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效果研究

2019-09-10卿再花吴彩虹曹建平

关键词:大学生

卿再花 吴彩虹 曹建平

[摘 要] 探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效果。以68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进行为期8次的团体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一般的健康教育,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评估两组的干预效果。把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一般资料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总分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干预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总分差异显著(P<0.01)。结果表明,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能有效的改善大学生的手机成瘾行为。

[关键词]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大学生;手机成瘾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志码]A

一、问题提出

手机成瘾对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具有普遍不良的影响。英国有研究发现,有63%的大学生承认在餐厅吃饭时查看手机,59%的大学生会随时带着手机,3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离不开手机,16%的大学生完全是机不离手[1]。瑞典有研究发现,手机成瘾大学生多年后患脑癌和神经胶质瘤的可能比非手机成瘾大学生高出五倍以上,法国的研究也发现手机成瘾可能会诱发人类的脑瘤、听觉神经癌和不育症[2];刘红、王锐峰等人的研究发现,手机瘾与睡眠质量成负相关,手机依赖会引起大学生的睡眠问题[3,4],Yogesh等对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睡眠质量的研究发现,手机的使用时间与睡眠模式呈显著负相关,每天使用手机超过两个小时可能会引起日间功能障碍或睡眠剥夺等症状[5]。手机成瘾除了对个体的身体状况产生影响外,还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黄海、周春燕等人的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与SCL-90总分及各因素相关显著,焦虑、精神病性、强迫及恐怖能够显著预测大学生的手机成瘾行为,手机成瘾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引起心理疾病[6]。Demirci等人发现,手机成瘾个体会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特别是如果晚上过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导致个体生理唤醒,出现睡眠问题,从而更加增强了焦虑和抑郁情绪[7]。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是指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方法,以团体辅导的方式帮助团队成员了解自己的不合理认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促使團队成员行为的改变,并把这种改变运用到生活中去。本研究采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的手机成瘾进行干预,以期发现有效帮助大学生减少手机成瘾的方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实验对象选取来自湖南省某高校的大学生,通过辅导员和同学的访谈和测验对其进行筛选,选取符合要求的实验对象共68人。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4人,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工具

1.一般人口学变量。此项目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主要包括性别、生源地、恋爱状况、是否具有留守经历、家庭结构、父母关系等。

2.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本研究采用熊婕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8],该量表共计16题,五点计分模式,包括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四个因子,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各因子的Cronbach'α系数在0.55-0.8之间。

(三)团体辅导方案

1.组织者

该研究的组织者由研究者本人和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担任,主要负责团体活动的前期准备、方案设计、团体活动的开展以及团体辅导的顺利进行。

2.活动过程

本研究对通过调查研究和访谈结果来确定实验对象,在实验对象同意的情况下跟他进行面谈,让实验对象明确本研究的目性、性质、内容及要求,并签定知情同意书。面谈结束后,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校期间只进行日常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另外进行3期8次的团体活动,每周一次的团体辅导。

研究者通过查找文献资料,以认知疗法为依据,在咨询专家意见和指导后,制订团体辅导方案。根据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特点和成因,构建包括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时间管理能力等几个模块,主要通过团体活动,改变自己的不良认知,学会时间管理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体方案如下:

(四)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二、结果

(一)两组间人口学变量比较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两组大学生在性别、生源地、恋爱状况、留守经历、家庭结构、父母关系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机成瘾得分情况比较发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的手机成瘾总分从(38.00±10.952)降到(31.65±8.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同期对照组得分( 39.56±9.894)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在干预前后的手机成瘾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三、讨论与分析

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相比较,在团体辅导前,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总分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实施了三期共8周的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手机成瘾总分上差异显著(P<0.001),实验组的手机成瘾总分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均值显著下降,具有明显差异(P<0.01),而对照组的手机成瘾量表总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数据调查结果,说明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大学生的手机成瘾行为。认知团体辅导通过引导大学生自我接纳、重构人际交往关系、学会时间管理、重建自我认知、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达到减少手机成瘾行为的效果,这与李玲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9]。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成因分析

首先,人格因素。已有研究发现,低自尊、神经质、内外倾性等都是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黄海等人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相关显著,手机依赖大学生的神经质和开放性得分显著高于非手机依赖大学生,人格特征是导致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10]。一般来说,内倾型大学生不善于或不愿意跟同学或朋友分享自己的情感世界,朋友较少,有的时候手机成了他们疏发情感、排解孤独的最佳工具,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可以找到与自己共鸣的团体,在网络中不用刻意的讨好或委曲求全,不用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甚至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吹捧,手机给他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让内向型性格的大学生更容易沉溺其中。另外,在性别这一因子上,研究者有不同的结论。有研究者认为,女生的手机成瘾程度高于男生,女生更容易被虚拟的网络世界所吸引,导致手机成瘾;另一些研究者认为,男生的手机成瘾程度高于女生。赵林萍等人的研究发现,男生倾向于在网上玩游戏而难以自拔,并且男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形成团体而求助于网络来缓解孤独感[11]。易晓明等人的研究发现,手机成瘾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手机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电子工具,不存在性别差异[12]。

其次,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缺失。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对自己心理与行为的控制力。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个体能够为了自己的长远理想而抵制现实的诱惑,而往往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较差,部分学生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无法承受学习带来的压力或抵制不使用手机带来的不愉快感,无法掌握自己的时间而形成手机成瘾。

再次,目标感的丧失。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少理想和抱负,缺少生涯规划,从未考虑过毕业后的就业压力,缺少危机意识,精神空虚,许多手机成瘾的大学生进校后不知道该做什么,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标,荒废自己的大学生活,只在网络世界寻求安慰而造成手机成瘾。

最后,人际关系不良或从众心理也是导致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主要因素。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人际交往特别是同伴交往特别渴望,希望得到同学的支持与赞扬。一旦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受挫时,他们就会把这种心理需求转移到网络中,在网络世界中加强自己的人际关系,并获得朋友支持。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而出现从众心理,当看到周边的同学上课玩手机时,低头族慢慢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常态,没人去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从而导致大学校园的低头族越来越多。

(二)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手机成瘾的干预效果分析

研究发现,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能有效的减少大学生的手机成瘾行为。第一,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孤独感和人际关系。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不良、不满足感等社交问题是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诱因[13]。在团体活动中,团队领导者组织团队人员开展活动,让参与活动的成员由陌生到熟悉,由原来的封闭自我到在活动中能逐渐开放自己、释放内心,改善无所适从的人际关系孤独感,让参与者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在团队活动中发现原来身边有一批跟自己一样存在交往困惑或困难的同学,感受到自身问题的普遍性,形成团队认同感,促使团队人员走进现实生活,提高与同学或朋友面对面交流的可能,从而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与社会交往技能,增强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改善成瘾者的人际关系,为实验成员在认知行为上发生的改变给予支持。第二,認知行为团体辅导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加强时间管理能力。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团体活动指导者引导大学生积极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优势,增强自信心,培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在团体中让大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同时在团体中也让大学生学会有效的时间管理,让大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正确认识到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的提升自已。第三,制定生涯规划,改变认知。一般来说,手机成瘾的大学生在校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的人生缺少规划管理从而依赖于电子媒体。在团体活动中,领导者应引导成员设立自己长期和短期的人生目标,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进行积极探索,让团体成员找到生活的动力,合理安排时间,减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的权重,将生活重心转移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上来,减少手机对自己的干扰。同时,认知行为团体辅导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领导者让参与成员在活动中觉察并反思过量使用手机的不当行为,在小组互助和交流的过程中矫正参与人员非理性的认知,建立正确和客观的认知,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建立稳定的团体社会支持体系并提升成员的认同感和积极性,正确的看待手机,有效的使用手机,改善成员的手机成瘾行为问题。

(三)针对手机成瘾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一是学校方面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学校可以开设学生喜欢的选修课程或社团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其中;也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或团体活动,让学生主动认识到沉溺于手机的危害,校园内普及手机成瘾干预的方式和方法,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辅导员也要经常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设立人生目标,合理的规划大学生涯,充实生活,减少手机对自己的负面影响。

二是家长需要做到言传身教,多跟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关爱和温暖,家长需给孩子营造舒适温暖的家庭氛围,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促进心理安全感的成长。研究表明,父母偏爱、过度干涉、拒绝、否认都与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呈正相关,是导致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14]。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需在孩子的成长中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行为方式。

三是手机成瘾大学生本人要学会有效的时间管理,合理规划自己的课余时间,学会良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学校活动,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学会与人沟通,逐渐提高自尊和自信心,从而有效减小手机成瘾的程度。

四、结论

研究采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模式,使团体成员的手机成瘾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值得进一步推广,后续研究可增加样本量,并针对大学生手机成瘾量表的各维度进行有效干预。

[参考文献]

[1]Soderqvist F. Use of wireless telephones and self-reported health symptom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mong Swedish adolescents aged 15-19 years[J]. Environmental Health, 2008(1):1-10.

[2]贺金波, 陈昌润, 鲍远纯,雷玉菊.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测量、危害和发生机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6):822-825.

[3]刘红,王洪礼, 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1): 66-69.

[4]王锐烽, 孟秀红,罗欢, 合肥市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手机依赖与睡眠质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14(5): 675-678.

[5]Yogesh S, Abha S, Priyanka S. Mobile usage and sleep patterns among medical students[J]. Indi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 Pharmacology, 2014(1):100-105.

[6]黄海,周春燕,余莉,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13(9):1074-1076.

[7]Demirci K, M,Akgnül,and Akpinar A, Relationship of Smartphone Use Severity with Sleep Quali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University Students[J]Journal of Behavioural Addictions, 2015(2): 85-92.

[8]熊婕,周宗奎,陈武,游志麒,翟紫艳.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3):222-225.

[9]李玲,黄艳苹,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网瘾贫困大学生的干预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 2017(4): 117-121.

[10]黄海,余莉,郭诗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13(4): 414-416+419.

[11]赵林萍, 晋中学院大学生手机成瘾调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 172-173.

[12]易晓明,曹宇.初中生智能手机成瘾与人格关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12): 7-11+53.

[13]Leung, Louis. Linking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to Addiction and Improper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mong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J]. Journal of Children and Media, 2008(2):93-113.

[14]王平,孙继红,王亚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1):56-58.

[15]卿再花,曹建平,吴彩虹.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牡丹江師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36-139.

[16]罗忆南,宋梅梅.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31-132.

[责任编辑]王立国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