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提升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性

2019-09-10杨兴勇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2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性核心素养

杨兴勇

摘要: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下,现代教育愈来愈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想增强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数学教师就要着重关注数学学科活动。数学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学习需求视角、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数学学科活动。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应用数学实践活动开展数学教学,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增强数学思维。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背景,对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教学;有效性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方式,将其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充分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小学生能够形成自主探究未知领域的意识,从而深化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育领域愈来愈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下,数学课堂中引入数学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极为深刻的促进作用,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同时也促进小学数学教育全面发展。

一、还原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课程的有效性视角来看,数学实践活动是要以数学问题为基础,并将问题本质与解决方法融入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完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将相应的数学知识还原,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1] 。数学核心素养是强调学生掌握数学的迁移能力,小学数学中的诸多知识都由生活素材构建,因此只有学生掌握了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实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知识联通,就意味着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以培育。故而,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就要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将多种生活元素运用于数学实践活动中。

比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元、角、分》相关内容时就可开展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在课前,教师将相关课程的图文资料发送到班级学习群中,引导家长让学生了解购物,并切实带孩子体验购物流程。同时,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或喜爱的物品带往课堂中。在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所带来的物品,并为其定下合理的价格。然后,教师将学生以3~5人一组分为多个小组,同时为小组成员分发含有“元、角、分”额度的虚拟货币,并让某一组学员作为顾客进行商品购买,其余小组成员则作为商家销售产品。接着,教师为每个小组定下购买金额,购买商品越接近购买金额的小组则获得胜利。在此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裁判工作,但不过分干涉学生的购买方式,同时积极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根据每个小组最终完成目标为线索展开课堂内容的剖析。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但能够深入了解货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生活元素和数学元素在此实践活动中共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理解生活,又用生活元素解决数学问题,最终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充分培育。在学生讨论价格、确定方案、寻找商品、付钱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得以充分锻炼,同时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数学信息与生活信息充分交融,从而更加透彻地了解生活与数学密切的联系。

二、运用思维活动提高课程有效性

思维活动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实践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思维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将生活中和以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直接或间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数学理念和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数学核心素养的6大要素几乎会同时涉猎。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就要采取、科学、有效、合理的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思维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數学学习能力,这是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才能保障数学核心素养切实培养[2] 。

比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相关内容时,就可采取思维实践活动。在学生学习“圆锥的体积”时,由于圆锥是不规则图形,计算公式的推导就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将逻辑推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圆锥相关知识。在课前,教室可将与圆锥相关的卡通动漫视频整理剪辑制作成PPT教案,在课堂导入部分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圆锥有轮廓性的认知。然后,教师拿出不带底的圆锥教学工具和不带底的圆柱教学工具,引导学生根据圆柱的定义综合视频内容,猜想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出现偏差的部分进行记录,但不以消极和负面的态度评判学生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圆锥教学工具装沙倒入圆柱体中,并让学生记录需要到几次才能够将同底等高的圆柱体装满。最后,教师以实践结果和学生讨论的偏差部分为线索展开课堂内容的剖析。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思维一直保持高速运转,从一个思考空间延展到另一个思考空间,在学生不断进行思维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逐步清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数学思维得以充分锻炼。同时,在教师的引导过程中,学生逐步深化记忆数学知识,将数学思维实践活动价值最大化,从而使数学核心素养得以培育。

三、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展开实践活动

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有一重点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认知方法和认知规律。要想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数学核心素养得以切实培养,教师除了要尊重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仅仅局限于用耳朵“听数学”以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认知规律的作用,让学生根据自身认知规律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识。

比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相关内容时就要采用“差异活动法”。在课前,教师准备两种多边形图形,一种是统一的规则图形,另一种是不统一的不规则图形。在课上,教师首先将统一的多边形分发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运用彩笔将多边形规划成自己熟悉的多种图形。在教师开展此实践活动时,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根据自己的认知和以往熟悉的数学图形进行规划,同时教师要做好相应的纠正工作。在学生规划完成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根据熟知图形的面积推导公式,计算出各个图形的面积,并将其总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规划理由以及最后的多边形面积数值。某一同学进行阐述时,其余同学可根据相同观点进行扩展和延伸,使实践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最后,教师为学生分发各种不规则图形的图案,引导学生计算出相应面积,并根据学生的规划方式和计算结果为线索展开课堂主要内容的剖析。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自身的差异性得到教师充分尊重,同时学生也能根据自己不同的认知,运用不同方法对同一知识进行探索,最终总结出符合自己认知规律的探究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不断提升,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保有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加深自主探究意识,最终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以形成[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实践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充分融合并有效开展,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尽可能多的有效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小学生在完成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也形成了较强的综合能力,为未来学习更高阶层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基础。故而,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基于学生学习需求视角,革新数学实践活动的应用形式,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殷英.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知识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8(09):33-35.

[2] 周敏.让"长线实践活动"成为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沃土 ——以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我们认识的数》为例[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7(08):55-56.

[3] 宋开进.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

(作者单位:定远县严桥学校)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有效性核心素养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