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勇担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2019-09-10叶利军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时代新人历史使命

[内容提要]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深刻认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是培育好时代新人的思想前提;锻造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培育好时代新人的关键;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是培育好时代新人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教师;时代新人;历史使命

[作者简介]叶利军,历史学博士,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也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42。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围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保证和基础条件等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这是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基本遵循。思政课教师要深刻理解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明确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履行好主体责任。

一、 深刻认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是培育好时代新人的思想前提

第一,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高度,认识培养时代新人的极端重要性。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高度,分析了培育时代新人的极端重要性。教育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历史继承性。教育总是服从于、服务于一定阶级利益,为巩固社会制度服务。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2]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

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3]

第二,从时代新人的成长规律,认识螺旋上升开设思政课的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经历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各阶段。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铸就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更是伴随人的一生。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为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必须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三,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认识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4]。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45。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5]。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6]11“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的与归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虽历经“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演变,但都是把“德”放在首位。思政课之所以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其一,它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其二,它通过完整的课程体系,采取“步步高”的方式,帮助青少年一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是培根铸魂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其三,它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说:“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

二、 锻造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培育好时代新人的关键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明确提出了做好老师的基本要求和途径:“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7]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8]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带出来的”。[5]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进一步提出了“六点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2]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六点要求”是对“做好老师”的进一步深化,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严格要求和殷殷期望,为锻造一支党和人民滿意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点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思政课教师的殷切期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70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历史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党和人民赋予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思政课教师重任在肩。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点要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基本方法是言传身教。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无不重视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点要求”,是辩证统一体,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政治要强”是首要前提,“情怀要深”是根本要求,“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是内在要求,“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立足点。思政课教师必须根据“六点要求”,不断学习、不断磨砺,将自己锻造成党和人民满意的思政课教师。首先,“政治要强”是首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政治要强”,无疑是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首位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师的鲜亮本色。[10]思政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纷繁复杂的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时刻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其次,“情怀要深”是根本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教育事业,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偉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2]。再次,“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是内在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灵活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2]。最后,“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立足点。“师者,人之模范也。”[11]2在学生眼里,老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其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古代思想家杨雄说:“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11]38教师必须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2];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2]。在“六点要求”中,“政治要强”“情怀要深”“人格要正”为核心内容。

三、 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是培育好时代新人的基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具体地讲,就是要坚持“八个统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2]这“八个统一”,是对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原则。

第一,守正创新,让思政课堂“新起来”。守正,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思政课而言,守正就是要坚持思政课的理论属性、价值属性和政治属性,完善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遵循思政课的教学规律,坚持因材施教。创新,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思政课真正入心入脑。守正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思政课的活力之源,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统一于培育时代新人的教学实践过程。[12]

第二,在客观分析“00后”特点的基础上,让思政课堂“动起来”。“00后”学生出生在世纪之交,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民生活由小康到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他们普遍认同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时期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他们接受掌握新生事物快,新媒体技术水平较高,对国内外大事有一定了解;他们普遍比较自我,喜欢张扬个性;他们生活经历单纯,向往美好生活,对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多样性、严峻性认识不够。教师可以基于学生接受新生事物快、新媒体技术水平高、喜欢张扬个性的特点,通过自我学习、小组研讨、团体协作等形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采用微视频、微小品、微图示、微政论、微课件、微表演等方式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当主角,自己感染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使课堂“动起来”。

第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让思政课堂“深起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最新权威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等重要报刊的最新理论文章,将一个个理论观点或一项项具体政策讲深讲透,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性和实效性。

第四,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案例,让思政课堂“活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巩固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鲜活的案例、有力的实践支撑。例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可以从“一带一路”倡议、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多边合作的中国主张、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内容中选择案例进行教学,让静态的文字鲜活起来,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淬炼、升华。

第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获得力量,让思政课堂“厚起来”。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思政课教学要注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获得精神涵养和精神动力。比如,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命题时,教师可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五个得来的”重要论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13],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中,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再如,在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上,教师可以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14]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再到中国精神说起。

第六,创新教学方法,让思政课堂“强起来”。思政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切实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5];可采用圖示的方法,通过一张张简洁的结构图、一条条简明扼要的时间轴,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直观化;可以采用让学生当主角的方式,如让学生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微’教学展示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等活动;可以采用协同育人的方法,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校园基础设施和校园文化、校内教育和校际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第七,借鉴我们党历史上的好的宣传方法,让思政课堂“灵起来”。我们党一贯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很多好的方法,可资借鉴。早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谈到“普及政治宣传”作用时说:“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16]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在谈到“抗日的政治动员”时,进一步对政治动员的技巧和方式方法进行了说明。他说:“怎么去动员?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演,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不是一次动员就够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是经常的。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17]毛泽东在两篇文章中提到的标语、图画、讲演、联系生活开展政治动员、经常开展政治动员,对开展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具有启发意义。教师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也可以采用这些方法,让学生记忆深刻。

总之,我们应勇担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不负时代重托,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6]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7]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10]吴满意.政治要强:思政课教师的鲜亮本色[N].光明日报,20190505(2).

[11]杨雄.法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肖贵清.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与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9(3):8084.

[13]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80106(1).

[14]吴倩.深植于优秀传统的文化自信[EB/OL].(20190212)[20190408].http://www.cssn.cn/mkszy/yc/201902/t20190204_4822938.shtml.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4.

[1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

[1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1.

(编辑:牟世晶)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师时代新人历史使命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只留清气满乾坤”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教育的使命研究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