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书籍对现代书籍设计的优化作用研究

2019-09-10金紫依

大东方 2019年2期
关键词:借鉴民族

金紫依

摘 要:中国现代书籍设计在不断被设计师所重视,要想让中国的书籍设计能在世界书籍设计海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就需要融入本民族特有的设计理念和审美方式,只有用本民族的语言在能与世界其它文化交流,研究古书籍设计艺术,研究分析其内在的文化传统内涵,分析其设计元素,并对现代书籍设计进行结合设计。

关键词:民族;借鉴;古书籍设计

一、中国书籍历史背景

古书籍的历史悠久,从结绳刻字到活字印刷,书籍的形式也从原始形态到纸张形态。书籍的装帧形式顺应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简策书开时计算,书籍的装帧历史意有3000多年。中国古书籍设计具有悠久陈厚的文化底蕴和古色古香的民族特色,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设计理念和审美方式。

二、现代书籍设计面临的问题

在各种文化交融的时代下,书籍设计研究所涉及的问题比较繁多。现代书籍设计面临着三大问题:自身设计问题、电子书籍影响问题和人们阅读要求变化问题。陈俊良教授指出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怎么和世界交流。面临此类问题,现代书籍设计需要挖掘自身的民族特色,以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书籍设计之中,而古代书籍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借鉴和启发。

(一)现代书籍设计自我审视

1.过于注重封面设计

近几年来,书籍设计的被旧的观念、体制所局限,长期徘徊和滞留在“封面设计”的僵局上。在书店我们随意翻开一本书,排版大多单一,版心和边距的设计并没有给人舒适的视觉体验。特别是一些经典读物在内页设计上并没又花太多的心力去构思排版,更多的是在封面上下足了功夫。当设计成学生必读书籍时,它的封面纸质一般都是普通的铜版纸类型的打印,最上面必定会赫然排上一排青少年必读经典书籍,配上一副色彩鲜艳的插画。内页排版版心都是按固定值进行编排,没有与内容的意境相联系,装订方式大部分是胶装。当作为成人的读物时,书籍的封面大多采用厚纸板或是布料形式包装封面,书的排版形式并没有多大变化的。在封面上大动干戈的情况屡见不鲜。大多出版商只是在封面上追求吸引人,内页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当前,出版社在书籍设计方面存在两种倾向:一是重封面、轻版式;二是把版式设计得过于花哨,缺乏内在得必然联系。“卖书就是卖张皮”这种论调,从某些方面反映了出版商过于在意销售业绩,过于商业化,却忽视了版面设计的重要性。好的封面是能吸引读者得目光,激起读者的购买欲望。但书籍设计止步于封面这个层面上,对书籍设计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

书籍设计就如同人一样,封面就是人的服装,版式就是人的形体,内容就是人的五脏六腑。自身要是没有好的内容,还谈什么华丽的外包装。内文版式设计对于一本书来说,占有相当打的比重,每个划分区域巧妙布局,都是为读者清晰地呈现内容信息,传达形式美感。章节之间的起承转合,字距与行距及空白的巧妙安排,字体的选择与变化,图文编排和组合以及形式美感与呈现,都是需要我们费时间和精力去设计。

2.设计元素毫无内在联系

现代书籍在版式上,总是装饰毫无关系的设计元素,随意拼凑、杂乱堆积造成视觉上的混乱。这恰恰与版式设计的最主要功能背道而驰。清晰性、易读性、和谐性是版式设计的基本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版面就必须要主次分明、彼此呼应、和谐有序,让各种元素合理有序的安排在版面上。中国古代书籍版式设计正是利用文字和界格这主要的视觉元素,采用冼练的艺术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简洁、有序的视觉空间,给人一种静谧、典雅的视觉感受。现代书籍设计不应该盲目追求形式美感,在装饰上更多得从内容出发,去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情感和气质,如同国画追求“气韵生动”这一标准,书籍设计也要讲求一个“气韵”,古代书籍的之所以至今都未淘汰,就是因为古人在版式编排上不断创新和修改,形成富有人文内涵的形式风格。

(二)电子书籍的影响

1.电子书籍的优势与劣势

在信息时代下,电子书籍发展迅猛给书籍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阅读方式也随着电子书籍的发展悄然发生变化。电子书籍虽便于携带,方便快捷、给读者带来直接的视觉快感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但电子书籍同样存在着许多的弊端,载体介质的损坏会造成书籍数据的丢失,电子辐射对人类的眼镜造成伤害。这些弊端是电子书籍至今不能解决的问题。纸质书籍在这方面依然占有优势。目前来说,纸质书籍并没有被淘汰,但并不代表纸质书籍的市场不受到冲击。如何展示自己的优势不被淘汰成为纸质书籍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电子书籍虽为人们提供文本、视频、声音、图相和图形等,却还是外表冰冷的电子产品,缺少了纸张给予我们的质感。不同的书籍因为它的内容气质总会有相对应的纸质材料。中国字画书籍会用柔软的宣纸装订,现代的杂志会用光亮的铜版纸打印。

2.纸质书籍的优势

书籍设计在纸质的选择上也需要许多的思考。不同的装帧方式给读者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不同的阅读触感。感觉是人对事物产生认知的最初起点,之后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不同感觉体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印象。读者对书的兴趣很大程度取决于感觉的好坏。对于触觉阅读体验来说,书籍材质会给人打来不同的触觉感受,材质只有在人们接触它时才会体现出情感,其自身是不具备感情的,人们赋予材质外部张力和内在的气质,随着长期的文化积淀,材质的情感色彩也生根发芽。这是电子书籍不曾拥有的特性。良好的材质不仅会吸引读者翻阅书籍,也会带动其联想书籍内容。纸章的柔软或坚硬,厚重或轻巧,平滑或粗糙,都会给读者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体验,人本可将书籍捧在手中,去掂量它的重量,去感受它的纹路质感。读者在翻阅纸张时会沉浸在书的情感之中,会跟着书中故事的发展变化不经意的捏紧书角。电子书籍正是缺少了这份触觉体验,它只能用指腹缓缓滑动,给人单调的触感,缺少了那份亲密的情感。

3.书籍设计的材质运用

现代书籍设计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材料化,用于书籍设计的材质不仅有纸材,还有塑料、金属、木材、织物、皮革等。各种材质的质感、色彩、肌理能表现不同的个性和特点。材质对于艺术行为而言,它既是可视可触的有形材质,也是可听可嗅的无形材质,甚至我们的思想和观念都可以被定义为艺术的表达媒介———材質。它的概念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拓展与延伸。艺术家选择材质首先是基于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一切为如何准确有力地表达这一精神内涵去选择、去并置。其次,对这种材质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和设计者对材质的敏感性、使用它的水平及对材质是否具有个人独到的见解。材质所引申的意义不只是让我们去直觉地感受和简单的运用,而是要求我们对材质原有属性、材料新的功能和价值加以深层地认识和把握,使材料不仅能在视觉和功能的层面上攻写艺术和设计的含义,更在观念上为现代艺术和设计的发展提供可能性。在很多现代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合理而大胆的选择不同材料及对材质肌理的独特处理和贴切的组合,启示着人们对材质的大胆利用和勇于发现。

(三)读者的阅读要求变化

1.五感阅读体验

市面上的书籍,大多都是直授式的书籍设计,并没考虑到书籍设计与读者之间更多互动性。许多书籍照搬照抄类似书籍外形,表现形式,装订方法和材质的选择。对于此类书籍内容设计缺少趣味性,乏味呆板,是读书者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激发不了读者的兴趣。其次,从书本的装帧上,大部分书籍都是采用线定装的方式装帧。针对书籍设计的全方位表达与书籍主体内涵的深层发掘,杉浦康平提出了关于书籍设计的“五感”理论:“书的表达需要五感,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利用人的“五感”带动身与心的阅读,传统书最容易为人制造如此的感知。让传统书籍不仅仅是传达知识的方式,更是人的一次阅读的身心体验。[15]在书籍设计上,设计师应该更多加入了互动设计、情感设计和感官体验设计。这种手法设计出来的书籍更加有趣味性,使读者更有兴趣去阅读。在结构和材质上别具匠心,利用一些重要内容进行精心的创意设计。人们在阅读时可以通过翻、拼、撕等产生互动行为,这使得读者在输入信息时,还产生了新奇感。让书籍自此开始从冷冰冰的解说式转向生动有趣的互动交流。

2.古书籍给予读者新的阅读体验

我国古书籍设计的历史悠久,自称体系,具有一种原生态的美。这种原生态的美,其实就是在保留书籍设计的“真”的同时也保留一些“瑕疵”。这种瑕疵也蕴含着古人对不完美的包容,体现着中国人文的包容之心。把残缺变为另一种美。例如:线装书籍露脊,装订时线条不在统一直线上,纸张的裁切不整齐,边角毛躁等。现代书籍的装帧有时过于完美,如果我们在设计时抛弃这种完美,以一种古拙的手法表现,书籍自会呈现一种原生态的美。

(四)中国古代书籍对现代书籍设计的启示

1.古书籍装帧灵感--“天人合一”

古代书籍装帧设计主要灵感来源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东汉蔡伦造纸和隋末唐初雕版印刷出版后,发展到宋代,便进入它的鼎盛时期,印本书版面也有了比较固定的格式。这个格式的形成和“天人合一”及其“同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都是由天地演化而来的。“天人合一”有几层含义:一是形体上的“天人合一”;二是感情上的“天人合一”;三是规律上的“天人合一”。孟子讲“万物皆备于我”,表达天下万理都集聚于人身上、人参天地。人是主要的。所以,在人的各种行为中,人从“天人合一”中得到同构,形成“天人感应”。“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事事皆如此。[16]这八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之高至雅的美学境界。在古代一本书籍蕴涵了各个匠人的精湛技艺。纸张的制作取之自然的植物,配合匠人多年制作的经验,精工配方,工艺讲究,自然风干,故吸墨性颇佳,书画酣畅淋漓,纸面细腻平坦,能承重笔渲染,变形小,保存年代长。活字印刷的调板制作,千锤百凿,字体端正。线性装帧,柔软的宣纸,黑白分明的刻板,自然形成内在的节奏感,充分考虑书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性化设计,也是现代书籍所要学习整体设计的概念。

2.古书籍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装帧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代书籍之所以能达到现在相对繁荣的时期,古代书籍对其影响颇深。例如,古代版式设计中,对称和平衡是为主要的排版形式,一般采用中轴对称。对称给人一种稳定、沉静、大方的感觉,产生有序、理性的美感。这种排版形式从古至今依然在大规模使用。在现代书籍设计中,我们应该注重传统书籍装帧并继承和运用一些优秀的设计元素。在设计的过程中不断的反复推敲,去掉多余的部分,以有形的样式去激发读者无形的感官联系。

三、总结

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说:“艺术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根。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有根的艺术才能枝繁叶茂,日益壮大;没有根的艺术最終不过是浮萍一叶、昙花一朵经不起时间的淘洗。”在这个文化交融的时代下,国内的书籍设计在不断的改进,但也不乏有模仿和抄袭国外的设计。我们在接受西方设计理念和科学技术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形成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理念和实践体系。恰到好处的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将其形式美和寓意美与现代视觉传达原理和美学有机结合,创造更多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书籍。

参考文献

[1] 朱国勤、罗盛.编排设计[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0.

[2] 钱存训.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1.

[3] 杨永德.中国古代书籍装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04.

[4] 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5] 袁曼玲.当代电子书籍与纸质书籍设计的比较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13).

[6] 刘俊池.从感官试论纸质与电子书的阅读情感化设计[C].汕头大学,2012.

[7] 丁喆.试析纸质书籍与电子书籍阅读的感官体验[J].美术大观,2013.

[8] 董璐.电子书促使传统纸书回归静态阅读[N].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6).

[9] 钱为群.书籍装帧[M].上海:交通出版社,2011.05.

[10] 李爱红.书籍设计概论[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06.

[11] 陈从周.版式设计[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5.

[12] 曹国兴.中国古代印本书版式设计的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8.

[13] 张媛.纸墨飘香——浅谈纸质书籍设计的形态美[J].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12).

[14] 陈荻.古代书籍版式设计对现代书籍装帧的影响[J].人文天下,2014(37):75-80

[15] 王芳.书籍五感对书籍设计的影响与推动[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

[16]蓝超.浅论“天人合一”对古代书籍装帧的影响[M].山东: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2012.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借鉴民族
党是民族的脊梁
MINORITY REPORT
浅析原创品牌设计的发展之路
浅析王安石的人才培养观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没有希望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