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恩来“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
2019-09-10刘英
刘英
摘要:周恩来同志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在各个方面卓有成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兼第一任外交部长,在长达26年的执政生涯中,更是对国家和世界的和谐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求同存异”的思想就是周恩来外交实践中的一大亮点,自提出以来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解决了我们党和国家存在的许多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求同存异思想依然继续坚持并顺应潮流有所发展,开创我国特色外交的新局面。周恩来能够提出“求同存异”,其思想来源、形成过程及对新时代中国外交发展的启示值得做一番简单的讨论。
关键词: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2-0034-02
周恩来“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对于处理国内和国际问题起了重大作用,“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进行了集中的阐述,实际上周恩来用这一思想处理外交问题之前已经实践运用,且一直在践行,贯穿始终。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将其运用到外交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继续发展,寻求和平共处,推动我国外交的发展。恰逢2018年是周恩来同志120周年诞辰,写这篇文章以聊表敬意和纪念。
一、“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来源
“一个人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周恩来早年家庭生活经历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对他求同存异的这一思想无不会产生影响。
周恩来诞生在一个社会更替动荡的年代,随着清王朝的衰微,他所生活的官宦家庭也逐渐没落。五岁时,周恩来进家塾读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物,他受的是以儒家价值观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塑造了他的品格和个性,大大影响着他处理问题的态度,使他日后成了一名极佳的调停者,成长为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自律、谦逊的人。在天津上中学的时候,周恩来师从最杰出的教育家之一张伯苓,他对周恩来的教育灌输“公(公共事务和公民)和能(培养尽爱国义务的能力)的精神”,对于以后周恩来担当国家重任不无影响。且周恩来在天津这个大都会接触到很多先进的新思想和新主张,对其思想变化有很大的影响,“1915年他发起创建了敬业乐群会,为讨论推进智力发展,促进图书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他还继续参加《校风》周报的工作,发表了一篇《老子主退让,赫胥黎主竞争,二者孰是,试言之》的文章,他说:“之所以老子主退让,赫胥黎主竞争,是由于二氏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其实他们所持之道实一而二,二而一也。”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但也存在共通之处,都企图理解生和死的真谛,老子主张退让中包含竞争,赫胥黎主张竞争中包含退让,童年时期传统教育的经历促成了周恩来和合精神的形成,与周恩来后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思想有共通之处。
从南开学校毕业后,二十多岁的周恩来开始游历日本和欧洲,这段时期的经历促成了周恩来思想向马克思主义转变。“求同存异”的提出就是周恩来在外交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周恩来是从1918年在日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在阅读了幸德秋水等人的著作后,发出“二十年华识真理,于今虽晚尚非迟”。之后,周恩来赴欧勤工俭学期间,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更加坚定其共产主义信仰,结合当时社会实况和工人运动的考察,以及接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周恩来认识到共产主义对中国才是正道。周恩来坚定了马克思主义并进行认真的学习,“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原理。
二、“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形成过程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正式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巧妙地化解了我们国家在会议上所处的尴尬境地,化不利形势为有利形势,扭转了局面。而且,在这次会议正式阐述之前,周恩来在许多场合中的做法就已经体现了这种思想。
(一)新中国成立前“求同存异”思想的运用
周恩来最早运用“求同存异”时,是为了处理同其他党派领导人的关系。抗战时期在重庆我党与有些党外人士看法不一致,夏衍就去向周恩来请教。周恩来对他说:“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夏衍听了很受启发。为了能够团结抗战,在与蒋介石的抗衡中,周恩来重视一切积极力量,努力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看法不一致,并不影响团结这个大的目标,这是周恩来最早提出“求同存异”。
1945年在《论统一战线》中,周恩来在谈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队伍的成分划分时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也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他指出只划分左中右是还不够的,“还要有进一步的严格区别”,无产阶级与农民等其他阶级是有区别的,要坚持独立自主,他是去联合人家,而不是同化于人家。有了区别,就有斗争。在这里,周恩来强调了无产阶级的独立自主,我们的胜利离不开同这些阶级的合作,我们在统一战线中要求团结,同时也是存在差异的,要坚定我们的原则,坚定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既不同化别人,也不被别人同化。
(二)新中国成立后“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运用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从事外交工作,将这一思想运用到外交方面,并贯彻外交实践的始终。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指出:“外交工作有两方面:一面是联合,一面是斗争。我们同兄弟之邦并不是没有差别……对帝国主义国家战略上是反对的,但战术上有时在个别问题上是可以联合的。我们应当认识清楚,否则就会敌我不分。”在外交方面虽然说朋友越多越好,但是,我们要重视与他们的关系,而且与兄弟国家来说是联合的,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也不能随便盲目一致。而与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外交时,也要仔细思考,既要看到好的方面也要看到坏的方面,彼此之间也不是毫无合作的。
当然,我们国家也重视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在1954年8月接待英國工党代表团访华前的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指出“我们和英国是有同有不同的,我们的态度是求同而不求异。”英国对新中国的舆论比较好,尽管美国对其访华不满意,但是英国对推进中英关系还是采取了主动的态度。这也帮助我们打开同西方国家改善关系的大门,我们要讲求实际,既联合又斗争,能够和平相处。我们存在相同的地方,双方政治上都谋求和平,经济上双方有贸易,于两国来说互惠互利。
我们不仅谋求本国的和平,也为亚非和平和世界和平而努力。在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分别来华访问,对周总理提出邀请希望他能参加亚非会议时,周恩来当时立刻同意了。而且,周恩来秉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从大家普遍存在的共同目标出发,争取大多数国家的认可,把中国的要求放到第二位。但是,美国力图加强对亚非国家的控制,通过各种宣传极力贬低亚非会议的意义,捏造共产党的颠覆活动是对亚洲稳定的威胁,挑拨其他亚非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当时,“多数还是同台湾国民党当局保持著外交承认。”中国在会议上的处境艰难,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面对会议上产生的“共产主义新威胁”“新殖民主义”等不和谐的音符,周恩来就把原先发言的稿子印发到每个人手中,自己又起草了一份补充发言的稿子,正式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思想。
在1955年4月亚非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中,周恩来正式提出“求同存异”思想并进行了集中的阐述,他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差异是实际存在的,我们应尽力追求会议的共同愿望。亚非国家中是存在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但是追其根源,这些独立的国家都曾受过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都是摆脱殖民主义的统治才能获得独立的,我们有相同的遭遇,更能相互理解、同情和支持。从近代以来我们就进行着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我们反对外来干涉,反而是有人在我们国家周围建立颠覆中国政府的据点,我们主张的是与各国和平相处,让亚非国家团结起来。周恩来的讲话得到了在场人的高度赞许,并形成了万隆会议十项原则,使新中国外交扬眉吐气。
周恩来在会议上表现出的镇定自若,提出“求同存异”所显示出的智慧,将我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下,坚持独立自主,共同促进亚非各国和平发展的愿望充分展现出来,这有利于为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高国际地位。
三、“求同存异”外交思想对新时代中国外交发展的启示
万隆会议后,越来越多的代表来中国访问,“来访者的国度从亚洲扩展到阿拉伯国家以及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我们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平友好相处,并表示国家强大以后也绝不会产生对外殖民主义和侵略思想的。周恩来在与巴基斯坦苏拉瓦底总理会谈时主张和平协商,让世界人民远离战争的苦难。周恩来曾说“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我们积极谋求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改善,像之后的日本和美国,陆续建立外交关系,打破了与西方国家完全隔绝的状态。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与周恩来60多年前的国际形势相比复杂,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是当代世界发展最快的大国。而“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我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在习近平同志的领导下开展我国的特色外交,切实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
着眼于我国发展的形势,顺应当今时代的潮流,我们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宗旨与目标,“就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这个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向这个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的世界,注入中国充沛的正能量和稳定性。”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习总书记在2013年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期间,2014年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以及201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期间,都对构建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进行了阐述,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弘扬,充分体现了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角色。且在2015年又推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这个重要理念是中国外交的又一面重要旗帜。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面临各种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全身而退。我国积极地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秉持着“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广交朋友,互相尊重彼此的选择,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各方共赢。
我国依然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求同存异也一直是中国在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时的立场和主张。习近平一直强调共同利益是大于分歧的,维护和平是各国一直共同坚持的,求同存异的思想对于化解纠纷、实现和谐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在2018年6月10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习近平强调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要“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兼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通过换位思考增进相互理解,通过求同存异促进和睦团结,不断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我们国家所奉行的原则,尊重各国的利益和所处的立场,永远不称霸,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人民谋幸福才赢得了许多国家的支持。我们坚持强化与他们的交流合作,共同拓展国际合作的伙伴网络。
总之,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自形成以来就对我国的外交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思想是指导我们团结合作,从大局出发,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强大武器。我们秉持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确处理国际关系与共同事务,积极建立与各国的伙伴关系。当今,各国联系日益加强,我们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同心协力,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而奋斗。
(责任编辑: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