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术在儿童的生活里成长
2019-09-10吴海燕
吴海燕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与升华,但它毕竟源于生活,因此,把儿童世界的美术浸泡在生活里,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抽象思维。培养这些思维能力的主要引领者在教师,但笔者却发现,在实际的教學中,教师面临着一些个人难以逾越的困境:
一、对小学美术教师的评价
简单地说,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方向受“评价”这一指挥大棒的引领,因为一切评优晋级都要根据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来进行,因而,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上级怎样评价,教师就怎么教,上级评价什么,教师就教什么。
而这对于小学美术来说,正是致命之处,因为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在乡村小学中,对教师评价的主要方式为,让孩子临摹教材中的一_幅画,根据“像”的程度,确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如此一来,美术老师的教学就一心“扑”在了教材上,想尽一切方法,让学生多画教材,画得越像越好,如此,教材就成了学校美术教学的标准。而生活与美术的融合,则完全抛给了学生自己,缺乏专业引领的学生只能依托家庭,自由散漫地发展与成长。
二、安全是根高压线
退一步讲,就算是没有评价的限制,小学美术教师大多也不敢放开手脚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因为安全责任极大地制约了美术教师的教学活动。多数学校现行的安全责任基本都是“一岗双责”,即谁上课或组织活动,在搞好教学活动的同时,兼有负责该节课安全责任的任务,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主要的责任就由该教师来承担。如果有老师想带学生去参观当地的美术馆,那么一切安全责任就由这位老师来承担。试想,有多少老师能承担得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呢?在日本,如果学校或教师组织学生出现了安全事故,家长是要去给学校和老师赔礼道歉的,但我们的教师无力改变国情民风,也就只能为了孩子的安全,老老实实地在学校里,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尽可能地把缤纷多彩的世界描绘给学生。
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少年儿童更是将来国家建设的栋梁,既为人师,就要尽到为人师的责任和义务,就应该尽自己所能,通过美术教学,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发展他们的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
那么,在上述困境中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呢?
一、把课外资源请进学校、请进课堂在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有困难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课外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整合并让这些资源进人学校。
因剪纸在茌平县传承已久,并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2013年6月,我县教育局启动了剪纸进课堂活动,按照最初的设想,是带领学生到离学校三公里之外的赵王村去参观老艺人的剪纸艺术,但正如上所述,一系列安全问题压在心头:怎么去?学校里不可能派人派车,这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万一路上出现其他意外情况怎么办等等。为避免出现这些问题,我开车到赵王村把几位老艺人请进了课堂,现场为孩子们讲解剪纸艺术,老人们激动不已,孩子们兴趣盎然,这对他们,对我,都将是一生难忘的经历。用同样的方法,当陶艺制作师傅把设备、陶泥带到课堂上的时候,学生一片欢呼,整个课堂都沸腾了,孩子们手上是泥,头上是汗,但眼睛里却满是兴奋,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由此我想,改变一种方式,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教师努力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提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设施越来越完善,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设备已普遍进入教室,这为教师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开展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利用网络可以从美术的角度让学生放眼世界,领略异国他乡的民族风情,可以近距离欣赏各级大师闻名世界的画作,对于培养学生更宽的思维视野,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给学生适当的课外引导
课堂之外的生活,才是学生更为广阔和真实而又自然的世界,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如果学生能不断地用美术的眼光观察和描绘生活,对于他们美术素养的提升是不可估量的但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家长的文化修养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对他们课外生活的指导,也需具有个性化。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结合上级的评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课外观察布置指导性作业。如此,既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又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多元思维能力的提升。
生活总是这样,当世界为你关上一扇门时,总会打开一扇窗,只要我们努力追寻,让儿童美术在生活里成长的方法总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