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文化年,新家风
2019-09-10
现在似乎没有什么节日能像春节这样,可以连续几天让中国的家庭紧紧凝聚在一起。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变革,邻里、亲戚之间的牵绊正在渐渐淡出人际交往舞台,也唯有春节给了我们重温传统家文化以及家族遗风的契机。
临近春节,短片《啥是佩奇》火爆网络,居住在大山里的爷爷想要送孙子一份新年礼物,却苦于不知孙子最爱的佩奇是啥,于是开启了一段广寻佩奇的路程……剧中的情节令人心酸,然而这却是很多留守乡村生活的老人的写实。
为此,2019年新春佳节之际,《孩子》发出2019·文化年,新家风的倡议:今年春节归家时,我们不妨放下手机,多陪父母们说说话,耐心聆听他们唠叨唠叨过去的故事。时代在发展,孝顺长辈也要“与时俱进”,如今的老人需要的是有温度的“孝顺”而不是形式上的“孝敬”。除了行动上“陪吃”、“陪喝”、“陪聊”之外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多彩世界。古语有曰:“上所示下所效”。新春佳节,我们父母的所作所为就是中国“孝道”的最好诠释和演绎。今天,我们对待老人家的态度,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
比如说“陪吃”,怎样吃好一顿年夜饭当中的学问可大了。年夜饭,不仅陪伴了父母,也是培養孩子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的最佳时机。一家人没到齐,自己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开始狼吞虎咽了,这是不礼貌之举;有些孩子喜欢在菜碟中挑三拣四,只选自己爱吃的,这是一种自私;如果家里有老人行动不太方便,我们可以教育孩子帮老人盛饭夹菜;即使是盛大节日,也要叮嘱孩子不要随便浪费。当然,我们还可以趁机给孩子讲述年夜饭的来历,比如上海年夜饭的“老八样”,北方吃饺子时为什么会放一个硬币等,这些饮食文化的背后,都隐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和寓意。
特别是那些代表民族人文精神的年俗文化,我们更不应该忘却。在很少执笔写字的时代里,我们的父母若能带着孩子一起写一幅春联,殊不知这种手作匠心的童年记忆会比抢红包更生动;跟孩子一起编写有趣的新年祝福语,也是比发一个网络搞笑表情更有意义。
其实《孩子》发出的倡议,各种的教育原理大家都懂,在春节期间执行起来也并不难,难的是节日结束后的那份坚持,或许这份坚持让您在短期内看不到效果,但是请相信《孩子》的建议,坚持下去一定会收获一份特别的惊喜。
收笔之际,《孩子》衷心希望天南地北的孩子和父母们,拥有一个别样的2019年!让我们过一个富有意义的文化年,因文化年而“诞生”的新家风也能够常驻我们的“新家庭”。
2019·文化年,新家风,让我们为之而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