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2019-09-10卢玲娜
卢玲娜
摘 要: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使核心素养成为推动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重要阵地。本文以人教版“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一课时)”为例,探索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中,如何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地理核心素养逐渐发展成地理课程目标的核心地位。高中地理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及地理实践力。作为高中地理老师,我们平常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取可以解决问题的地理核心知识,学会应对高考或学业测试,而且要让学生能将地理知识用于生活中,从而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这应该是地理核心素养提出的目的。地理教学应该围绕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渗透这个理念。下面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一课时)”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中实现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情景导入一组图片(永安、三明、福州、北京)让学生欣赏判断
【过渡】师:城市有大小之分,也就是说城市是有等级的,今天一起讨论不同大小的城市有什么区别?(设计意图:熟悉的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新课导学】
师:城市等级的划分通常是以人口规模来划分的,不同国家划分不同。我国城市划分为几类?
【小结】我国设置城市,按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规模大小,分为四类(略)。
一、城市等级划分
师:根据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永安市应该属于哪一等级的城市?
【引申拓展】課件演示我国特大城市的分布,指出由于人口的增多,出现了人口>1000万的超级城市。(设计意图:结合乡土地理,激发兴趣,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城市的服务范围
【过渡】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城市是区域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服务。
师:如何理解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哪些区域?有何特点?生:略
【探究思考】举例说明城市服务范围的特点是“不固定,没有明确的界限”(结合永安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加以说明)(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培养整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过渡】每个城市都有一定的服务范围,是不是所有的城市的服务范围都是相同的呢?
【探究活动一】小游戏﹣看谁得票多:请四位同学充当小陶镇、永安市、三明市、福州市的代言人,衡量自己所代言的城市能提供哪些服务功能,其他同学依据代言人所言投票,哪个城市的得票最多。(设计意图:结合乡土地理,激发兴趣,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知识迁移训练】展示“为枣强镇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城市图”
生:完成书本P25活动:(略)
【过渡】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
师:城市为区域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服务?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内容相同吗?
【小结】(设计意图:列表分析,培养知识迁移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城市等级提升的影响因素
【过渡】展示“上海城市景观新旧对比图”(设计意图:案例1图片设疑,激发兴趣。)
师:城市等级会一成不变吗?上海的城市规模曾经不如南京和广州,甚至不如宁波,在20世纪初却跃居全国第一,到底是什么优越的条件促使了上海城市等级的提高呢?
【探究活动三】案例分析(1)展示“上海市的地理位置示意图”,阅读教材P27案例,分析上海市城市等级不断提升的有利条件。(设计意图:学生上台指图讲解,培养表达能力)
案例分析(2)根据石家庄、大庆的资料,分析两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师:资源丰富地区和交通枢纽上的城市,也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设计意图: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能力)
案例分析(3):根据材料,说说永安市最大的乡镇小陶镇能否发展为小城市?(设计意图:阅读提取信息、辩论,培养创新思维、开发性思维。)
【小结】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城市等级的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只是为城市提供了条件,而非决定性因素,所以不是所有城市都能提升其城市等级的。
师:这节课学习了单个城市的等级与其服务范围的对应关系,至于在一个区域内的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我们下节课再讲。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所学知识,独立整理知识框架。(设计意图:教师展示学生的思维导图并点评,培养概括能力。)
【过渡】师:此图中还有“城市服务范围相互嵌套”,这个知识点我们下节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个铺垫)
【课后作业】探究思考:以“永安市最大的乡镇小陶镇能否发展为小城市?”为主题,撰写一篇地理小论文。(设计意图:课后探究延伸)
【课后总结】
课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堂上,让“立德树人”扎根于课堂,本节教学设计作了初步的探索。
通过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地理素材(主要是学案),有连续性的(文字),也有非连续性的(地图、图表、景观图片等)。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问题的解决过程,如在“城市的服务范围”这一教学重点中,先从“如何理解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哪些区域?”这两个设问入手,然后开展“看哪个城市服务功能多”的角色扮演游戏,进而完成学案中的小陶镇、永安市、三明市、福州市“城市等级与服务功能”的比较表,最后进行教材P25活动题的知识迁移训练。此教学环节中,每个问题及活动的设置都能将知识有机地联成网,层次分明。这些地理问题的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本课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平等对话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素养、绘图素养等表达能力提升。
在“引领学生回顾本节所学知识,结合课本和学案,独立整理知识框架”环节中,为使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注重思维导图的构建,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生活离不开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联系紧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逐步提升地理思维能力。教学设计中贯穿浓浓的乡土地理气息,从利用家乡的风光照片导入,到判别永安的城市等级,再到结合永安优秀旅游城市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城市服务范围是“不固定”的这一特点,以及地理小角色扮演,如比较小陶镇、永安市的服务功能差异和最后的“永安最大的乡镇小陶镇能否发展成为小城市”的小辩论活动,都在充分挖掘學生实际的生活的情景,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体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设计中要多些学生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水平。教学设计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小辩论、自绘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的安排,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积极参与,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体验性,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
本课教学设计始终以区域性地理为载体,展开有效性的案例研究,如探究活动三“上海等级的提升”,既有利于提升学生区域认知水平,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统一演化的,培养学生形成地理环境整体观。探究活动一“案例迁移,学以致用”,区域的差异比较,有利于学生在区域认知基础上增强地理实践能力。
总之,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这四大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学生未来发展需求出发,要站在新时期发展的高度,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4
[2]宋雪.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培养地理核心素养[J].新课程(下),2017(12):253.
[3]梁伟.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29):173.
[3]李敏.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7(Z5):8-10.
[5]快乐考生编辑部2011北京市高考高考倒计时讲练测地理人教版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6]说明:教学设计中探究活动的案例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