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量兴农

2019-09-10汪蕙

农经 2019年2期
关键词:兴农农产品农业

汪蕙

随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也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发展走高质量之路已成必需。

近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制定了《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到2022年,质量兴农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初步实现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国际竞争力强,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规划》的出台,为我国的质量兴农之路提出了具体目标,规划的实践路径,必将大力推进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进程。

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规划》在前言中指出,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围绕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优化农业要素配置,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三农”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布局逐步优化,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建设有序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迈出实质性步伐,优质农产品生产布局初步形成。同时,农业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48%,提前三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均超过6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设施装备和技术支撑更加有力,建成高标准农田5.6亿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6%,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近16亿亩。适度规模经营格局初步形成,新型经营主体总量达到850万家,土地托管、服务联盟、产业化联合体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迅速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40%。产业效益稳步提升,种养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交,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2:1,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产值年均增长超过9%,涌现了一批知名农业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向好,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合格率连续五年稳定在96%以上,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达到3.6万个。

虽然成绩斐然,但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理念尚未普及,农产品生产结构与市场不匹配,绿色优质特色产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农产品按标生产的制度体系还不健全,执法监管力量薄弱,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犹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对粗放,部分地区资源过度消耗、产地环境治理难度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农业科技重大原创性、前沿性成果不多,科技立项与评价机制不健全,科技和生产“两张皮”现象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度不够,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滞后,产销市场衔接不畅;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问题依然存在,部分产品进口依存度偏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

要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推进质量兴农战略,首要是要抓住当前空前的历史发展,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践,为质量兴农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明确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成为重大政策导向,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质量兴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己接近9000美元,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消费层次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优质农产品和农业多功能需求显著提高,为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发展空间。

各地的实践探索为质量兴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取得新进展,农业绿色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创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为加快推进质量兴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路径借鉴。

綜上所述,今后五年将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相信我国农业必将在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下,全面推进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开创质量兴农新局面,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基础。

质量兴农的四个原则和五个目标

《规划》为质量兴农提出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二是坚持政府引导,产管并重;三是坚持绿色引领,持续发展;四是坚持市场导向,农民主体。

《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质量兴农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并初步实现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国际竞争力强五个目标。

产品质量高具体指,优质农产品供给数量大幅提升,口感更好、品质更优、营养更均衡、特色更鲜明,有效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农产品供需在高水平上实现均衡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良好农业规范农产品认证登记数量年均增长6%。

产业效益高具体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多种功能进一步挖掘,农业分工更优化、业态更多元,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农业增值空间不断拓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1,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6%,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重达到65%。

生产效率高具体指,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5.5万元/人,土地产出率达到4000元/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1%。

经营者素质高具体指,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壮大,专业化、年轻化的新型职业农民比重大幅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更加规范,对质量兴农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万人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职业农民占比达到35%;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认定数量分别达到10万家、1万家。

国际竞争力强具体指,国内农产品品质和农业生产服务比较优势明显提高,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跨国涉农企业集团,农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3%。到2035年,质量兴农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建立,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质量兴农的四条路径和八项重点任务

《规划》指出了质量兴农的四条基本路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规划>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重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全程标准化、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农业品牌培育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业科技创新、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打造质量兴农升级版。加快农业绿色发展

一是要调整农业生产力布局。立足匹配水土资源,落实主体功能定制,明确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保护发展区,实现保供给和保生态全面统一。到2022年要完成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2.3亿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任务;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达到300个以上。优化生猪养殖布局,引导畜禽养殖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加快北方农牧交错带肉牛肉羊产业发展,巩固发展奶牛优势产区,打造我国黄金奶源带。

二是要节约高效利用水土资源。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2022年全国耕地质量平均比2015年提高0.5个等级以上。实施“华北节水压采、西北节水增效、东北节水增粮、南方节水减排”等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溉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

三是要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深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在果菜茶种植优势突出、有机肥资源有保障、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的地区,选择重点县(市、区)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到2022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完善农药风险评估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替代计划,统筹实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到2022年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行动,建设300个绿色防控示范县,主要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0%以上。加强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建设。

四是全面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严格工业和城镇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编制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清单,到2022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继续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以畜牧大县为重点,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完善“使用者归集、政府扶持与市场动作相结合”的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开展“谁生产、谁回收”的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重点用膜区域农膜回收率达到82%以上。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

推进农业全程标准化

一是健全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加快建立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及技术规范。全面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农兽药残留、畜禽屠宰等国家标准,到2022年,制修订3500项强制性标准。补充完善种子、肥料、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质量标准、质量安全评价技术规范及合理使用准则。建立健全农产品等级规格、品质评价、产地初加工、农产品包装标识、田间地头冷库、冷链物流与农产品储藏标准体系。构建现代化农业工程标准体系,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

二是引进转化国际先进农业标准。加快国内外标准全面接轨,实施“一带一路”农业标准互认协同工程,在适宜地区全面转化推广国际先进农业标准,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加快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强化国际标准专业化技术专家队伍建设,深入参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植保公约》等机制下的涉农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和转化运用。支持企业申请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促进政府间标准互认合作。

三是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生产记录台账制度,加快推进规模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实施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生产基地创建工程。在“菜篮子”大县、畜牧大县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推行全程标准化生产,到2022年创建100个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800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20个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50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500个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优质特色农产品。

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

一是深入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以加工业为纽带,推进产业交叉融合,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示范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统筹農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到2022年规模以上食用农产品加工企业自建及订单基地拥有率达到65%。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体系,发展中央厨房等新型经营模式。组织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村产业融合利益共同体。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

二是强化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全国性、区域性和田头三级产地市场体系。以优势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建设全国性农产品产地市场。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改造提升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在村镇生产集中度高、市场基础良好的地区,加快建设田头市场。引导各地将扶贫专项资金、涉农整合资金、对口帮扶资金支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

三是加快建设冷链仓储物流设施。针对不同农产品特性和储运要求,以冷链仓储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探索建立“全程温控、标准健全、绿色安全、应用广泛”的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预冷、储藏、保鲜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国性、区域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田头市场升级改造。支持流通企业拓展产业链条,建立健全停靠、装卸、商品化处理、冷链设施。研发推广经济适用型全程温度监控设备,建立具有集中采购、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现代化产地物流集散中心。

四是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快推进农产品按规格品质分级整理、分类包装,减少产销衔接环节,提高产销衔接效率。探索建立农产品产销对接服务体系。积极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创新产销对接方式,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深入开展贫困地区“产品出村、助力脱贫”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开发多种形式特色农产品营销促销平台。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五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科技、教育、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推广分享农业、众筹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探索建立托管经营等多元化农业服务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到2022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32亿人次。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建设300个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

培育提升农业品牌

一是构建农业品牌体系。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品牌战略实施机制。围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塑强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积极培育粮棉油、肉蛋奶等“大而优”的大宗农产品品牌。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载体,创建地域特色鲜明“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企业与原料基地紧密结合,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力争到2022年打造300个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0个企业品牌、1000个农产品品牌。

二是完善品牌发展机制。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发布品牌权威搜索。建立健全农业品牌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农业品牌监管,强化商标及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和保护。加大对套牌和滥用品牌行为惩处力度。构建农业品牌危机处理应急机制。完善农业品牌诚信体系。

三是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深入挖掘品牌文化内涵,讲好农业品牌故事,大力宣传推介中国农业品牌文化。创新品牌营销方式,加强品牌市场营销,提升品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探索建立品牌农产品公共服务平台。

四是打造国际知名农业品牌。聚焦重点品牌,着力加强市场潜力大、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农业品牌建设。巩固果蔬、茶叶、水产等传统出口产业优势。建设一批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区),支持农产品出口交易平台、境外农产品展示中心建设。加强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到2022年培育5-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农业展会,提升中国农业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定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改进监测方法,扩大监测范围,提升抽检科学性、针对性和准确性。深化农产品和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加强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建立健全市场计量保障体系。加强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推动实施农产品食品检验员职业资格制度,确定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实训基地。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能力验证。到2022年扩建1个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挥调度中心,建设32个省级指挥调度中心,1.68万个监管区域服务站,建设绿色食品原料基地800个,建设10个国家农业检测基准实验室,32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训基地,覆盖主要农产品产区,建设5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和50个主产区实验站。

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能力。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基础,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建设并扩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挥调试中心和监管区域服务站,建设一批监管实训基地。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综合执法的重点。加快农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推进智慧监管,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点。推动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深入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到2022年,建设追溯示范点28万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城内8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规模以上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

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能力。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启动农产品“一品一策”行动。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和大数据平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研发,加大快速检测等技术攻关力度。坚持“产、研、管、推”一体化发展,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基地。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一是加强质量导向型科技攻关。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推动建设种业科技强国。培育和推广口感好、品质佳、营养丰、多抗广适新品种,开展专用优质粮食作物、特色经济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加强分子设计育种、高效制繁种、活力纯度快速检测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强特色畜禽水产良种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全面实施遗传改良計划,重点打造20个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标杆联盟,布局建设40个以上服务农产品加工和质量安全的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和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现代化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搭建以质量提升为导向的科技经济一体化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农业发展急需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生物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物安全防范等国际先进技术。

二是加快提升农机装备质量水平。推进我国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加快高端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果菜茶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等农机装备的生产研发。到2022年创建500个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稳定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强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推进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协同发展。推进丘陵山区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

三是大力推广绿色高效设施装备和技术。推进设施农业工程、农机和农艺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绿色高效设施农业,推广现代化集约型专用设施装备。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新能源机械使用。因地制宜,科学利用荒山、荒漠、荒滩、盐碱地、戈壁,建设规模化高效设施种养业。到2022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新增5000万亩高效设施农业。

四是加快数字农业建设。完善重要农业资源数据库和合账,形成农业资源“数字底图”。分品种有序推进农业大数据建设。构建“农业云”管理服务公共平台。实施数字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品身份化。力争到2022年,农业主要品种全产业链数字化覆盖率达到30%;在大田种植、园艺设施、规模养殖等领域率先推广应用数字技术装备,数字技术应用主体劳动生产率提高20%以上。

建设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

一是发挥新型经营主体骨干带动作用。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家庭农场人才培育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产业化联合体。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发挥龙头企业的质量控制标杆作用。到2022年,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数量分别达到10万家、1万家、1500家,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的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达到90%以上。

二是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把质量兴农的知识技能作为培洲内容,年均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0万人以上。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O。推动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强化政策激励,鼓励大学生、返乡农民工投身质量兴农建设。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到2022年累计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共500万人。

三是培育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以质量效益为关键指标,鼓励地方探索建立生产托管服务主体名录和信用评价机制。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完善全程托管,“互联网+农机作业”、“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农机服务新模式。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与小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四是打造质量兴农的农垦国家队。充分发展农垦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体系健全的优势,建成一批重要农产品大型绿色生产加工基地。支持农垦率先建立农产品质量等级评价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管理平台。以中国农垦品质为核心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在大中城市建设一批农垦绿色产品体验中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垦企业集团。

产业融合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我国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有两个重要任务,一个是确保粮食安全,一个是积极有效推进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于生产者而言,产业融合可以解决人多地少致使单纯农业生产效率很难提高的根本矛盾;对于消费者而言,产业融合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需求更多地向个性化具有地理标志特征农产品、绿色有机农产品转变;二是从单纯农产品更多地向与农业关联的服务需求拓展,比如农业体验式旅游、休闲养生、民俗文化等。

潘建成表示,目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融合面临明显的要素瓶颈。一些专用原料基地、初加工设施用地和仓储用地等土地流转困难;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和贷款抵押方式偏少,农业主体直接融资渠道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产业融合方面的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缺乏,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偏低等。

二是产业融合度不深,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偏低。2017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2:1,与发达国家水平还有明显差距。同时,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农户和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多以订单合同为主,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比例仍然偏低,且订单合同违约率较高,农户和企业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此外,产业融合项目表面化、同质化现象普遍,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多以观光为主,对农业的多功能性挖掘不够,甚至有的项目披着“农业”外衣,却做成了纯旅游或房地产项目。

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产业融合的“火车头”,但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仍处于成长阶段,市场竞争力偏弱,同时面临风险保障不足、农业基础设施配套落后、缺乏抵押物导致信贷难等困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空间受限,主动参与产业融合的积极性不强,对小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偏弱。

对此,潘建成认为,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要做好土地、资本、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要素保障工作,包括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先用于产业融合项目建设,支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入股、联营等方式用于产业融合项目;加大贴息、担保等财政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力度;鼓励各地探索建立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产业融合智库,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搭建科企技术对接平台,提高科技转化率。二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当前普遍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外部软硬环境均存在明显短板的问题,用市场手段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三要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比如,探索形成以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利润分配机制,因地制宜发展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产业组织形式,形成“订单+股份合作”、“农民入股+保底分红”等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形式,打造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合理共享产业融合带来的红利。

猜你喜欢

兴农农产品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庆丰收
天津农商银行“兴农助教”专项基金已资助6590名学生用款逾1568万元
工匠培训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农产品争奇斗艳
农业科学
公共图书馆在兴农战略中的几点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