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引入的若干尝试与思考
2019-09-10罗轶
罗轶
摘 要:数学的本质是思维,因此,数学教学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入思维的状态中来。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就在新课的引入阶段,它为整节课定下了基调。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新课的引入实践,探讨从类比、实例、归纳、激趣、悬念、复习等六个方面展开新课引入的尝试与思考。本文对于高中数学课堂中新课的引入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类比;实例;归纳;激趣;悬念;复习
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课是比较沉闷的,没有像英语课一样能说能唱,没有像语文课一样可以抒发人生感慨,没有像物理课一样走向宇宙,没有像生物课一样了解万千世界。的确,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起来比较抽象难懂。要让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需要我们创设好引入情境。我们知道,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就能吸引人心。一堂生动活泼的数学课也应该如此,应该要有一个很好的引入。这种引入,或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能够引发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或者促使学生情绪高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成功了就相当于一节课成功了一半,下面,就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探讨一下数学新课引入方法。
一、类比:在概念类比中引入新课
对于数学概念,有对比就会有新的感悟,有反差就容易联想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不同点。特别是对一些相似或者相关的数学概念,在类比中可以实现学习的正向迁移,还能注意到新旧概念的差异,有利于新概念的学习。
如,学习等比数列时,就可以类比等差数列。学生知道等差数列相邻项的差为定值,那么,相邻项的比为一个定值时是怎样的数列呢?这样很容易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学习过的叠加类比到叠乘推导出通项。再如,讲到双曲线的方程时,可以通过类比椭圆的定义,问又是什么曲线呢?讲到二阶矩阵及线性变换时,可问:平面上的点对应的是有序实数对,平面内的曲线对应的是方程,那么平面内的图形变换对应的是什么呢?学生在不断的比较、类比中就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和性质。
通过类比得到我们想要的课堂学习效果,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类比——观察——猜想——证明。科学史上,很多发明创造都是通过类比得来的,所以对于类比引入新课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上更加有创造力。
二、实例:从应用实例中引入新课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与实际是脱节的,所以觉得学数学没有用。通过实际实例的引入,可以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让学生理解到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人类社会发展需要数学去推动。比如说:在讲向量的加法这课时,我引入了抗洪救灾的实例。抗洪救灾中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的救人场景,让学生感动不已。其中有一幕让我们印象深刻:有个村庄20多个人被困在湍急的洪水中,解放军冒着被洪水冲走的危险开着冲锋舟去营救。现在被困群众刚好在冲锋舟所在位置的对面,如果冲锋舟直直的开,能否救出被困群众?让学生一下子回到了抗洪救灾时的场景,担心着受困群众,想要如何救出群众时,也很自然的引出了平行四边形法则。
再如:谈到对数函数这节课时,可以引入2006年的熊猫烧香病毒事件。它的传播速度大概以y=2x(x为传播次数)进行的,仅当时一个月就有300万台电脑中毒,那么它经过几轮的传播?从而,引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数学课不是仅仅教学生解题,更要如何让学生走进实际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走向生活,让数学不再抽象,数学是很实在的庄稼汉。
三、归纳:通过寻找规律引入新课
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整体,这是人们常见的认知过程,也是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这也就是一个归纳总结的过程。数学学习中,大量的需要用到归纳法。我们一般都是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得出一些猜想,形成一些命题,再想办法通过证明加以确认。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数学家哥德巴赫通过观察得出的一个命题:大于6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如12=5+7。由于偶数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这只是一个命题,其正确性需要证明。我国数学家陈景润把这一问题的解决推向顶峰,但依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由此可见,不完全归纳法有助于发现规律,形成猜想,但正确性还需严格的推理论证。
比如讲数学归纳法这课时,通过多米诺骨牌推倒的过程,让学生归纳猜想出数归法所需要的条件。很多时候,我们也可以用不完全归纳法找出规律,再通过数学归纳法给予证明。如计算:,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计算,当时,结果分别为,对这些结果整理一下,有,这样我们就可以猜想得出:
,再根据我们已知的,就有对不对呢?可以再通过数学归纳法给予严格的证明。
再比如说,在等差数列中,通过一连串的例子,得到它们的共性的东西,就是后一项和前一项的差为一个定值。再如讲几何概型时,通过撒豆子实验去归纳出几何概型的特点。
四、激趣:通过激发兴趣来引入新课
没有什么比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提高学习效率的了。学习依赖兴趣,它能成为动力去促进一个人激发潜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喜欢一些游戏,喜欢幽默轻松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如学习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我为了引出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我就问学生:你们有吃过兰州拉面么?大家都说吃过。我又问:你们知道兰州拉面师傅怎么拉面的么?我们一起来拉面好不好!先和好面,来拉一次,得到2根面条,拉2次,得到4根面条,拉三次,得到8根面条,……,拉n次,得到2n根面條。一边动作,一边得到数列,课堂气氛轻松热烈。讲这个数列的求和,就可以引入一个故事情境:有位同学数学考了150分,回家妈妈要奖励他200元。他却说:“妈妈,不要一次给我这么多。你这样分期奖励我:第一天奖励1分钱,第二天奖励2分钱,第三天奖励4分钱……依此类推,每天都比前一天翻倍就行,连续奖励一个月吧!”他妈妈以为这太小儿科了,就答应他了。你们认为,他妈妈能够兑现承诺吗?引导学生计算一个月他妈妈要给他的奖励,才发现原来是一千多万的天文数字!这样,学生不仅发现了翻倍的规律是先慢后快,而且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快就学会了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五、悬念:在问题悬念中引入新课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问题引发思考,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引发其持续的思考。因此,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通过思考不断解决问题的思维参与过程。问题悬念往往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探索问题的动力。
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制造一些问题悬念,而解决悬念必须引入新的知识。如学习定积分的几何意义时,可按如下设置悬念问题:给出一个钻石图片,问钻石的横截面积是多少?这时同学们一定会想用以前求面积的方法,但是都无法解决,因为它是曲线围成的面积。这样,很自然地,就过渡到了新课内容: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在讲n次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时,提出疑问:姚明每次命中率为0.8,请问他10投8中的概率是多少?这样通过问题悬念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学生有了迫切的探索情绪,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有利的准备。
在上新课时,也可以通过一连串的问题链为主线串出知识点,同时也串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复习:在复习中引入新课
从已见过的事物联想到没有见过的事物,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古人常说的:温故而知新,就是这种情况。数学学习过程中,其实复习比学习新课还更重要。因为,复习过程中可以消化很多知识点,融会贯通已经学过的知识,形成知识串。同时,在复习过程中,容易寻找到新知识的生发点,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要抓住新旧知识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复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新知识,这样可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心理。例如:讲到二倍角时,通过复习两角和公式,提出问题:当两个角相等时,结果是什么?这样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自然过渡到我们要的二倍角。通过提问,就把新的知识点很容易的转化或者迁移到旧的知识体系之中,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学习效果。
数学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和别的数学知识点、概念、定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通过复习才能更好的理顺概念之间、知识点之间的各种关系。有的老师以为,复习就是把旧的知识点再讲解一遍,这是错误的,复习不是炒旧饭,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实现融会贯通的思考过程。有效的复习能够让学生建立起难以忘怀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之间的逻辑串通,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奠定牢固的基础。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新课引入应符合新课程理念,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迅速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的目的。本文所述類比、实例、归纳、激趣、悬念、复习等都是很好的新课引入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切忌不要还是以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永远都是单刀直入,只言片语,这样学生的兴趣没了,教师上课就会觉得乏味。只有有意识地参与课堂的设计和建构,上课才会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