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上的运用

2019-09-10梁维鸿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9期
关键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后教初中生物

梁维鸿

【摘要】杨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被确认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案例,解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和主要特点,以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运用该教学模式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看法。

【关键词】初中生物;先学后教;课堂训练

近年来,江苏泰州的杨思中学在确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理念下,蔡林森校长创立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成为全国很多学校争先学习的榜样。“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遵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2016年,学校组织了多批老师分别赴泰州的杨思中学、河南的永威中学蹲点学习。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学习,回来把学习到的教学方法运用了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上,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一般环节

根据杨思的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一般操作方法有三个主要环节:第一,“先学”,即学生看书(读书)、检测;第二,“后教”,即学生更正、学生讨论,最后教师点拨;第三,“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有一个辅助环节(1分钟左右)。辅助环节包括: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辅助环节就像高速公路旁的“引桥”,主要环节好像高速公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很快通过“引桥”,奔驰在自学的快车道上,学生自己开车,教师既当导航仪,当路标,又当维修工,发现毛病,及时指出,帮助解决,让学生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一般操作方法(课堂教学结构)示意图如下(以一节课40分钟计)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结构的实质是:“自主学习”(先学)——“合作学习”(后教)——“自主学习”(当堂训练),全過程探究性学习。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运用

下面以初中生物《动物的结构层次》一节为例,展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①出示目标,自学指导(1分钟)。教师在黑板或电教平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说出组织的概念;概述细胞分化与组织形成的关系;识别人体四大组织,说出四种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

②读书,看书(先学,10分钟)。对应上述学习目标,学生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或有关材料(如《阳光学业评价》)。

③ 检测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与目标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完成。

A.提问:细胞分裂与分化有什么不一样?能否用画图表示出来

B.完成表格:

C.用图解形式表示动物的结构层次

④提问,更正,师生讨论(后教,10分钟)。对检测的内容做提问、讨论、更正并讲解。(可以由学生对学生讲解,可以讨论,也可以教师对学生讲解),让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如,有些同学对分裂与分化理解不到位,个别学生不会画图表示。老师可以引导画图,先画出细胞分裂的图前面的部分:

然后让学生补充箭头后面的部分。同样道理,点出细胞分化是在分裂的基础上,

细胞出现了形态结构的变化:

细胞分化的概念是一个难点,学生通过画图就比较好理解了。其他部分的检测题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更正完成。

⑤当堂训练(14分钟,训练题目略):(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前面“先学后教”的环节、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程度,特别是在“测”环节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布置堂上作业。学生堂上完成以,下课时科代表收齐交给老师批改。)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我们通过考察学习,回来结合学校的实践,总结起来共是六个字:“导、学、测、教、练”。

1.“导”就是出示目标,自学指导,是一节课学生学习的导向。我们总是说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就体现在对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引导作用上,然后根据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这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把学习目标定得恰到好处。然后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所侧重地看书,带着问题去看书,这样看书的收获才大,才能把握要领。例如,在《动物的结构层次》一节课里,课程标准要求是“概述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那么,我们在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设置的学习目标就有“概述细胞分化与组织形成的关系”“识别人体四大组织,说出四种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学”就是让学生自学。这是“先学后教”的“先学”环节,“先学”首先要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自主参与学习。当然,学生也不能漫无目的地学,这就需要老师的从旁引导。学什么,怎么学都应该是有目的的。因此,“先学”是在课程目标范围内,在老师的指导下,自我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据一些研究资料得出的数据,学生自学收获的效果,往往比听老师讲授来得更好。一个自我参与其中的过程,印象当然要比单纯听到的要深刻得多。自学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通过自学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甚至学科素养都有重要作用。

3.“测”就是测试。是对学生自学以后,知识掌握的程度做一个简单的检测,看看学生哪些部分掌握了,哪些部分还没有理解。“测”的题目宜少而精,能反映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而又不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测”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纸面检测,发放小测卷;也可以是提问,用目标问题提问学生,看学生回答情况来检查自学的效果。

4.“教”就是教学指导。“教”的环节是紧跟着“测”而定的,根据“测”的结果来决定“教”的内容。在“测”的环节中发现学生自学没有掌握的内容,或者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或解决的问题,老师组织“教学”。“教”可以是老师讲授、点评,对于大部分学生不能通过自学理解的问题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教”也可以是学生教学生(也叫兵教兵),对于少部分学生不能掌握的内容,可以通过学会的学生去教他们。学生教学生的效果有时比老师教的还要好。因为,作为刚刚学会的学生,对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者更适合同龄人的理解。“教”的最后也可以通过大家讨论的方式进行,通过大家对知识的理解、整合、归纳,对一节课进行总结。教师根据情况做出点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对于有一些难度大、难理解的问题,教师还是要讲解清楚的。

5.最后环节就是“练”,就是“当堂训练”。通过前面的“先学后教”,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掌握情况如何,“当堂训练”就是验证学生课堂的学习是否达标,“当堂训练”实现“当堂达标”,才能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训练的题目根据前面检测的内容作一些深度和广度的延伸。除了训练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以外,更要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因此,“当堂训练”环节的题目设计要精心策划,有的放矢。“当堂训练”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感悟

在杨思中学学习回来以后,学校开始推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同科组老师的一些教学心得,有如下的几点感悟。

1.明确教学目标。一节课上得好不好、成不成功,主要是看这节有没有达成了教学的目标。达成了目标就是好课;相反,如果没有达成目标,不管这节课上得多么精彩,都不是成功的课例。因此,教师上课之前做好课堂的设计尤其重要,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教材、熟悉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围绕达成目标而开展。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这一节课要学习什么,达成怎样的目标。当然,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导”的环节,展示给学生的学习目标可以具体化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或者更有利于课堂后面的环节的开展。例如,在《动物的结构层次》一节课里,我们在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设置的学习目标是“概述细胞分化与组织形成的关系”“识别人体四大组织,说出四种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我们用问题的形式呈现就是:“请用画图表示出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不同”“请列表比较四大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后者把目标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2.课堂的管理要到位。自学要形成良好的习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先学”占很重要的位置。但如何保证在这段时间学生真的在认真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那是一节课的难点。试想,每个班的学生学情不一样,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也不一样。有些学生他不爱学怎么办?特别对于“学困生”来说,你安排他看书自学,他就是不看书,而是玩其他,那怎么办?因此,课堂的良好自学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节课的课堂就能解决的,这是要长期形成习惯的问题。更多的要靠平时下功夫训练。这也不是科任老师一个人的问题,需要牵涉到多学科、多个管理层面、多个时间的配合,形成严格的课堂管理制度,使之成为课堂的常规。当然,教师的课堂组织和把控能力也很重要。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一些“学困生”的情况,让这些学生能够通过努力有所收获,让他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桃子。尝到学习的甜头,自然也会提高学习的兴趣,课堂的效果就会更好。在学生“先学”的环节,老师不是没事做,而是要巡查课堂,指导学生看书,纠正没有按照要求看书的学生,表扬做得好的学生,也鼓励在老师的要求下迅速改正的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3.“测”的结果是决定教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在学生“先学”环节下来,就是“测”的环节。测是检查学生自学的成果。生物教材大部分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看书就可以弄懂。认知水平的题目一般通过看书能够找到答案。但需要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题目,学生可能单纯靠自学就会感觉有一定的难度。“测”的结果如何,直接决定了后面的“教”的环节教师的安排。因此,设计“测”的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层次的班、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检测内容。既要在“测”中让学生学有所获,也要考虑一定难度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如果题目太简单,对部分学生没有挑战性,就会失去兴趣而感觉乏味;如果题目太难,又会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提不起兴趣而却步。因此,“测”的题目设计就要考虑让学生有挑战成功的喜悦,又要让其有保持继续钻研的兴奋。例如,在《动物的结构层次》一节课里,完成以下表格:

如果是程度比較好的学生,我们可以在第四列“常见组织”多划几个空格让学生填写。而对于学习程度一般的学生,每一个“组织类型”就留一个比较简单的“常见组织”让学生填写。这样起到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作用。

4.“教”是进一步加深认识,而不是从零到一。“先学后教”有了“先学”,“后教”自然不是从头到尾地教。初中生物教材大部分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看书学习弄懂,这部分不需要“后教”。“教”是针对“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教师觉得需要加深的内容而“教”。特别对于学生看书无法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教”的环节让学生弄懂弄通。前面说过,教的环节不一定是老师在教,有可能是“兵教兵”,对于多数学生能够弄懂的问题,少部分不懂的可以通过“兵教兵”去解决。而对于大部分不懂的,或者难度较大不好理解的问题就由老师去教。因此,“教”不是从零到一,而是知识的加深和延伸,是对所学的内容进一步拓展探究。

5.“练”后要过关,要做到“四清”。“练”的环节说白了就是给学生布置堂上完成的作业。学生通过“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程度不一,所以,肯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按要求完成好“练”的内容的,也有部分学生对知识的要点没有掌握好而做错的,教师通过批改堂上作业发现不过关的学生,这时可以安排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过关,每节课的学习任务要达标,这个就是“堂堂清”。还有,每天布置课后的作业要完成,这个叫“日日清”。每周的知识汇总一次,要求学生掌握并融会贯通,这叫“周周清”;同理,还有每月一次的月考知识汇总,叫“月月清”。在杨思中学,这个就是著名的“四清”。只要能做好“四清”,学生的学习就过关。

参考文献:

[1]蔡林森.蔡林森 从杨思到永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曹伟林,倪高扬.杨思教改深水区[M].河海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后教初中生物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下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回顾与思考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浅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