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醒生命自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2019-09-10田甜

高教学刊 2019年2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田甜

摘  要:从问题导向转化为生命自觉的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适应个体和社会需要的必然要求。唤醒“生命自觉”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大学生为自身心理发展与建设主体,以促进生命自觉与主体发展为教育目的,通过唤醒思维自觉、情绪自觉、发展自觉与实践自觉的心理发展过程,构建激发生命自觉力的九类教育情境,培养具有适应能力、角色能力和价值实现能力的发展性生命个体,从而形成全面深入、自觉互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生命自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3-0173-04

Abstract: The idea of transforming from problem-oriented to life-consciou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adapt to individual and social needs.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at awakens the "life consciousness" tak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s their ow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subject, and promotes the consciousness of lif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as the educational goal. By awakening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inking consciousness, emotional consciousness, development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 consciousness, constructing and stimulating the nine kinds of educational situations of life consciousness, cultivate developmental life individuals with adaptability, role ability and value realization ability, thus forming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and conscious interac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life self-consciousnes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加強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关键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体幸福感,更有利于高校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建设和谐稳定、安定团结的良好氛围。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再局限于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而是更加关注个体的生命与成长。唤醒个体生命自觉,将心理健康的理念和方法内化于心,让人“充分发挥潜能,改善社会适应能力,使生命充满希望和活力,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人生价值,最终拥有幸福的人生”势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经之路[1]。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动力转换——唤醒生命自觉的内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帮助人更好地适应生活和与人相处,这是个体与全社会迫切关注的发展需要。从解决问题为导向转换为唤醒生命自觉,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适应个体和社会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从外在走向个体内在的过程探索。

(一)“生命自觉”的概念实质

生命是带有趋向性的改变和创造,有着自己的价值、目标和意义,并自始至终与周边环境发生着关系,不断地成长;生命的历程有着不同的境界和追求,有着多样的评价尺度与渐进的成长过程。“生命自觉”源于“Self-awareness”一词,是人对自身存在特点与生命状态的察觉与关注。个体对自己所经历生命的存在、特点、价值、发展及与外界关系等内容的主观觉察、内心体验和实践行动是心理健康最根本的问题。塞缪尔·安德森·雅培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到,自觉性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心理幸福感和自我存在感的提升,并能够增强生活满意度和抗压能力。这种自觉性包括了自我意识与自我实现,即对自我所存在的一切的认识与觉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与期望[2]。生命自觉是实现心理健康的动力源泉。

(二)心理健康教育转向生命自觉的必然趋势

1. 激发生命自觉的发展基础: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心理健康是个体实现全面发展,成就人生理想与价值的内在动力。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最重要的心理任务。艾里克森认为青春期的基本心理危机是要面对不同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这种混乱中发现自己的正确身份[3]。这种发现包括对自己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的整合与统一,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思考。“那些成功地形成了适当同一性的人为自己设置了一条路线,为未来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了解自己独特的能力,并相信这些能力,然后发展出对自己是谁的准确感知。他们已准备好铺设出一条将充分利用他们独特力量的道路[4]。”可见,大学生心理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本就是对自身生命的发现、认识与觉察。个体成长的规律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心理发展基础。

2. 转向生命自觉的社会需要:提升公众幸福感

维护和增进全社会公众的身心健康是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中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在《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了:“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培育心理健康意识,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贯穿终生”等理念,无一不是对生命自觉性的呼唤。从被动解决问题转化为引导个体主动觉察自我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向。

3. 培养生命自觉的教育使命:促进生命成长

叶澜教授在“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演讲中,在审视历史、反思现实和逻辑判断的基础上,对教育进行了超越性重建,将教育的根本使命定义为“培育人的生命自觉”,重新唤起教育对人的关注,超越了知识,回归了人性[5]。在教育学的视野中,“生命自觉”表现为个体对生命自身的自我了解、自我领悟、自我把握与自我实践,教育的使命就是唤醒人的勇气和智慧,更好地发展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人的生命自觉的根本路径。在人本主义思潮盛行的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转向了健全人格和幸福心理的培养,从教育理念、方法和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并引导其自我解决问题,激发自身潜能[6]。叙事治疗、焦点解决治疗等诸多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也都在强调,个体是解决自己生命问题的专家,要相信个体自身的潜能与资源。这种更全面、持久地关注和影响个体的技术,正是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理念之源,也是从生命自觉角度出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定位——忠于生命自覺的过程设定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相对完好状态,它从生命的处境出发,又回归到生活环境之中。因此,忠于“生命自觉”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理念:

(一)明确大学生为自身心理发展与建设的主体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也提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发展主体的动机与意愿始终是开展教育的最大资源。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自主的个体,能够发挥自身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也一直强调助人自助。因此,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均应以促进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来开展,逐步引导大学生关注自我心理变化,坚持自我监测、自我管理与自我提升。

(二)审视“促进生命自觉与主体发展”的教育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是预防和解决异常心理问题,更是以促进自我意识为核心,实现生命成长与发展:通过提供给在校生评估、治疗、教育和咨询,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发展和必备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促进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获得整体健康、个人发展和终身成就。因此,生命自觉包括了对自我的觉知、觉醒、体验、选择与调控能力,同时以自我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生命观,并因此形成的个体应对方式与决策风格,从而积极地发展和完善自我。

(三)创建开放平等、积极对话、互动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从个体发展阶段的心理需要、兴趣和内在动机出发,创建开放平等、互动交往及对话式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激发自我效能感,帮助学生通往生命自觉的最有效方式。班杜拉认为“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即自我效能感。它影响并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心理健康教育要更加贴近个体内在,激发和形成高的自我效能感,激励个体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

(四)生成以“生存、生活和生命”为主题的情境体验式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本身源于学生的需要和经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生命和生活,关怀人的价值与信仰。台湾学者吴靖国认为人的生命包括三种境界:一生只为解决温饱、物质等生存与安全需求而忙碌奔波的“本能的生命”;为承担生活中家庭、职业和社会等各种角色而孜孜不倦的“文化的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理想的达成、自身价值的实现废寝忘食的“自觉的生命”[7]。依据生命的三种境界划分为生存、生活与生命三种情境,从情境出发生成伴随我们整个生命的主题内容,以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实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实践和成长中学习和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构建——激发生命自觉的全方位辐射

自觉性的激发能够超越知识与态度的作用,大学生活情境为当下的个体存在提供了现实思路,心理发展过程为个体自觉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参考。因此以“生命自觉”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从纵向心理过程与横向发展内容两方面构建更细微、普适的心理素质提升计划。

激发生命自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按照生存、生活和生命三个层次分为与大学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适应、身心健康状况、压力应对、家庭关系、人际交往、恋爱情感、专业学习、生命价值与自我实现等九类情境内容,每类能力的培养分别从思维自觉、情绪自觉、发展自觉与实践自觉的心理过程来设计教育思路,从而形成全面、深入、联动、发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唤醒生命自觉性的心理发展过程

遵循心理发展过程,唤醒生命自觉的心理健康教育包含了培养思维自觉的认知模式、开发情绪自觉的情绪特征、养成发展自觉的意志品质及造就实践自觉的行为习惯四个过程。

1. 培养思维自觉的认知模式

认知是生命自觉的核心与开始。思维自觉指学生对自身认知方式和思维特点的元认知,并能在一定的场景中,自觉调用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为解决问题做出准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之前,先了解自身对情境的判断,觉察自身的认识和准备状态是形成有效策略的前提和基础。

2. 开发情绪自觉的情绪特征

情绪直接影响人的活动能力和工作效率。情绪自觉是情绪管理的起步和关键。在学者格尔曼(Goleman,1996)、Saarn i(1991)的研究中,情绪自觉的内涵包括:能够知悉自己情绪的状态;能够描述和接纳自己的感觉和情绪;能够分辨内在情绪状态与外在行为的不同;了解情绪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的意义。情绪自觉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在动机和行为来源,在负面情绪产生时,及早自我发现,不至于陷入不自知的情绪困扰;并将积极情绪用到建设性的活动中,促进活动效率。

3. 养成发展自觉的意志品质

发展自觉指对自己目标发展过程的监控和调控,以自我效能感为核心。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是由个体亲历的成败经验、观察学习的替代性经验、来自他人的言语说服与激励、生理与情绪状态这四种信息源共同建立的。自我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任务的选择、坚持和努力程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成长档案的简历、团体辅导与自我反思都对发展自觉的建立有着积极意义。

4. 造就实践自觉的行为习惯

行为是内在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实践自觉是回归到生命本身的标识,包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实践自觉性更多表现为觉察自己在环境中的变化状态,增长生命智慧技能与策略,有效地实现目标。这种生命智慧包括掌握行为规则的规范性实践智慧、有效实现目标的效能性实践智慧和提升做事能力的存在性实践智慧[8]。掌握生命智慧与技能,以各种资源应对和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终极价值。

思维自觉、情绪自觉、发展自觉与实践自觉并非各自分离,而是统一互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心理过程。认知是基础,实践行为是关键;情绪与意志能够激发认知和行为,而认知和行为的经验会加强情绪与意志自觉的培养。

(二)激发生命自觉力的教育过程与情境

1. 生存情境的应变能力培养

生存情境是大学生为满足基本生存和安全需要而从事的活动,包含环境适应、身心健康和压力应对。环境适应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觉察自身在环境中的状态,正确理解和表达对环境的情绪体验;培养积极适应的习惯与自信心,寻找自身可行的应对方式和资源,积累适应的成功经验,在总结的同时强化积极信念。身心健康即引导大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状态的变化特点,做自身健康的主人;随时关注自身对健康状态的情绪体验,包括对身体、情绪、睡眠和人格特质等信息的担忧、焦虑、热爱等内心变化;树立坚持良好生活习惯的信心,发现和坚持自身的健康优势。学会自我心理保健。压力应对能力的培养可引导个体发现压力存在的种类及意义,探究自身应对压力的资源,发现压力状态下自身的情绪模式和个体差异,欣赏压力情境中的自我调控与毅力坚持,总结实践生活中积极有效的压力应对方法。

2. 生活情境的角色能力培養

从大学生生活的主要群体和角色担当出发,生活情境的心理健康内容包括家庭关系、人际交往、恋爱情感、学习发展与职业规划四类。

家庭关系是对个体影响最深最长远的情境,学会处理家庭关系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家庭代际治疗专家鲍温(Bowen)认为,自我分化是保持心理健康的万用解毒剂,也是年轻成人自觉性建立的关键。这种自我分化是形成生命目标,成就“自我”的关键,也是一个终身的过程。生命自觉理念下的家庭关系教育应先引导个体客观认识原生家庭与自我分化;察觉家庭对自身情绪状态的影响;培养成熟的自我,建立家庭成员的恰当联结;形成良好的家庭沟通模式,并掌握建立健康继生家庭的能力。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另一主要冲突来源。人际交往自觉性引导包括观察和发现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态度、内心体验、主观期望和情绪表达;通过朋辈指导与监督等方式提升效能感;掌握正确有效的沟通模式,并自如应用到生活的各种关系中。

恋爱教育着眼于了解自身情感需求与恋爱期望;端正恋爱观,学会分辨不同类型的情感;掌握选择爱、拒绝爱与表达爱的能力,最终促进两性情感的健康发展,成就终生幸福。

建立专业自觉是激发职业内在动机的前提和基础,它包括引导个体清晰认识本专业的发展概况,明确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和倾向性;正确接纳和分辨自己对专业或特定职业的情绪体验,建立合理规划,加强自我管理,提升行动效率和自我肯定。

3. 生命情境的价值能力培养

生命自觉主要表现为人从生命意义的虚无走向生命意义的确立[9]。生命的意义需要生命个体的自主建构。心理学家弗兰克所说: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是人生最主要的动力。生命意义的缺乏是产生生活危机的根本原因:面对生活压力,生命意义缺乏的个体更倾向于选择放弃努力,产生抑郁、焦虑和物质滥用的几率更大,更倾向于求助心理咨询与治疗,更倾向于产生无助感,甚至会有更多的自杀念想[10]。因此,个体必须觉察和审视自己的生命价值与意义,这需要个体理性对待生命的偶然性、无常形与价值性,以热爱与敬畏之心在个体与社会价值之间找寻自己的意义,以向死而在的态度珍惜和把握当下。

自我实现是生命自觉的核心,是所有教育发生效果的源动力。自我实现是对自己坚定的觉察与探索,包括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的一切;发现因自我产生的所有情绪体验,并能在各种冲突中体会维持积极情绪的意义;了解自我效能感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和调控方法,坚持自我反思与管理;通过自我意象技术、自我分析、自我成长等促使个体成长,产生高峰体验,乐享幸福人生。

(三)以个体生命为变量的体验式、联动式、生成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一个人如果既能够看到生境对自我的限制,也能在生境中寻找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能自觉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还应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改变现状和寻找理想发展空间,这样的人就是形成了生命自觉之人”[11]。大学生“生命自觉”表现为面对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生活层面,能自觉地分析、设计和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过程。在个体心理差异背景下,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出发,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动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和需要的变化,以个体的生存环境为依托,随时生成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在学生的发展中建立起个体的生命自觉。

心理学家依谢科恩在其《青年心理学》中谈到:“青年初期最有价值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内部世界”。大学生生命的觉醒不仅能帮助个体更好地接纳过去和理解当下,更能够敞开一种新的生命境界,从自己的内在寻求到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智慧,更有勇气和信心去应对生命的所有情境和遭遇。从问题导向转向生命自觉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然能够为心理学走向大众生活提供更广的现实支持,更能为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更有力的心理资本与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樊富珉,费俊峰.大学生心理健康十六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4.

[2]Samuel Anderson Abbott. College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D].Walden University,2009.

[3][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王甦,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306.

[4][美]罗伯特·费尔德曼.發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M].苏彦捷,邹丹,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454.

[5]叶澜.中德学者关于教育学问题的一次对话——“生命·实践”教育系列论著编委员会与本纳教授的座谈会[J].基础教育,2011(8):13.

[6]张珊明,罗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传统教学到翻转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5(9):164-165.

[7]吴靖国.生命教育:视域交融的自觉与实践[M].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8.

[8]戴莹,杨道宇.成己与成物:“生命自觉”的教育学内涵[J].现代大学教育,2013(1):10-15.

[9]李伟.教育的根本使命:培育个体“生命自觉”[J].高等教育研究,2012(4):26.

[10]Steger,M. F. Meaning in life[K]//Lopez,S. J. Encyclopedia of positive psychology. Oxford,UK: Blackwell Publishing,2009:608.

[11]李政涛.生命自觉与教育学自觉[J].教育研究,2010(4):6-7.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