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服务学习研究

2019-09-10华天玮游晓航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4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非遗大学生

华天玮 游晓航

摘 要:本文结合服务学习理念,从非遗视域出发,探讨了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融入高校学生服务学习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分析了服务学习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借鉴意义,以达到保护和弘扬非遗文化、并使学生在服务学习中运用和锻炼所学专业知识的多方共赢的效果。

关键词:服务学习;社会实践;非遗;大学生

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不是“服务”与“学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带有明确的学术培养目标,具备系统的课程设计,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各有侧重,强调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促进学习。“服务学习包括准备、服务、反思和庆祝四个环节,强调服务与课程学习的紧密联系。”[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文化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内在和价值取向,然而由于时代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因素,非遗文化或多或少面临着难以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的困境。本文探讨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融入高校学生服务学习的可行性,尝试提出相关建议,并对服务学习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借鉴意义加以阐释。

1 将非遗元素融入高校课程设计的可行性

大学生服务学习可根据各年级专业的特点设计不同的非遗传承课程,将专业所学内容与非遗传承知识有机结合,即学校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中融入非遗元素。学生在拥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背景的前提下,以理论学习和亲身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将所学内容运用于与专业相关且拥有非遗元素的实践中,在实践中深化自身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自身熟练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大学生对非遗产生的更多兴趣亦能带动身边更多人走近非遗文化。

1.1教学体系下的非遗项目拥有完善的课程设计理念

学生将在教师的带領引导下学习专业技能,并进行将非遗项目和专业技能相融合的实践。这种社会实践不是学生漫无目的、无的放矢的实践,而是在有理论支撑的背景下,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环境中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服务学习。

1.2 教学体系下的非遗项目是有学分的课程

“从做中学”是服务学习的根本理念之一,“做”和“学”两个元素缺一不可。倘若学生只是体验非遗,那就只满足了“做”这一元素,只是获得了一段单纯性的“经历”,而没有获得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或是道德修养等有提升作用的“经验”。为了满足“学”这一元素,学生必须抱着“格物致知”的信念,拥有考核标准的课程体系能够最大程度地刺激学生投入更多的思考和精力,激发对课程内容的好奇心,从而从被动接受教学转变为主动推究事物原理和主动学习知识。

2 结合非遗元素成立服务学习基地

2.1政府加强政策支持

服务学习基地的建成离不开资金、人力等各个环节的支持和保障。政府通过制定激励性政策,可鼓励更多高校或相关机构、个人投入学习基地的创建,加速学习基地的落成,保障学习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2.2教师将服务学习理念纳入课程设计

高校课程可将服务学习纳入教学规划,教师结合非遗元素和专业特色制定课程大纲方案,从而满足不同专业的实际教学需要。此外,课程大纲方案的制定可与被服务单位共同商定,使得专业知识与非遗文化更加密切结合。

2.3被服务单位的合作支持

一方面,非遗机构需要提供非遗传承人或掌握非遗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得学生基本掌握非遗的文化背景、制作工序等必要知识,为“服务”奠定必备基础。另一方面,非遗机构需要给予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服务参观者或顾客的机会。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相关非遗知识,将二者融合加工,通过志愿讲解等多种形式提供服务。

3 服务学习对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借鉴意义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群众,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2]社会实践与西方的服务学习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仍有进步发展的空间。借鉴服务学习的长处,将其本土化融入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可起到中西合璧的作用,使其更具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3.1 增加学生反思环节

不少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注重实践过程,对实践后的总结归纳往往重视不足。实际上,“反思”才是整个实践最为重要的核心环节。在实践中,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放在实践过程上,或许有灵光一闪的感悟,也或许有促进其专业能力进步的瞬间,然而这些内容都只是“经验碎片”,学生并没有将其逻辑化、体系化。通过强调反思环节,学生能够将“经验碎片”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理论,更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3.2 加强服务精神教育

“不以物质回报作为服务目的,将自己的时间、精力与热情奉献于让社区社会更美好的工作”是服务学习和社会实践共同的精神内核。报着功利的目的或者散漫的态度进行服务对学生本身没有起到锻炼的作用,也会使得服务质量下降,甚至影响整个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评价。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及指导教师通过在实践的各个环节融入德育教育和服务精神教育,能够引导学生用正确、积极的态度开展社会实践。

3.3结合学生专业背景

服务学习在内容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专业知识融入到学生服务过程中,这也是服务学习中值得我国社会实践加以借鉴的精髓。[1]在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以锻炼的同时,若能更大程度上在立项设计之初引导与学生专业知识背景相结合,则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能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

3.4将多方互惠性纳入社会实践的考虑范畴

服务学习注重学生、被服务对象、社会的多方获益。利益不只是实际存在的物质利益,更是实践所带来的潜在利益。只注重学生得到能力提升和素质锻炼,忽视被服务对象得到的服务质量等利益,或者只着眼于被服务对象的利益,保障社区得到帮助,忽视了学生能得到的利益,都是利益失衡的表现。在社会实践项目的设计中将多方互惠互利纳入考虑,更能激发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视,促使社会实践得到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总之,将非遗元素融入服务学习的相关课程,兼顾大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升与非遗保护理念的贯彻,有助于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一方面,学生能够充分锻炼和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另一方面,非遗文化不断走近新一代年轻人,为传承与弘扬增添新的活力。在高校推广以非遗为主题的服务学习课程,有助于在新时代背景下为非遗产业开创传承与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邵彩铃,安慧影.美国服务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A].保定学院学报,2018,31(5):第89-93页。

[2]杨继瑞.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A].高校理论战线,2010:第49-53页。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华天玮等同学承担的2019年市级“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10273017)以及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为“中国文化与法语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内涵与路径研究”,同时是华天玮等同学承担的2019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文旅行思,筑梦姑苏”的阶段性成果。本论文为游晓航老师承担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19年党建思政课题“结合专业特色构建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研究——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语专业为例”的阶段性成果,同时是游晓航老师承担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19年实验课程建设项目“文化自信与中国文化的法语展示模拟”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非遗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