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夜晚》:文艺没错,营销有错吗?
2019-09-10李诗晨
李诗晨
观看一部电影,多数观众看个热闹,图个乐呵,也有很多影迷对于电影抱着欣赏、分析、解读、理解的心态。如果从这两大类观众的角度出发,也就不难把当今市场上的电影粗浅地划分为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
放眼全球,商业电影中有很多佳作,《肖申克的救赎》、《教父1》和《教父2》在IMBd(互联网电影资料库)前100榜单中占据前三位,而榜单中很多电影都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故事引人入胜,给观者无限悠长的回味和启发,同时收获票房和口碑。当然,这类电影中也蕴藏着丰富的艺术性,《教父》的摄影技巧至今仍被频频引用,经典的镜头被不断致敬。美感和情绪的交织营造出来的影像氛围令人无法自拔。
艺术电影更注重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和个性,有时不以票房为目的,拍个自己开心痛快,要是能获得志同道合之人的认可就是锦上添花了。这不是说艺术电影不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但的的确确在少数。可见,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不能完全切割,但是导演的意图和受众的划分确实给两者加上了限制。
而前不久上映的毕赣导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同时有着艺术的执着和商业上的野心。就算是对电影兴趣乏乏的人,或许都在“一吻跨年”的海报和抖音上层出不穷的小视频、微博此起彼伏的热点营销里多少燃起了点浪漫的兴致。上映之前,《地球最后的夜晚》预售就已突破1亿人民币,作为跨年新选择,与最爱的人一起在电影院看一部文艺女神汤唯主演的浪漫又神秘的爱情电影,着实吸引了一大批观众。
营销有罪吗?
《地球最后的夜晚》几乎是第一次将商业电影惯常采用的大规模营销运用到文艺电影上。许多评论者将这评判为一场“错位营销”,就像把喜爱《前任3》的小镇青年们再次汇聚一堂,而此刻为他们放映的是梦境与现实相结合又互相纠缠的一个电影,它几乎全部情节都在阴影和昏暗中发生,台词零落,人物关系交代不甚明晰,影片后半段,还有一个长达70分钟的长镜头。
实际上,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罗紘武(黄觉饰)因父亲离世回到家乡贵州凯里,他回忆起了12年前好友白猫(李鸿其饰)被杀,他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遇到凶手的情人万绮雯(汤唯饰),并与她发展出了一段恋情。万绮雯却神秘失踪,罗紘武不断寻找她的下落,过程中发现她和自己跟情人私奔的母亲间也有某种隐秘的联系。后来,罗紘武在一个歌厅发现了疑似万绮雯的女人,等她的时候罗紘武在电影院睡着了,做了一个关于万绮雯、母亲、白猫和长相与万绮雯一样却名为凯珍的女人的梦。
但是这个无疾而终的故事在导演安排的昏暗镜头和错乱的时间线中显得有些凌乱,梦境和现实的交错让人不太相信自己的思路是否能与导演重合。但导演安排了很多显见的小线索,比如,万绮雯戴的手表是罗紘武梦里送给凯珍的那只,野柚子作为没那么常见的水果被万绮雯和凯珍反复提及等等。如果仔细观影,理解时间线和故事情节其实很容易。
没有那么清楚明白的故事情节,很自然地会被观影经验不太丰富,喜欢看爆米花电影过过瘾、放放松的观众评定为“烂片”。这时,大规模的超级营销反噬了《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电影本身,口碑一路下滑,豆瓣评分不及7分。此时赚了上亿票房的营销被“吐槽”得无地自容,但是,营销是错吗?如果让更多观众有机会观看一部他们见所未见的电影,即使或许最终不被接受,我想也是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打开审美界线的机会,也让导演和演员全情投入的作品拥有被解读和诠释的权利。
难以调合的观影口味和无法衔接的欣赏断层是艺术电影在市场上碰到的最大难题。艺术电影不能赚钱吗?甚至,艺术电影连试图赚钱的权力都应该被剥夺吗?
对于营销不准确的批判,毕赣认为,“对走进电影院准备逃离现实两小时的人来说,一部电影归类于文艺或者商业,完全是个伪命题。任何一丝不苟、精心制作的影像都有得到观赏的权利,影像对观看者的筛选过程,理应发生在它被观看过之后。”
当我们习惯在大银幕看到前赴后继的《前任3》,文牧野导演的《我不是药神》横空出世,迎来阵阵喝彩。而当我们为国产电影的进步喜悦时,浑然不觉尽管叙事技巧提高了,故事丰盈了,但是我们对影像的理解并没有提高,影像的表现力和所能传达的丰富内涵并没有被我们领悟三分。
被忽视的创作者意图
创作者的意图对于任何一类作品来说都太重要了,而对创作者意图的理解过程,实际上也是观者或读者开拓视界或思想边界的过程。思考是艺术为我们带来的除了美之外最重要和最终的体验,没有被观赏过、思考过的作品,始终是没有生命力的美丽塑像而已。
毕赣作为创作者,用复杂的摄影技巧和精致的后期制作完成了一部美丽、文艺的作品,但美丽与文艺只是两个泛滥的形容词,导演意图在电影里演绎他对于梦境和现实的复杂感受,这两者之间的界线在哪里?梦境是完全的虚妄吗?如果愿意,我们可不可以活在梦里?也许,罗紘武就留在了他这个奇幻又令人心满意足的梦里也说不定,他重逢了儿时的好友或者是自己未曾谋面的儿子,找回了消失的爱人,甚至亲手送自己的母亲寻找所谓幸福。毕赣在创作中大胆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困惑和他心中重要的问题,而且“凯珍”是他母亲的名字,毕赣导演在采访中说的时候有一点害羞的样子,实在是动人极了。
理解创作者的意圖,往往是理解一部作品的关键。文字、绘画、音乐、影像……无论使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遨游的场所,将自己隐秘的想法与长时间沉浸和自言自语织成的思想的丝线交付予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是一件勇敢且浪漫的事。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往往心无旁骛,竭力用自己擅长舒适的方式来表达,企图收获一些回响与共鸣,期待着思想的碰撞和沟通,却无法预知将收获怎样的回应。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伟大的文学作品也往往会“没什么结果”地戛然而止,其中传递的意味往往悠长。毕竟,在我们漫长的一生里,也遇到过不少无疾而终的情节,却不得不接受这没什么结果的生活。而电影一直以来作为故事的另一种载体,却被要求有丰富的情节、跌宕的故事、令人捧腹大笑或者失声痛哭的刺激性。显然,《地球最后的夜晚》不是这样的电影,毕赣讲的故事很简单,但是传达的情感却很充沛。对于越来越多类型的电影,也许观众还需要一点耐心和对自己的信心,因为电影是一门比较年轻但是发展迅速的艺术,影像世界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分明到流光溢彩、扑朔迷离,又从平面走向3D……也许我们梦境中的、想象中的所有景象都可以在电影中成为现实,而很明显地,我们的梦与想象永远不可能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