,效果却相差甚远。前者没有任何限制的范围、方向,也就是说,只要是文中出现的景物均可。因而,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获取的过程;后者有了“主要”一词,就有了范围的限制,这就必须要求学生进行筛选、比较,而后准确地获取最关键的信息,这就使得学生在充分展开思维过程的同时,真正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后者这样的训练,至少有以下几个作用:1.概括能力的训练。2.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3.思维的训练(呈现思维过程,让学生亲历改变的过程)。4.阅读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训练学“一点多能”,基于学生语文能力,甚至是学习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训练的过程中,尤其要针对各个学段特点,设计好训练点,最大程度地实现训练价值的多元化。

二、 按对“眼”:让训练时机精准化

同样的一个训练点,训练时机不同,效果是不一样的。譬如,临时布置学生写一篇到敬老院慰问老人的作文,学生只能凭着感觉瞎编,写出来的作文一定都是空话、套话,而如果是在刚刚举行过这个活动之后布置学生来写,写出来的就有真情实感了。再如,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哪些适合课中完成,哪些适合在课后完成,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恰当的时候布置,不能太早,也不能过迟。一旦时机不对,效果则大打折扣。譬如,人教版六上《月光曲》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对于这段话的教学,通常我们会在学完这段话后,设置一个训练点:听到兄妹俩的这番对话,贝多芬心里会想什么?请拿出笔来写一写。

这样的设计,虽然能够让学生理解贝多芬为什么会为盲姑娘创作曲子,但难度系数过低,且忽略了文字和整篇文章之间内在的联系,即便学生能够写出此时贝多芬的心理活动,也趋于泛泛而谈,并未真正走进贝多芬的内心深处。针对这段话,笔者在没有教学这段文字时,便首先出示以下训练题: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贝多芬听到这里,他想:                           。

“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贝多芬听到这里,他想:                           。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他想:                           。

乍一看,两种设计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写贝多芬的心理活动。细细比较,其实是有区别的。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学生学完这段话、对这段话进行仔细理解之后才动笔写的;后者是在没有任何讲解的情况之下便让学生动笔写。训练时机的不同,透射出的便是学习方式上的改变——前者“以教定学”,后者“以学定教”。后者是在这个任务的驱动下自发地去阅读和思考,学生不仅要反复去理解这段话,更是要不断地联系上下文,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发展,阅读能力得到提升,而教师所要做的便是倾听、点拨和完善。因此,在设置训练题的时候,一定要掐准时机,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 拉紧“弦”:让训练品质纵深化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流动的过程,新的学情随时会出现,若不及时捕捉就会转瞬即逝。在训练过程中,当学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点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进行反馈?这时,就要求我们能迅速选取学生出现的“盲点”“兴趣点”“难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和点拨。当然,这一点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是最具有挑战性的。这里要明确一点,基于“读懂”的反馈和基于“练能”的反馈是有所区别的。基于“读懂”的反馈,只要根据学生的答案梳理出基本的内容即可,而基于能力提升的反馈,不仅要关注学生“现在已经掌握的能力”(学习起点),关心学生知道了什么,还要关心他们是怎样学到的,怎样从一个错误的理解变为一个正确的认识,也要关注“现在还没掌握的”(学习兴趣点和难点)。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关注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参与度如何”“思考深度如何”等问题。如人教版六上《金色的脚印》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过了一会儿,狐狸爸爸发出了警惕的叫声。狐狸妈妈只好从孩子身旁走开。两只老狐狸又回头看了看,就消失在黑暗的树林里。

针对这个句子,笔者设置了一个训练点:仔细品味文中的细节。

教学中,又是如何对这个训练点进行反馈的呢?请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文章写得很感人。请你细细品味,找出最让你感动的细节品味。

生:“过了一会儿,狐狸爸爸发出了警惕的叫声。狐狸妈妈只好从孩子身旁走开。两只老狐狸又回头看看,就消失在黑暗的树林里。”

(生窃窃私语)

师:谁有话说?你想说什么?

生:他掉了一个字“了”。应该是“看了看”,而不是“看看”。

师:这“看了看”和“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来比着读读看。

(男女生分别读两个对比的句子)

师:有什么发现?

生:“看了看”好像是回头看了好多次,这眼神里充满着眷恋、不舍。而“看看”,好像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生:“看了看”,好像很随意,好像很简单,但是,应该是两只老狐狸无比悲伤又无奈的感觉。

师:你好像看到这个画面了,

是吧?

(生点头)

生:我觉得这“看了看”里面是意味深长的;而“看看”,感觉很干脆,好像狐狸爸爸和狐狸妈妈不太在意自己的孩子。

生:我还觉得,这“看了看”里面包含了两只老狐狸那种不忍心回头的感觉。

师:从这个“看”字中,你读出了无奈,读出了留恋,读出了不舍,还读出了——

生:坚定。

生:爱。

师:就一字之差,当中的差别却是如此之大。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其实,这看似随意的“看了看”就叫作细节描写。文中像这样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处,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

(生画,找3分钟。)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只见一只大狐狸正冲着秋田狗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它嘴里叼着一只哆哆嗦嗦的鸡。”

师:请问,你注意到了哪个或哪些细节?

生:我注意到了“大摇大摆”。从这个词我看到了一位父亲的勇敢、智慧和它的良苦用心。

师:我读到“这样反复了两次,老狐狸才发现了铁链。它用牙齿拼命地咬,好长时间才明白过来这样做是徒劳的,就卧在地上给小狐狸喂奶”。我注意到了“反复”“拼命”这几个细节。

生:一个“拼命”让我看到了一位母亲救孩子时的疯狂和不顾一切。

师:不是随便的“咬”,是反复咬、拼命咬呀。

生:还有这个句子“正太郎发现两只老狐狸跟以前相比,毛色黯淡,可能是由于惦记小狐狸,明显地消瘦了”。老狐狸毛色都黯淡了,都消瘦了。

师:你能想象到狐狸父母这段时间是怎么熬过来的吗?

生:它们一定是没有好好睡过觉,没有好好吃过饭。

生:它们一定是经常在流泪。

……

这篇课文是日本作家椋鸠十的一篇动物小说。本文的情感基于大量的细节描写。预设中,是以“反复”“拼命”等词切入,也是具有一定震撼效果的,透过这些词,仿佛能够看到老狐狸急切、急迫的样子。而从这一反馈的片段中可以看出,教者根据课堂生成能够迅速捕捉到新的训练点——将“看了看”读成“看看”,马上引导学生深入品味“看了看”之精妙。一个“看了看”,里面包含着的有无奈、心酸、不舍、不忍、心痛、眷恋……这一切,都在这意味深长的眼神中了。越是深入理解下去,你越会感觉这平静的眼神下蕴含着的那股强烈的冲击力。作为示范点,自然是越典型越好。如果不是学生的这一失误,如果没有教师适时的捕捉,又怎会领悟到这当中的语韵,收获这美好呢?再者,从信息来源看,来自于学生自身的训练点,无论是从学生的兴趣点上看,还是从学生的疑惑点、兴奋点处着眼,课堂上的生成点更加贴近学生。尽管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都是期望通过品读细节,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親情和友情,然而因为方式不同、信息源改变,收获到了意外的惊喜。如此,在训练过程中,反馈的重要性便可见一斑。

当然,无论是训练的内容,还是训练的方式和途径,都是非常多样的。无论如何,我们所要寻找的是真正指向于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致力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训练。■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五常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老狐狸学段贝多芬
西顶村来了老狐狸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土拨鼠的潜水袋
贝多芬只有一个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没良心”的贝多芬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狐狸分肉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老狐狸的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