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学生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探索
2019-09-10谢艺
谢艺
摘 要:国际学生辅导员在我国国际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是实现来华留学生管理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的重要保障,然而它作为新兴岗位也面临着诸多的职业发展困境。该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国际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经验,讨论国际学生辅导员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发展路径,并针对性地提出以下方案:制定规范的准入标准;明确岗位职责要求;完善职级评价体系;加强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研究协作。希望给国际学生辅导员队伍朝着专业化、职业化、学科化发展带来启示,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和管理知华、友华、爱华的高素质留学生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国际学生辅导员;职业发展;专业化;职业化;学科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4-0140-03
Abstract: International student counselors emerg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dustry. I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refinement of the management servic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However, it also faces many career development dilemmas as emerging positions. This study draws on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in building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anagement team, and explores the career path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counselors. In tackling the current obstacles, the thesis proposes the following team building program: standardizing the post admission; specifying the position duties; polishing the career evaluation system; strengthening job training; and encouraging collaborated research. Hopefully this study could enlighte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counselors in a career path of expert-oriented, profession-oriented, and discipline-oriented way, so as to make international student counselors the backbone force in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Keywords: international student counselors; career development; expert-oriented; profession-oriented; discipline-oriented
一、概述
国家教育部、公安部、外交部联合出台的第42号《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简称42号令)文件指出:“高等学校应当设置国际学生辅导员岗位,了解国际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及时做好信息、咨询、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国际学生辅导员配备比例不低于中国学生辅导员比例,与中国学生辅导员享有同等待遇”。①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国际学生辅导员,符合我国高校国际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是为更好地开展来华留学生管理服务新任务而设置的岗位。但其作为一个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岗位,在角色身份定位、职责内容界定、职业发展与规划等方面概念模糊,从业者往往摸着石头过河。高校国际学生辅导员如何摆脱尴尬的身份,突破目前工作实践中存在的现实困境,谋求留学生管理与自身职业发展双赢局面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二、高校国际学生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
(一)岗位准入标准不一
目前各高校国际学生辅导员队伍组成来源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幾类:第一类是普通中国学生辅导员。由学校在英语能力突出的中国学生辅导员中进行选拔;第二类是担任留学生培养任务的授课教师,以汉语言课程教师为主;第三类是原先国际合作交流办公室或负责留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的行政人员。[1]可以看到,当前多数国际学生辅导员多数是基于原有工作岗位的转型,虽然各有优势,但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且以兼职为主,无法保证有充裕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来华留学生日常事务处理中。
(二)角色定位不准确
国际学生辅导员既是来华留学生事务管理的行政人员,又是高校辅导员。一些工作人员把自己定位为“留学生保姆”的角色,对于留学生提出的要求一概不拒,尽可能满足,对于留学生生活相关事务,事无巨细一一包揽。另一些工作人员则将自己定位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忽视了留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和特殊需求,对其参照与中国学生一致的“一刀切”式管理模式,通过权威指令下达的方式进行硬性管理。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准确使来华留学生事务管理效率大打折扣。
(三)工作职责不明确
国际学生辅导员因其管理服务的对象不同,在具体的工作要求与工作内容上与普通高校辅导员也有一定的差别。但遗憾的是并没有权威文件对国际学生辅导员的职责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工作范畴的模糊不清使国际学生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有限的时间精力使国际学生辅导员疲于应付各种“硬性工作”,无法更多地投入留学生需求服务之中,创造性地开展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四)技能培训脱节
国际学生辅导员特殊的工作性质对岗位胜任者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多数高校专门针对留学生事务管理开展的国际学生辅导员系统性培训寥寥无几。各省内部和省际间组织的一些针对来华留学生事务管理的培训往往名额有限,且培训内容侧重于宏观指导层面,一些内容过于理想化,在工作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
(五)职业发展规划困惑
高校对国际学生辅导员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其职级评价制度还不够完善,也并未出台明确的职级评价机制。国际学生辅导员因其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的特殊性,一般不被纳入学工系统里,无法享受辅导员在职称评定、课题申请、专项博士生考试等方面的待遇。据陈南菲和汤沁(2015)的一项调查显示,相比普通辅导员,多数国际学生辅导员对自身职业发展前景存在疑惑,职业认同度较低,缺乏强烈的职业归属感,造成职业评价和工作满意度较低。[4]
三、国外高校国际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经验借鉴
国外发达国家高校是全球留学生的主要输入国,在国际学生管理方面的起步较早,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发展、改革之后,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管理体系,具有可借鉴性。笔者以英美两国为例,进行重点分析。
(一)英国高校国际学生事务管理队伍模式概述
第一,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配备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学校根据岗位需要安排相应专业学位、职业资格和工作经历的人员。一些特殊岗位,如心理咨询师等,需要相应的从业资格证明。管理人员秉承“事务至上”的原则,管理人员间的等级观念较弱。大部分兼职人员具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展现出专业的服务水准和良好态度,视上门寻求帮助的学生为“客户”,积极满足学生需求,维护学生权益。[5]
第二,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拥有相应的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负责为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学校,以及学生和学生家长提供丰富的咨询服务,帮助学生事务管理人员顺利开展工作。[2]
(二)美国高校国际学生事务管理队伍模式概述[5]
第一,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队伍专业化明显。美国有四十多所研究型大学设置“学生事务”专业方向硕士、博士培养点,专门培养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校学生事务从业者。美国学生人事管理协会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理念,明确了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三项职业定位: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帮助学生进行学术和职业定位,发展学生的领导能力;三是满足学生的需要,提供各种服务和支持。
第二,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有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管理人员一般需具备学生事务服务、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心理咨询、学生事务等专业的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专职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按照职级分为初级水平的工作者、中级管理者和高级职员。初级水平管理者从事学生宿舍辅导、招生工作;中级管理者负责学校心理咨询、学生资助等工作;高级职员负责全校学生事务的总体工作。
第三,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职业发展制度科学合理。美国高校注重通过事业环境激励学生事务管理者,激发提高其综合能力,包括创造力、领导力、多任务组织协调整能力、有效的沟通、咨询和辅导能力,行政和管理能力等。学生事务工作本身的多样性特点也为学生事务管理者创造了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
四、高校国际学生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
借鉴英美发达国家国际学生事务管理团队的发展经验,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学科化的国际学生辅导员队伍至关重要。
第一,要把握好用人关,制定一套规范的国际学生辅导员准入标准。一个合格的国际学生辅导员应当具备以下基本能力:一是熟练运用外语与留学生进行交流;二是掌握系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既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了解世界主要文明和宗教的特点、习俗和禁忌;三是熟悉和掌握党的外事工作原则和国家的外事法律法规;四是掌握必须的心理学、医学和消防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应急应变能力;五是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了解管理学知识,能进行科学管理。[3]高校在选聘国际学生辅导员时可以注重上述基本能力的考察,设计能客观反映这些能力的测试内容和测试方式,组织国际学生辅导员资格准入证考试,应聘人员持证上岗。对于应聘人员的专业则可以适当放宽,如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背景的人才都可以选用,在语言能力达标的基础上,鼓励多学科背景人员加入到管理队伍中。
第二,明确国际学生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定位和岗位职责要求。国际学生辅导员既是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又是服务者。其工作职责也可归纳为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教育引导,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向留学生介绍中国的法律法规、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国情、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成就。引导留学生客观认识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消除对中国政治理念和体制的误解;二是组织管理,涵盖留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的各項事务的管理。包括学生信息的整理和维护,引导学生遵守日常规范制度,组织班集体建设,开展留学生团体校园文化活动,留学生社团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等等;三是指导服务,为留学生提供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和心理辅导,为留学生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在化解各种矛盾冲突的同时,引导留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的品格,促进留学生的健康成长。[7]
第三,完善国际学生辅导员的职级评价体系。笔者认为,鉴于国际学生辅导员不同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以及特殊的工作属性,该管理团队人员较之普通国内辅导员流动性不大,有必要针对性地设置满足这一特定工作群体发展需求的职级评价机制。同时要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对于在留学生事务工作中业绩表现突出,留学生反响好评价高的优秀国际学生辅导员给予荣誉表彰和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励制度作为职级评价机制的补充,能够极大程度地调动国际学生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吸引优秀的辅导员从事留学生管理工作,留住有经验的留学生管理人员人才,提升他们的职业自豪感。
第四,对国际学生辅导员进行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准上岗人员,要做好岗前培训,对于在岗的工作人员要定期做好岗位培训,不断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基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培训内容可以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涉外事务管理等内容。各省教育部门可以邀请留管部门的权威专家和各院校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担任主讲人,对国际学生辅导员分层分类组织培训。几个相邻的省份也可以联合组织培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此外各高校可以每年定期组织国际学生辅导员到境内外先进的高校访学调研学习借鉴先进院校的管理经验。通过自上而下、上下结合、不同时间节点、不同层面、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对国际学生辅导员的全员覆盖,全面提升国际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
第五,加强国际学生辅导员的研究协作力量。高校可以考虑设置留学生事务管理方向的专业,从留学生事务工作实际和管理实践出发进行相关学科的建设,培养包括硕士、博士在内的能胜任该岗位的高层次人才,鼓励国际学生辅导员进行更高学历层次的深造。通过建立相应的学科点,整合研究队伍,凝聚研究力量,构建科学规范的留学生事务管理新型理论框架和工作模式。这样既可以加强国际学生辅导员的理论素养,使其更好地发挥学生事务管理的育人目标,又可以为国际学生辅导员队伍提供源源不断地創新动力,维持队伍的内部稳定。
注释:
①此处参照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令第42号 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6/02/content_5199249.htm
参考文献:
[1]吴晟志.来华留学生辅导员现状与发展探究[J].教育观察,2014(13):42-44.
[2]杜文睿.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职业化研究——以T大学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3.
[3]王慧,侯芳.角色理论视角下的留学生辅导员岗位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5(1):55-58.
[4]陈南菲,汤沁.高校来华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报告[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271-272.
[5]李慧琳.从特殊化到多元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纪敏.论地方高校留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J].安徽文学,2017(10):150-151.
[7]郑春龙.国际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若干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8):70-74.
[8]莫永东.关于来华留学管理队伍培训的思考[J].教育观察,2014(19):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