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想象
2019-09-10章赛雄
章赛雄
【摘要】石惟正在《声乐学基础》中提到,“思维的过程离不开想象,想象的过程几乎处处离不开思维。”由此可推,思考的过程是离不开想象的,在我们声乐演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舞台上呈现的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通过想象激发的,除了动作这种肢体语言的想象,还有对歌曲中艺术情感的想象以及整体艺术形象的想象。
【关键词】声乐;演唱;教学;想象
笔者在歌曲《松花江上》教学过程中发现,在音准和节奏方面,学生通过多次练习可以达到熟练的程度,令人焦虑和疑惑的是很多内容在加大量的训练后,效果依旧不明显。在多次的教学实践后笔者得出,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后,学生更能贴近作品表现作品。该曲讲述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蒋介石却采取不抵抗政策。正抵抗“剿共”前线的东北官兵,被迫流亡关内,无家可归无处报仇,还要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卖命,他们从心头郁结着痛苦和悲愤,等待着爆发。如此背景下张寒晖谱写出了这首歌曲,以饱含热泪的腔调,道出了內心的悲愤。
全曲高潮部分“爹娘啊,爹娘啊”,其中的“爹”字既有叹气又有哭泣的音调,口中叫喊着死去的爹娘,心中饱含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凄凉,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敌人的痛恨,因此这个“爹”字就仿佛承载了庞大的力量,成了情感的总爆发点,从旋律起伏上来说,这个字也是在整曲最高音上。学生在教师讲述和引导后,对歌曲的情感表达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在艺术情感的表达上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次教学实践让笔者发现:让学生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如何激发学生想象,让每一个学生在读、练、演三个方面学会运用想象是声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一、读之以情 想之有据
当我们读懂了歌词的情感,再去演唱歌曲时,想象的力量自然就呈现,歌曲中平静的松花江,敌人蹂躏的家乡,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都会像旧电影一样一一从眼前出现,学生对艺术情感的理解也更加明朗。
何为艺术情感?简单的说,就是“声情并茂”中的“情”。歌唱离不开情感,没有情感的歌唱就好比没有灵魂的躯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才能避免学生成为发声机器。著名歌唱家吴碧霞谈到自己声乐表演学习的经验时提到:“要想做一名真正优秀的歌唱演员,首先他必须要做一个‘思想家’。”从她的话中就能看出声乐演唱首先需要想象,所以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贯穿想象,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进行歌唱。
如何引导学生有据地想象?想象不是随便就可引发的,首先学生必须了解歌曲的框架,完整的歌曲由词曲构成框架,曲靠旋律支持,歌曲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及想要塑造的艺术形象,都融入在歌词中,只有读懂了这些,才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歌唱是语言的艺术,一首歌曲能唱到人们心里去,主要依据还是音乐语言,词是音乐语言其中组成部分。从标题到词的展开,都是作词家情感和创作灵感的呈现。因此不管是哪种语言,老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对作品的理解,读想结合,想出情感,想之有据。
课堂实例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的旋律,前奏就出现钢琴急促地弹奏着紧凑的节奏,并且需要同音反复,好像马蹄急促的奔跑声,从这个钢琴伴奏可以想象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紧张情形。
教师:乐曲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分别体现了叙述者、父亲、孩子以及魔王这四个形象,给同学们充分的想象空间。谱面上任何一个记号都不容忽视,每一个符号都有它们存在的意义。只有通过细微地观察作品的音乐基本要素(节奏、速度、力度等),深入了解原谱,才能在内心留下一个真实可感的音乐形象。
学生:可以看到《魔王》前奏部分,谱面开头的速度记号Vivace意思是活泼的快速的,它的参照标准是一分钟152拍,得出这首歌曲速度极快,正符合了故事的情节。
教师:情况十分危急,节奏开始变化,伴奏中大量运用三连音,全曲的气氛渲染中,前奏曲中出现的在同音上的三连音起了很大的作用,表现了奔驰的马蹄声。
学生:还看到上面有f(强)、pp(很弱),还有渐强减弱的符号,这些记号除了重在表现力度的变化,还在描绘一种阴森、恐怖、危险随时来临的情景。这时有时无、时弱时强的三连音除了具有描绘的写实作用外,也是造成局促不安的心理的重要因素,左手低声部的间息乐句则暗示不时掠过的林间阴风。
小结:当同学们阅读此段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音乐的基本要素引发想像,依据谱面上细微的暗示开展想象,通过想象在心中组合出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更加准确地把握艺术形象。
二、唱想结合 练之有效
在练唱过程中,好多学生一到技术的难点或者难以跨越的障碍时都需要停下来反复思考,寻找问题,再经过反复练习,直到问题解决,它虽然主要练习的是歌唱的技能和熟练度,但也需要想象来帮助理解和思考,是一种“聪明”的练习方法。
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声的动力。”对呼吸方法的正确领悟可以说是声乐学习的基本功。要想练好呼吸,除了需要刻苦的练习之外,还得通过想象来巧妙地掌握呼吸的方法。歌唱中如何吸气是学生常出现的问题,在我们的呼吸练习中,用闻花的感觉来深吸气,闻花时要自然轻松,不用猛吸。想象花的香味随着缓慢的吸气深深吸进小腹,吸气时,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小腹部,胸部则是舒展而通畅。
当学生唱到一首歌曲的高音区时,要求放下喉头,有的学生养成了不良的歌唱习惯,唱着唱着喉头就会不稳定,有的学生音唱得越高,喉头的位置也越高,导致一唱高音就像在扯嗓子,但怎样清楚地理解“喉头不稳”的概念呢?作为教师,我要求学生保持相对稳定的喉头,首先要关注正确的呼吸,还要在练习的过程中发挥形象思维的能力,有的歌唱者会无法理解什么样子是喉头下放,找不到正确的发声感觉,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喉头想象成一根皮筋,练得越高,皮筋越到往下拉,而不是往反方向,这样的想象有助于歌唱者理解“喉头下放”的概念,相信在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唱与想相结合,学生就能在练习中有所突破。
声乐老师常在课堂上说:思维要走在发声前。的确,在学生的练唱过程中,思维能力是决定练习成效的关键,做到先引发想象再发声,发声后再继续发挥想象,练习过程中还要边唱边想,如果让自己的练习始终处于这样的良性循环中,那么想象在练习中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三、唱中带演 唱之有心
学生的练习场地大多为琴房和声乐教室,少有登台表演的机会。然而,每個学生每个学期都有汇报和考试的机会,因此在平时练唱过程中,要将它想象成舞台,主动且全身心投入到音乐的情感中去,一旦发生断下来的情况,就是一次失败的演唱。歌唱必须有连贯性、整体性才算是完整的演出。同时为声乐演唱想象出一个符合声乐作品内涵的场景,并主动地进入其中。
例如在学生练习声乐作品《蓝色爱情海》之前,先做好案头的工作,了解这是一首画面感极强的爱情歌曲。理解了作品中所表现的细腻情感,心中也已经有了律动的音乐,因此,每一次练习只要弹奏出歌曲优美都将练习的环境想象出月光融融,烛光闪闪的浪漫场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笑容绽开,快乐流淌,都是对美丽人生最好的诠释。幸福往往都是相同的,倘若在之后每一次的练习中,唱中带演,唱之有心,一定会为演唱带去更多的惊喜。
声乐表演经历了由“想”到“做”的过程,而且我们发现这个要将“想”转化成“做”的过程就好像在经历一个“生产”的周期。在声乐教学的整个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歌唱的思维并不是物态化的,而是精神的、感性的,并且显示出想象性、形象性等特点。从整个实践过程来看,声乐的教学离不开想象,而想象也通过声乐的教学发挥着微妙的作用。实践证明,它的每一步进行都需要发挥教师与学生的想象。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正说明艺术要有新的体验和创造,声乐演唱也是如此,在长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每一次的教学都能给自身和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一次次的创造和灵感的迸发着艺术的火花。正可谓声之引领,乐之畅想,教师引领学生尽情想象,一定能寻求声乐教学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
[2]张前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年5月.
[3]祝小萍著.艺术学教程——艺术思想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
[4]石惟正著.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