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高校党内监督工作要素研究
2019-09-10何琳陈江华邓叶芬
何琳 陈江华 邓叶芬
摘要:高校作风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领导作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以及学风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加强党内监督的必要性、难点和路径着手,分析高校作风建设的监督制约机制现状和困境,探索通过强化监督意识、健全监督制度、优化监督机制以及提升监督合力方面加强党内监督体系格局,深化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有效路径,以期为加强高校作风建设,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稳固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党内监督;作风建设;高校;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2-0122-02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是思想理论战线不同观点交汇、融合、撞击的阵地,也是各种文化开放、传播的窗口,面临东西方文化差异,各种良莠不齐的意识和社会上不良风气侵蚀、干扰和影响。因此,高校更加需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并构建长效机制,只有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通过常态化的措施和制度深化并巩固高校作风建设的成果,才能不断提升高校的党建水平,推进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外疾之害,轻于秋毫,人知避之;内疾之害,重于泰山,而莫之避”。对于从严治党来说,无论是纪律建设、作风建设,还是反腐败斗争,都离不开有效的党内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建立一套完善、系统、操作性强的监督机制,发挥党内监督的功能,把监督检查工作作为学校落实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本文从对党内监督的必要性、难点和路径着手,分析高校作风建设的监督制约机制现状和困境,探索加强党内监督体系格局,深化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有效路径,以期为加强高校作风建设,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稳固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高校作风建设现状与困境
1.领导作风方面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基层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了解不够;对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院和新办的学院关心指导不够;服务师生意识和本领不强,处理问题不够及时,对师生员工的诉求不够关心,有的消极应付、敷衍塞责,有的态度恶劣、“冷硬横推”,有的能力不足、效率低下。调研时看“门面”“窗口”“盆景”多,看“后院”“角落”少,调查研究往往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深入一线面对面倾听基层职工意见和建议少。
2.思想作风方面
部分高校领导干部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不强;有的出现了精神懈怠的倾向,干事创业的激情有所减退,对高等教育建设发展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自我要求不够严格,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偏移与错位。
3.工作作風方面
一是开会多,研究问题少,文山会海问题仍然严重。经常通过开会安排工作、布置任务,至于工作完成怎样就没有了下文。不仅会议太多,而且要求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多,存在“不开会不算重视”“非一把手不能开会”的现象,有些考核检查组一到地方就首先或重点检查是否召开了会议或印发了文件。二是布置多,抓落实少。解决问题靠发文,抓工作落实也是依靠发文,导致干部和基层都疲于应付,没有时间抓落实。三是检查考核奖惩少。工作都布置了,甚至布置得很详细,但是检查督办少,对完成情况考核奖惩少,造成工作完不完成一个样、完成好坏一个样。四是浮在面上多,深入实际少。工作浮在面上,人也浮在面上,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少,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多、了解不深,往往造成工作与实际脱节。五是说教多,解决问题少。工作往往是说教多、形式多,帮助解决思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少,不仅效果差,有时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对抗情绪。
4.生活作风方面
有的领导干部坚持勤俭节约不够,在组织一些重大活动中,存在铺张浪费现象,没有很好地做到厉行节约、控制经费的使用;公务接待超标准问题时有发生。
5.学风方面
进取精神和担当意识不够,存在享乐主义倾向。有的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对具体要求和纪律规范不掌握不熟悉,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方法单一,学习内容单调,学用结合不紧密,学习不扎实不认真,不入脑不入心。有的同志工作激情缺乏,存在求稳怕乱、怕担风险、不敢担责、见事就避、见困难就缩、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安于现状。有的习惯于常规性思维,习惯于凭老观念想新问题,工作按部就班多,开拓创新少,就事论事多,探求规律性、前瞻性少。
二、原因分析
一是监督意识不强。我们党要求:“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目的就是早发现、早提醒,防止小错不纠,终成大错。四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执行起来是最难的。一方面有的问题比较小,有时还比较隐蔽未充分暴露,当事人容易不以为然存在侥幸心理,内心不愿意接受批评建议,或本来就想瞒天过海所以抗拒监督,毕竟被监督总是心里不舒服的。另一方面监督者对于红脸扯袖有思想负担,怕被说“小题大作”“大惊小怪”,所以很多时候宁愿选择无原则的“一团和气”。
二是监督重点不突出。没有盯住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对一把手、“关键少数”的监督,存在“太远、太晚、太轻、太虚”的问题;在重大决策、重大项目投资、重要人事任免等方面未能严格设定程序、规范权力、行使流程,形成有效制约,仍然存在“牛栏关猫”的现象。
三是监督信息不对称。监督主体不能充分掌握被监督对象的相关信息,党员干部的行为,特别是个人社交圈、生活圈的行为知情范围有限,隐秘性强,加之被监督对象规避监督,这些都阻碍、干扰和制约了监督主体对信息的获取,使得监督难以有效实施。另外,监督客体不能及时知晓群众的反映和组织的评价,使他们不能根据反馈来适时调节和纠正自己的行为,也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党内监督信息的教育、激励和惩戒作用。此外,广大群众不完全了解党内监督信息的运作机制,这也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热情。
四是监督合力尚未形成。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的监督,民主生活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同级监督、下级党组织对上级党组织的监督等这些监督形式,与群众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协调性不够,监督主体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力量发散现象仍然存在。
三、加强党内监督,深化高校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路径探索
1.强化监督意识
强化监督意识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党内监督的重要思想;必须加强对《党内监督条例》和有关党内监督制度文件的学习宣传,自觉、主动接受监督,解决害怕监督、拒绝监督等问题;必须坚持不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和师生掌握各项监督制度的内容规定,懂得监督什么、如何监督,形成积极倡导监督、大胆实施监督、热情支持和保护监督的浓厚氛围,从而解决“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的问题。
2.健全监督制度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防范问题的发生,是加强党内监督的基础。要针对党委全面监督、纪委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党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度。要建立健全审计监督、教代会、学代会、民主党派监督、党务公开、社会监督等外部监督制度。同时,我们要不断完善监督力量,强化监督责任,创新监督形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智慧监督平台,拓展监督渠道,组织实施不间断、多轮次、高效率的监督检查,增强党内监督实效性。
3.优化监督机制
党内监督,往往互为监督主体和客体,只有建立起科学的监督机制,落实对监督主体的监督责任的追究,充分发挥党内法规间的有效衔接,才能真正使党内监督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要厘清职责和权力,列明权力清单,明确权力内容、权力依据和行使规则,合理分解权力和责任,划清权力边界。同时,加强对履行党内监督责任和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履行党内监督职责以及纠错、整改不力的,要进行严肃的追责问责,压紧压实从严治党责任,确保党内监督落小落细落实。
4.突出监督重点
要盯住重点人、重点事和重点问题,聚焦节假日等关键节点,加强作风问题专项督查。对“四风”问题“零容忍”;對群众举报、媒体曝光、舆情反映以及明察暗访中发现的作风问题线索尤其重视,让纪律规矩真正成为干部不敢碰触的“高压线”;要以廉政风险防控为要义,把制度建设贯穿监督工作始终,在权力集中的重点业务领域和关键岗位,推进形成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专项审计的工作机制,通过构建多层次的立体监督格局,真正做到过程留痕,责任传导,内控有力。
5.提升监督合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高校党内监督应当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监督体系,整合其他各类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监督,为高校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结语
我们要着力推进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结合学校业务流程推进工作,以现代大学制度为龙头,推进章程引领下的内部运行体系的再构建,再优化、逐步完善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的“制度+科技”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逐步形成依法治校、民主公开、规范高效的治理与服务保障体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和治理有方、管理有序的育人环境。
(责任编辑: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