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音乐教育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2019-09-10张祎丽

高考·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中音乐培养教育

张祎丽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与不断发展,音乐在高中教育体系的地位日益重要。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重视音乐的教育,创新音乐教育手段与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更为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教学互动之中,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学生音乐素养;培养

1.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1促進学科间的协调发展

协同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系统的内部,协同会促使系统有序发展。一个系统是由一系列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之间往往彼此独立,但是又相互关联,只有当子系统的关联运动在系统内部占据主导地位时,才能促使各子系统之间协同发展,进而提升系统的整体功能。同样,当前的高中素质教育体系中,融合了德、智、体、美、劳,音乐教育包含在美育之中,德、智、体、美、劳这五个子系统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只有在这五个子系统中形成一个有序的关联运动,才能促进素质教育体系的良性发展。

1.2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这一学科具有较高的情感价值,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以及健全学生的人格。可以说,音乐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活动。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断变化的年龄阶段,其情绪与情感不断丰富,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高中生的思维、自我意识以及情感等日益向成人靠近。因此,对高中生开展音乐教育活动,可以将其积极情感有效地激发出来,同时还可以将其消极情感进行疏导,进而引导高中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状况、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

2.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素养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素质能力,这种能力能够让学生身心放松、感受更美好的音乐世界。对于学习负担极重的高中生而言,欣赏音乐能非常好的缓解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高音乐素养,不仅能够拓展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加深对艺术的热爱,也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拓宽视野熏陶情怀。对于音乐素质的培养,教师首先要激发起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喜爱和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愿意主动接触音乐鉴赏。这就需要教师着重改革教学策略,采取丰富有趣的内容激发高中生学习音乐欣赏的兴趣。教师应该牢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无论用哪些教学手段,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综合分析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和需求,结合实际情况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式,展示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从不同角度出发提供特长发展平台,提高高中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

3.加强整体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一首歌曲包含的基本要素包括音高、节奏、旋律、节拍、等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这些知识巧妙地融合进去,避免枯燥乏味的讲说,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主动性。针对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从其创作背景、作曲家个人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音乐在节奏、和声等方面的差异,从而能够对不同类型的音乐形成自己的看法。音乐素养需要以审美能力为前提,这样,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增加实践和创造环节,脱离传统课堂单纯讲解乐理的方式,用听代替分析,让学生置身在一个实质的情境中,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的音乐经验,激发学生对艺术的体会和感知能力,从中学会感受、欣赏音乐,感悟艺术的境界。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循序渐进的理念,鉴赏曲目要由简到难,逐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划分层级,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针对乐感较弱的高中生,重点讲授基础知识;对于对音乐有一定欣赏能力的同学,就要培养其自主实践的能力。对于艺术生,就可以忽略基础知识的部分,重点鼓励发扬创造能力。无论是哪一个群体,教师都切记不可操之过急,要有耐心、有责任心,保证每个学生从音乐课上学到东西。

4.多元化探索,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音乐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谓“学以致用”,对音乐这门课程进行教学上的创新,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尽可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高中音乐教师在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创新课堂内的教学手段,而且还要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做到精讲理论多让学生进行相关联系。一方面,教师在开展相关活动时,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师在对基本理论进行讲解之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练习,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不断取得进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独立创作音乐,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音乐的创作展现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实施科学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中,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使评价的激励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及使学生体验到成果的喜悦,教师应当将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转变传统意义上的评价方式,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而使教学效果实现最大化,同时也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成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学生的优点要进行鼓励与表扬,对其不足之处,要进行引导,使其不断进步。

6.革新教学手段,增加网络新媒体学习阵地

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阵地,基于新媒体的音乐教学是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将信息科技与现代化音乐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将网络上的有关信息与资源引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之中,从而促进学生视野的拓宽,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全新的世界。高中音乐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应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利用新媒体等技术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针对学生的声色特点、歌唱技巧、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教师可以借助音乐床边加工技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性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让学生自己定位其演唱风格。

参考文献

[1]尹新荣.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2015,(01).

[2]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晓智.音乐欣赏课的双向对话交流法[J].中国音乐教育,2018,(11).

[4]尹新荣.释义学理论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启示[J].齐鲁艺苑,2017,(03).

猜你喜欢

高中音乐培养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课改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