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2019-09-10施依莹

青年生活 2019年24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施依莹

摘要:城市贫困既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社会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贫富差距的逐步扩大,使得城市出现了一个新的贫困群体。我国尚处经济发展初期,由于经济发展而带动的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分配不均等众多复杂因素都造成了城市新贫困群体的出现。而为解决贫困问题,关键在于找出致贫原因,对症下药。

关键词:城市新贫困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一、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现状及特征

1、城市贫困人口规模较大

若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统计城市贫困群体,根据我国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城市保障对象为1701.1万人,2016年为 1480.2万人,2017年为1261.0万人。从总体上看,近四年我国最低生活保障贫困规模在逐年递减,但1997年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开始,进入这一范围的人数不超过200万人。与此同时,当前城市低收入群体普遍为农民工,且这一群体进城务工的规模在逐年递增,但目前进城务工农民暂未被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畴,因此真实的城市贫困人口规模将会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2、社会服务的不对等

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社会公益与社会服务方面的投入,但一方面城市社会保障本身基础较为薄弱,在公共资源方面较为有限;另一方面农民工群体的兴起使得城市新贫困群体的人数急剧增加,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堪重负,进一步导致了城市贫困群体丧失其应有和正当权利。

3、再就业难度大

城市贫困群体一般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尤其是在当下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企业生产技术革新的新经济发展时代,这一群体会成为企业裁减人力资源的首要对象,而且一旦面临失业待业,他们再就业的门槛和难度将会大大提升。

4、出现代际传递趋势

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当前城市贫困群体的平均收入甚至不及城镇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两级分化,这个差距将会继续扩大。收入水平的低下即意味着消费水平的低下,城市贫困群体普遍恩格尔系数较高,在食品、衣着、住房等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方面的消费占比较高,而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发展和享受性方面的消费较为薄弱,从而呈现出一种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但即便在基本需求方面投入较高的消费,由于消费水平的局限,普遍存在着食物质量不高、营养不足、衣着简陋以及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基本需求消费方面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进一步导致贫困群体生活质量的下降,他们由此更容易患病,而收入水平的低下加之社会保障系统的薄弱,使他们更无力负担高额的医疗费用。

二、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的成因分析

(一)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首先,三次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占比不断变化,第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次,产业内的结构升级也在有序地开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三大产业模式也逐渐从以人力劳动为主的生产模式向以机械运作为主的生产模式转变。这种生产模式的变化使得原有产业体系下的劳动者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冲击。适应能力较弱且技能水平与学习水平较低的产业劳动者被大批淘汰,成为城市中的失业待业群体,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结构性失业的现象。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制定到执行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管理机构不统一等问题。尤其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发展水平 的限制,大多仍旧以保障对象的“户籍所在地”为基础,具有地方性的局限性。这对于线下快速流动的社会群体而言不仅仅是社会保障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无法对外来务工群体进行及时的保障。例如地方性医疗保障制度无法对异地高额的医疗成本执行保障功能及提供补助,这就会导致本就收入低下的贫困群体“因病致贫”、“因病愈贫”。实际上先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是向高收入者倾斜的,高收入者有能力支付高额的医疗费,同时额外的商业社会保障体系也为其提供了额外的保障以享受充足的医疗设施和医疗资源,因此这一社会保障体系并未能真正起到救助贫困者的作用。

(三)贫困群体自身条件限制

貧困群体自身条件的限制是其实现就业,提高收入的客观原因。城市的贫困人口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教育水平较低、个人技能单一、学习和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其所从事的职业一般都是低报酬的体力型劳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高素质、高技术含量、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急需的对象。而贫困群体因其自身条件的限制,难以进入这类尖端前沿行业,往往成为社会劳动力选择的被动状态,等待被雇佣或者解雇。

三、我国城市的反贫困策略

(一)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健全

城市贫困群体的出现折射的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上的矛盾与障碍。因此政府要发挥其职责和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保障制度安全网。中央与地方需协同执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制定清楚一致的执行和管理规范,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大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与管理力度,实现保险的及时给付。

(二)发挥社会组织的救助功能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我国城市扶贫助贫工作中长期坚持的策略之一。而社会组织作为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的社会参与主体,在识别潜在贫困群体、开展基层工作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社会组织要发挥其社会治理作用,为城市新贫困群体提供满足其需要的多元服务,如情感支持、社会认同等需求。与此同时,发挥监督作用,监督和评估政府助贫服务体系,对其不当之处进行建议和补充,以补充和完善政府主导的社会助贫扶贫体制。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及其社会工作者,要实现“助人自助”的服务目标和服务理念。除了缓解城市新贫困群体的经济贫困和物质贫困之外,还要为其日常生活提供支持和咨询服务,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肯定,引导他们参与社区、社会活动。

(三)拓宽贫困群体的就业渠道

促进就业、实现城市新贫困群体的再就业是缓解贫困的根本措施。当前我国城市的新贫困群体其失业多为结构性失业,因此他们大部分都是拥有劳动能力的失业待业者,促进这一群体的就业,实现劳动力的市场交换是解决城市新贫困群体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杨帆,庄天慧,王卓.城市流动人口贫困识别与精准帮扶管理机制研究[J/OL].内蒙古社会科学.

[2]姚迈新.社会保护视阈下的城市反贫困治理研究[J].探求,2019(02)

[3]王承艺.城市贫困流动人口的基层扶助实践空间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08)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共享经济的冷思考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