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2019-09-10韩竹林杨镜雅
韩竹林 杨镜雅
[摘 要] 在当今中西方文化大交融的时代,翻译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我国翻译史上著名翻译大家严复创立了“信达雅”翻译三原则,其影响深远。随着时代向前发展,翻译学日益昌盛,当代知名翻译家汪榕培提出了“传神达意”的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事业提供了新的翻译标准。本文将通过对严复“信达雅”与汪榕培“传神达意”进行对比分析进而阐述两者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 文学翻译;信达雅;传神达意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在我国翻译是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千百年来我国翻译史上涌现出无数优秀翻译人才,诞生过大量宝贵的翻译思想,从我国古代佛经翻译到如今翻译学建立起一门相对系统的科学,是千万翻译学者兢兢业业、薪火相传的成果。在众多理论中,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影响范围最广、影响力最为深远,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天演论》开篇写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1]xi(赫胥黎,严复,1981:xi)即“信”字要点在于“忠实”,“达”字精髓在于“流畅”。至于“雅”,则是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的一条原则。“《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1]xi此处的“雅”指的是在译语文本中使用文言文,使译文成为符合封建上层知识分子审美的古雅文体。严复“信达雅”翻译三原则是我国翻译史上构架翻译原则及标准的最系统也是最全面的一次理论实践。由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较为复杂,且以达到“译书救国”为最终目的,虽然该理论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其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翻译理论的探索从未停止,不断有优秀的翻译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因此,在严复所开创的这片沃土上,长出了“传神达意”的参天大树。汪榕培于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翻译了多部我国优秀文化典籍,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翻译标准进行了创造性革新,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达意”和中国传统画论中的“传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提出了“传神达意”的翻译理论。这不仅很好的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理论,又言简意赅的提出了别具特色的全新思想。在“传神达意”的理念中,“达意”是根本,是指对文本的理解与阐释,“传神”则是对翻译的更高要求,是对语篇外在表达形式和内在情感的升华。这是汪榕培从大量的实践中提炼出的理论精华,是经得起推敲的理性成果,所以在国内引起了大量的译者对其理论的深刻讨论。汪榕培先生认为译作要“传神的达意”。言要达意,这是翻译的基础也是翻译的目的,而在达意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神,则是将原语文本外在形式及内在意蕴在译文的表达形式中进一步升华。“传神”与“达意”相辅相成,“达意”为主,“传神”为辅,二者不可分割,不论是不达意而传神,还是不传神而达意,都会导致译文失真。因此,上佳的译文必须二者兼备。“传神达意”理论的提出更新了我国译文衡量标准,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不乏创新精神。“信达雅”翻译三原则与“传神达意”翻译理论一脉相承,两种理论存在相同理论基础的同时也有较大差异。
二、翻译的起点——“信”与“达意”
汪榕培指出:“达意”是翻译的出发点,顾名思义,“达意”就是表达思想的意思,字、词、句、章各个层次都存在达意的问题。[2]92“达意”分为字词达意和比喻达意。文学作品中的词汇指涉的到底是古代的含义还是现今的含义,如果是多义词,在文章中具体的含义应该怎样理解等等都是“達意”所涉及的范围。
例1.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林语堂译:By the window shut,/ Guarding it alone,/ To see the sky has turned so black![2]120
许渊冲译: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how/ Could I but quicken/ 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 won't thicken?[2]118
本节诗句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意思是一个人坐在窗边,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但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2]118表达了词人内心寂寞、凄楚的思想感情。林译中有两处误译,“守着窗儿”中的“守”以guard(守卫,保卫,看守)对应不妥当,应理解成“挨着,靠近”,作者当时是在窗户边朝外看。其次“独自怎生得黑?”是指作者独自一人、冷清寂寞,就连从白天熬到黑夜都觉的难捱,林译中却用“has turned so dark”来表达,意为天色已经漆黑,失去了原诗所营造的情感氛围。而且林译增加了“shut”一词,把原诗中窗子解读成关着的,此处也与原诗相去甚远。相较之下许渊冲所译用词更为准确,更符合字词达意标准。
例2.阿舒已二八……阿宣行志学……通子垂九龄。
汪榕培译:Although A-shu is sixteen years of age……Although A-xuan will soon come to fifteen……What my nine-year-old A-tong now cares.
韦利译:A-shu is eighteen……A-hsuan does his best……Tung-tzu in his ninth year.[2]109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数字的翻译需慎之又慎,数字的误译会对译文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本节诗句出自陶渊明《责子》,我国古代年龄表达方法有很多,如指十六岁的女孩可以用“二八佳人”这个词语,因此“二八”是指十六岁,所以韦利译为“十八”是错误的。再如原文中的“行志学”,出自《论语》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学”是指十五岁,“行”字又意味着十五岁未到,而不是韦利所译的“努力学习”。正是由于韦利对我国古代传统年龄表达法了解不是很透彻,才导致翻译中误译频频,因此要想做到译文准确无误,要求译者要对原语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
此外,“达意”也不仅限于对字词含义的理解,还包括对原作中比喻现象进行理解和阐释。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善用比喻间接的表达意蕴,因此能否准确的翻译比喻现象,成功“达意”,是对译者的又一项考验。
例3.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汪榕培译:When turnips we collect,/ The roots we don't neglect./ Your sweet words filled my ears:/'We'll stay a hundred years.
理雅各译:Radish and mustard plats/ Are used, though some be poor;/ While my good name is free from blame,/ Don't thrust me from your door.[2]101
本节诗句出自《诗经·国风·邶风·谷风》,“葑”和“菲”是指可以食用的植物,而且其可食用部位均主要为长在地下的根部,而不是长在地上的叶,所以采“葑”、“菲”是采其“下体”。“无以下体”是指丢根留叶,形容男子贪新厌旧,只看中女子的容颜而不看中品德。“德音莫违,及尔同死”的意思是指回想起过去两人曾经的海誓山盟和生死与共。汪译的回译为:“采摘芜菁时,人们不会忘记其根,往日的甜言蜜语——誓与你百年好合——不绝于耳。”[2]101译文没有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而是灵活的将原诗所表达的精神情感转达出来,刻画出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对丈夫的眷恋之情。相较之下,理雅各未能准确领会原诗中比喻所指以及情感所至,导致上下两句没有联系,译文未能“达意”。
由上例可见,汪榕培的“达意”不是字与字、词与词之间逐一的意义对应,而是一种基于理解原文的灵活变通式的“达意”,这与严复“信达雅”翻译三原则中的“信”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4.It maybe safely assumed that……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1971年直译版本:可以有把握的想象……从我正在写作的这间屋子的窗口,可以看到整个原野……[3]1
严复译: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槛外诸景,历历如在几下……[1]1
本例句出自赫胥黎所著《天演论》,严复译版《天演论》是最有影响的译本。严复译文点睛之笔在于将原文中的“I”译为“赫胥黎”,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符合中国读者阅读习惯,于阅读时理解更为客观。原文中的“我”即为“赫胥黎”,严复如此之译巧妙的做到了“信”这一原则。不论是汪榕培还是严复都将忠实二字视为首要原则,由此可见,译文的好坏,第一个评判标准便是是否忠实于原文。译者应以原文为依托,准确无误的将原文所传达的信息传递给读者,不能“失信”于读者。失去了忠实性的译文,也就无法再谈“传神”或是“达、雅”了。而要做到忠实,也并非易事。译者首先要对原语有着相当过硬的掌握,原语所用典故、习语若是不能准确领会,那么译文将失去本来面貌。
例5.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庞德译:While my hair was still cut straight across my forehead,/I played about the front gate,pulling flowers./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playing horse,/You walked about my seat, playing with blue plums.[4]251
本节诗句出自李白的《长干行》,诗中的“妾”与“郎”是情人之间的昵称,庞德的译文中将这两个词译为“I”和“you”,也许是因为英语没有相应的词汇来表达这一爱称,但是直接译成“我”和“你”,失去了原本情人彼此间这种微妙的情感。成语“青梅竹马”正是出自李白的《长干行》,形容男女儿童之间天真无邪、两小无猜的情景。庞德应该不了解“竹马”和“青梅”所表达的含义,“bamboo stilts”是“竹高跷”的意思,所以此处的翻译明显不妥,而“青梅”译为“blue plums”,失去了原诗的意味,所以“忠实”二字即是译文的生命所在。
三、“达”是“传神”与“达意”的桥梁
严复的“达”与“信”是辩证统一的,是指译文在达到“信”的标准后,将语言组织的条理清晰,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如在英译汉中,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从根本上属于两种语系,在行文上有着各自的叙述习惯,而在将英文译为汉语的过程中,译文应当按照汉语的思维模式来罗列,以符合国人阅读习惯。“达”是在“信”的基础上对译文的再加工,正如上文所述,“信”是对原文“忠实”的还原,而又非字对字的死译或是硬译,是灵活、变通的“忠实”,“达”则是在原文结构上做宏观的调控,对原文的句子结构做必要的调整与理顺,最终在翻译实践中,以地道的语言忠实的还原原文的思想内容。
例6.Except, it may 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 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
1971年直译版本:也许除了若干突起的坟墓已在几处破坏了连绵的丘陵的轮廓以外,此地未经人工修葺整治。
严复译: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3]1
例6英语原文出自赫胥黎所著《天演论》,此句中严复没有按照原句的顺序进行逐一对应的翻译,而是调换了前后句的顺序,将“here and there”和“ f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作為状语置在句尾,更符合文言文表述习惯。而且此句中将“sepulchral mounds”译为“荒坟”,与直译中的“坟墓”相较,更符合原句的感情基调,给人以荒凉之感。
而在汉译英中也是如此,汉语善用并列短句,英语惯用逻辑紧密的从句,因此在进行汉译英过程中,也要将句子进行结构上的重组,以求译文通达顺畅。
例7.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汪榕培译:In the North Sea, there is a kind of fish by the name of kun, whose size covers thousands of li, the fish metamorphoses into a kind of bird by the name of peng, whose back covers thousands of li.
沃兹生译:In the northern darkness there is a fish and his name is Kun. The Kun is so huge I don't know how many thousand li he measures. He changes and becomes a bird whose name is Peng. The back of Peng measures I don't know how many thousand li across.[2]44
本节诗句出自庄子《逍遥游》。汪榕培将原文诗句结构进行了调整,将原文中松散的短句转换为逻辑关系鲜明的两个定语从句分别修饰“鲲”和“鹏”,也达到了原文中的对仗效果。而沃译版本中,并没有对原文结构进行调整,只是按照汉语句子顺序直接对译,相较而下,译文略显冗长,结构不符合英语行文习惯,并失去了原文的美感。
例8.The legend told in northern homes/ to children huddled at the stove/ is that fathers who dares to go out/ these nights on the frozen streets/ could meet the fiery ice maiden/ as she goes searching/ through the land for the man who betrayed,/ who froze her burning heart to ice.
韩竹林译:一个北方家喻户晓的传说,/讲给挤在火炉旁的孩童,/在那冰冷的夜晚,/倘有年轻的父亲敢走出家门,/便会遇见愤怒的冰美人,/此刻正在街上找寻着,/将她滚烫的心变成冰峰的,/那个背叛了她的负心汉。[5]
本节诗句选自格兰·菲利普斯的《冰美人》(The Ice Maiden)。《冰美人》是诗人了解到我国北方以冰雪为背景的传说之后有感而发而作,由此去警醒那些对爱情不忠的人。原诗是典型的包含多个从句的英语长句,在此类长句翻译过程中最能突显“达”这一原则的重要性。韩译在准确的传达了原文所表达情感内容的同时,在语序安排上调换了短句的顺序,使得译文自然、流畅,符合国人阅读习惯与欣赏角度,做到了三原则中的前两条“信”与“达”。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中“信”只是翻译过程中的第一步,要在忠实原文的条件下重新整合语言,以免出现语句艰涩生硬、逻辑混乱的状况。汪榕培的“传神达意”翻译理论中的“达意”是基础,也是翻译的第一要务,要求译者准确的将原语文本的思想内容传递给读者,即译者要“传神的达意”。而“神似”是对语篇外在形式和内在意蕴的深入升华,在做到二次升华之前,在“忠实”的条件下,首要保障译文的条理清晰、具有可读性。结构混乱、表述不清的表达,是无法达到“传神”这一标准的。也就是说,“达”是在完成“达意”之后,作为“传神”的基础条件而存在的,如若做不到“达”,也就无法使译文“传神”。所以“达”是“传神”与“达意”的桥梁,从“达意”的一端,只有经历了“达”的过程,才能顺利的通往翻译的终点——“传神”。
四、译文的终点——“雅”与“传神”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的终点都是在于译文的升华。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带着强烈的时代特色,它映射着某个时期的社会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社会。这种反作用的力量则是在于作品对读者所引起的情感共鸣。很久以前古人们便已了解到蕴藏与文字间的情感力量,从始皇帝时期的焚书坑儒,到大泽乡起义时鱼腹中所藏的“陈胜王”,文字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李白的诗中描绘着大唐盛世的繁华壮丽,而杜甫的作品又展现了晚唐时期社会逐渐衰败的这一过程,所以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只是文字本身,是其字句间隐含的、传达给读者的精神层面的内容,也就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在翻译过程中,做到“忠实”已是不易,还要将文学作品的“灵魂”进行跨语言式的“穿越”,令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是难上加难。
严复提出了“雅”这一原则,是在前两条原则的基础上,译文要加工的具有古朴美。严复的“雅”的审美标准,极具时代特色。当时严复正处于中国内忧外患的时期,要想破除守旧派士大夫们的阻碍,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理论,只能用他们所能接受的古朴文雅的文字来进行翻译。严复众多译作,大都符合这一标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译者们对“雅”这一原则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译文的“雅”并不仅仅局限于古雅文体,只要译文境界、文风贴合原文,能使读者体会原文的深层意义,便为上佳译作。
例9.Yet out across tossing waters of the sea,/ we could glimpse something —hardly,/ breaking above the ocean’s moving lips—/those dragon teeth and tail lashing free.
杜洪波譯:驰骋浪尖,/幻真幻影,/念念不舍,/叹白驹过隙。[6]
本节诗句选自格兰·菲利普斯的《在龙齿间》(In the Teeth of the Dragon)的最后一节。虽然译文对原作的形式进行了改变,但是其语言富有文采、极具韵味,在成功传达了原作情感面貌的同时,更利于我国读者欣赏,因此此译文也可以称之为“雅”。
汪榕培的“传神”理论更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传神”指“形似”和“神似”。以诗歌翻译为例,译作要尽可能的保持原诗的风貌,能够给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同样的诗歌阅读体验,即“以诗译诗”。要做到这一标准,涉及到诗节的行数、诗行的长短等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还要做到“传情”,要将原作的精神实质尽量无损的传递给读者。
例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汪榕培译:When I set out so long ago,/ Fresh and green was the willow./ When now homeward I go,/ There is a heavy snow.[2]103
理雅各译(散体):At first, 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 Now, when we shall be returning,/ 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clouds.[2]102
理雅各译(韵体):When first we took the field, and northward went,/ The millet was in flower; a prospect sweet./ Now when our weary steps are homeward bent,/ The snow falls fast, the mire impedes our feet.[2]102
本节诗句出自《诗经·小雅·采薇》,多用叠字来加重语气,营造出低沉的氛围,譯文应当再现这种意与韵的结合。理译的散体译文是按原文字句逐一进行对译,没有显示出什么突出的美感。而他的韵体诗相较与原诗而言,改动较大,与原诗四字句一唱三叹的哀怨委婉格调相去甚远。[2]103汪榕培属于格律派译者,对于诗歌英译的节奏、韵律等方面要求十分严格,汪译版本每句中有三到四个重音,符合原诗四字句的形式,而且采用了表示哀叹的元音/u/作为韵脚,一韵到底,重现了原诗的风味。
换句话说,所谓“传神”,就是译者在做到了“达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保留原作的本来面貌,并传达了原作的精神,用一支译笔去搔读者情感上的痒。所以,若说严复的“雅”是对原作“换汤不换药”式的加工,那么汪榕培的“传神”是“原汁原味”的转换。但是不论是严复的“雅”,还是汪榕培的“传神”,都是对译作的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在保证译文的绝对忠实后的加工润色。
五、结语
每位优秀的翻译家所提出的独到的翻译思想都有其独特的形成背景。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诞生于中国内忧外患时期,对于当今文化大交融时期有指导性作用的同时也有其不适用性,我们要理性的吸收前人的优秀理论。“传神达意”,是产自无数次实践后的真理。与同时代的其他翻译家相比,汪先生的译作风格偏沉稳大气,如果说许渊冲是豪放浪漫派的翘楚,那么汪榕培便是含蓄内敛的代表。汪榕培曾认真研读过陶渊明的诗词并将其译成英文,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丰富了汪榕培的翻译实践,其思想也受陶渊明影响颇深。正是这一次又一次实践的洗礼以及精神上的升华,最终淬炼出了“传神达意”这个蕴含深刻的翻译理论。“信达雅”翻译三原则与“传神达意”翻译理论虽产生背景不同,但是追根究底,其理论根源一脉相承,对于我国的翻译事业而言,这两种理论都是留给译者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古今中外无数学者都曾致力于探讨翻译最科学的理论。从德来顿的“翻译三分法”到斯坦纳的“四步骤”,无数的专家学者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相当悠久的大国,也有相当数量的学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出来大量的翻译理论,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严复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虽然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提出了其它理论,但是深究其理论根源,还是受严复“信达雅”翻译三原则影响颇深。汪榕培提出的“传神达意”翻译理论,是我国翻译理论成长史上一座崭新的丰碑,为我国翻译事业提供了一个更为符合时代需求的翻译标准:“达意”是翻译的出发点,译者要在忠实的前提下对原语文本加以阐述,“传神”既要顾及作品外在形式,还要传递内在情感。汪榕培的“传神达意”翻译理论与严复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都是我国翻译事业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在传统与创新的背景下,将会鼓励一代又一代的翻译人,为我国的文化传播事业不断贡献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赫胥黎.天演论[M].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汪榕培,王宏.中国典籍英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M].翻译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1.
[4]Ezra Pound.Poems and Translations[M].New York:The Library of America,2003.
[5]格兰·菲利普斯.岩石之歌[M].韩竹林,译,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3.
[6]Glen Phillips,Du Hongbo.The Woman River[M]. Australia:ICLL Press,2012.
[7]赫胥黎.天演论(英文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8]韩竹林,胡亚会.象似性视阈下的诗歌翻译——析澳洲诗人格兰·菲利普斯诗歌译作三首[J].作家,2013(4):127-128.
[9]吴越民.隐喻研究的跨文化视角[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22-128.
[10]张林影,樊月圆.文化翻译观下《庄子》英译本翻译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29-133.
[11]张义宏.《金瓶梅》两个英译本茶饮名称英译策略探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93-98.
[责任编辑]甄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