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荆棘鸟》主题学层面下的人文意蕴
2019-09-10王光碧
王光碧
摘要: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作品《荆棘鸟》讲述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展现了悲欢离合的爱情和令人深思的命运主题。本文拟从人文价值视域下的主题内涵入手,通过对《荆棘鸟》文本的细读,以人文主义价值理念的延伸,探讨《荆棘鸟》的文学价值,进而探讨《荆棘鸟》在主题学层面所展示的丰富人性意蕴。
关键词:荆棘鸟;英美文学;人文思想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遂宁观音民俗文化源流与影响研究”(13SA0050)。
《荆棘鸟》讲述的是克利里家族传奇式的家族史。故事始于20世纪初,止于20世纪70年代,从帕迪·克利里应无儿无女的老姐姐贵妇人玛丽·卡森之召,携妻子菲奥娜和7个子女从新西兰迁居澳大利亚的德罗海达牧场,到帕迪唯一幸存的孙辈——才华横溢的演员朱斯婷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确定人生道路和爱情归宿为止,表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和情感历程,梅吉与拉尔夫神父之间的爱情尤其刻骨铭心。由此作者揭示出——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用巨大的代价去换取的道理。正如小说结尾所写:“鸟儿胸前带着荆棘,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其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在那荆棘刺进的一瞬,她没有意识到死之将临。她只是唱着、唱着,直到生命耗尽,再也唱不出一个音符。但是,当我们把荆棘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
一、《荆棘鸟》在主题学层面上体现出的人文内涵和属性
《荆棘鸟》自问世,就以题材的奇绝、新颖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更因其内容上的丰富人文思想意蕴而让人刮目相看,被称为澳大利亚的《飘》。在阅读它时,我们发现其内容与古希腊神话,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18世纪欧洲产业革命时期女性主题的文学,19世纪的英国文学,以及20世纪以来的现代英美文学等内容,有着深度的关联。可以说《荆棘鸟》继承和革新了历代英美文学精神的內涵。
澳大利亚文学长期受英美文学影响,而英美文学又浸润于希腊罗马神话。随着神话故事以及文学载体的逐渐深入,设计英美文学的具体框架故事,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澳大利亚薄弱的人文积淀、较为短暂的国家历史,自然难以在母体文学中释放出来。在这个意义上,澳大利亚的文学沿袭了英美文学的人文模式,精神上承载了其人文思想内核。在内容上融合了大陆的野性、鲜活等因素,进而让澳大利亚文学充满了神秘、张扬的艺术感。《荆棘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从主题学的角度看,菲奥娜、梅吉及朱斯婷的爱情属于同一母题:叛逆女性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只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其情感经历各有不同,甚至有所发展。菲奥娜与帕吉汉只有短暂的爱情故事。梅吉比菲奥娜幸福,她拥有一段漫长的爱情长跑,直到拉尔夫永远地回到上帝身边才结束;朱斯婷最幸运,在经历短暂的情感道路后,拥有了一个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美满婚姻。尽管具体道路不相同,但从整体上看,她们不约而同地体现了西方女性典型的特征——独特的人文精神。首先,她们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重视自身的感情。不甘心从属于男性,追求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不惜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菲奥娜爱上有妇之夫,但她不是想做他的情人,而要与他结婚,永远生活在一起。可家庭的声望不允许她这样做,于是她只得嫁给一个她未见过面的男人,痛苦一生。梅吉从不掩饰也从未放弃对拉尔夫的爱,即使是在拉尔夫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放弃她之后。尽管她也得到了婚姻,可那同样是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将痛苦一生。其次,西方女性注重自身人格的独立。男女平等,首先是人格的平等。在婚姻问题上,首先关注的就是人格的平等。“婚姻是要联系两个完整的独立个体,不是一个调和,不是一个退路,不是一种逃避,或一项弥补”。菲奥娜是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的名誉嫁给帕迪,但她在帕迪面前是与他平等的。她是一个忠实的妻子,但绝不是一个女仆。她感激帕迪给了她一个家,但她绝不会屈从。她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及见解。在梅吉与朱斯婷身上,这种人格的独立就更明显。她们的婚姻均由自己选择,而不听命于父母。从这个意义上说,《荆棘鸟》体现了自古希腊到现代英美文学传统所具有的人文意蕴。
英美现代文学精神的内涵,源自19世纪前欧洲文学价值理念的拓展和延伸,它不但完整继承了以往欧洲文学中的自然主义,更是将自身的价值凸显出来,进而完成对自我的精神救赎,并由此根据工业文明阶段的实际,将社会系统与自我创造有机结合,从而展现出自我价值及在光怪陆离文学理念下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而《荆棘鸟》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拥有雅典娜式——理性光辉的知识分子,而且也受到英美人文理念的熏染,对于英美文学如数家珍,特别是在时间的节点和空间范围上。针对距离较近的当代英美文学来说,其精神内涵则是为更好地宣扬和释放现代英美文学中的个人命运轨迹、人道抉择、人生轨迹,《荆棘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体现了现代英美文学属性——在命运轨迹下释放入性价值、决策人生道路,完成自我精神救赎。
二、《荆棘鸟》对现代英美文学价值理念的汲取和承载
近代以来,由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单元的框架,使英美文学的流派风格对应的文学价值,被划分到了这两个单元导向模式结构当中,这不仅体现了在现实主义中由于浪漫主义理念脱离,文学理念更加具有纯粹性、个体化、意象性的价值体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基于现实主义的基本框架下的理性式、集中性、群体性的表达形式。而《荆棘鸟》则是将两个框架进行了交融与掺和,进而在一个人的人生抉择、人格价值、人性追求、人物命运等方面对相关内容进行了铺展和创设,“荆棘鸟”因此象征了物化的意象,展现了将自身现实人格意义普遍体现出来的特征——作者将鸟比喻成了人,每一只鸟都是一个人,每个人为了实现自我殉道,蜕变成为一只荆棘鸟,即使命运是上天注定的,可人生是可以抉择的,如果人人充满了爱,那将用自己那份爱来作为抵达自己所制定人生目标的原始武器,因此就要多次释放、反复强调人文价值的个人主义理念,实际上它在本质上是现代英美文学在开辟通道的过程中能够自我鼓励、自我觉醒以及自我救赎的自由道路。而针对最后实现自我理想的“荆棘鸟”能实现人性价值和社会群体普遍差异的协调共存性以及个人所制定的最终目标。这一理念在小说当中通过心灵对话、自我感悟、困惑倾诉等方式彰显出来,就如同作品在后半部阐述的——两个人彼此间总是深刻藏着不愿意摒弃的目标,即使它的存在让自身感受非常痛苦和煎熬,即使知道在做某件事时会感觉前面路途的艰难,很多事情即使做了也是徒劳无功,可是还依然执着地想去完成它。由于内心不想放弃它,人将困在自己制造的荆棘中,不管这件事情是否真正的正确,因此做这件事情时就会承受无比的煎熬,即使非常痛苦,还是要告诫自己,这件事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到最后我们都变成一只荆棘鸟。
三、《荆棘鸟》的人文价值精神
人文价值理念是现代英美文学的基础,而人文思想所提倡和追求的是在个人思维理念下积极性的自由、平等、博爱行为模式。在此,个人生命中出现的悲剧只是暂时存在的物理需要,它通过自我慰藉、自我警醒、自我解析、自我精神指挥个人行为,进而改变消极的理念。但是由于个人的精神情感、生理机制、思维理念等有效的实现自己不同时期的目标中,在经历坎坷的过程中实际上体现了人性的光辉,而如果经历的不同则会出现不同的价值,这就是人的核心人文价值理念,也是普世大同的人文特点,具有鲜活和张扬的特征。这一特点能够直接指导社会群体对相关事情的实践,并能获得不同群体的认同。还具一定的传承性。而在《荆棘鸟》中鲜明地继承了这一精神价值理念,在文本中的梅吉、卢克、拉尔夫、帕西、怕蒂等主要人物的人生決策、命运轨迹、人性价值、精神诉求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将人文精神价值释放出来,并对其进行宣导。这是精神理念对现实化的追求。小说中亲历北非战事、经历生死的帕西和詹斯,目睹亲人在残忍战争中死亡后,滋生出对家乡的留恋——这是他们活着的希望,是精神的家园之所在。这种精神理念承载的正是英美文学人文价值理念的丰富意蕴:对理想、信仰、爱情、权力的追求,是人类最深刻的感情挣扎;作者借此巧妙地塑造了各类澳大利亚人的文化气息,其中蕴藏着特定的人文时代精神,同时也阐释了时代变迁的过程;正因为作者将英美人文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作品中,使作品显得有血有肉。人们对荆棘鸟的印象因此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作品《荆棘鸟》因此具有了恒久的可读性。
四、结语
总之,《荆棘鸟》在主题学层面上体现出了自古希腊到现代英美文学传统所具有的内涵,在性质上体现了现代英美文学的属性——在命运轨迹下释放入性价值、决策人生道路,完成自我精神救赎。而这一切均源自现代英美文学的基础——人文主义价值理念:在个人主义思维理念下积极性的自由、公平、平等、博爱行为模式。在澳大利亚社会的精神内核愈加集中,物质载体愈发丰盈,文学艺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荆棘鸟》所释放出的人文精神,有效配合了当时社会群体中的沙化机制存在的空洞,是在汲取和承载英美文学理念的前提下,进行更新与优化,进而拓展出合理的发展渠道。《荆棘鸟》成了对英美文学中人文思想汲取与承载的载体。
参考文献:
[1]王艺璇.规训权力的牢笼:《荆棘鸟》的福柯式解读[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
[2]朱宇博,姜丽.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视角下的《荆棘鸟》女主人公梅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120-121.
[3]杜益文.浅谈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的《荆棘鸟》[J].语文建设,2016(1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