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应有教学模式之探析

2019-09-10雒新艳

高教学刊 2019年23期
关键词:夯实基础教学理念

雒新艳

摘  要:准确完整地传达原著基本思想内涵是文史哲类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内涵博大精深,极易由于其学科兼容性的强大、学生知识容量和思维习惯的差异、教师科研领域和学术方向的不同等因素而影响到课程实际教学效果。文章建议从以下方面优化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教学模式,落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应有教学理念:挑选足够份量的阅读篇目让学生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延长教学过程为两个学期实现教学内容由点到线再到体的推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关键词:教学理念;过程性教学;夯实基础;优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3-0084-03

Abstract: Accurate and complete communication of the basic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the basic teaching concept of the elective course of Marxist classics for masters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of Marxist classic workshave extensive and profound knowledge. The power of discipline compatibility, the difference from student knowledge capacity and thinking habits, the distinct from teache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orientation always defects practical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easily. The article propose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master's students' Marxist classics selection cours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and implement the proper teaching philosophy of the Marxist classics selection course: select enough reading articles to enable students to form a complete Marxist theoretical logic; In two semesters, the teaching content will be promoted from point to line to body; us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integrating various teaching resources to maximiz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words: teaching philosophy; processing teaching; compaction of foundation;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s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系文史哲专业硕士生的专业基础课,在他们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学术奠基功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①准确完整地传达原著基本思想内涵是上述功能得以发挥的首要前提,也是其基本教学理念。本文以此为入口,详细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文史哲专业硕士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遭遇的现实困境及其今后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一、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应有教学理念探讨

顾名思義,经典著作就是指某一专业领域内最权威、最专业、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著作。这一定义决定了其根本特征,即经典著作必须具有直达研究对象本质或深层逻辑的能力;而且揭示出来的逻辑和本质往往超出一家之言,具有普遍性从而能引起大多数人的思想共鸣和赞同。它是构建某个专业领域理论大厦的基石,担当着引领学生进入学术殿堂的伟大使命。

硕士学习不同于本科学习。后者基本上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而硕士学习意味着学生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独立主体来活动。一旦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就必须从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这是一个硕士研究生最大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转型过程。

而经典著作阅读正是硕士生完成角色转换、从被动转向主动的重要修炼功课之一。只有广泛阅读并熟练掌握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经典著作的基本内涵、重要观点和理论框架,才能不断积淀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平台,确立起自己的理论研究入口。对于广大文史哲专业硕士生而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正是他们开始研究生学习的重要抓手和入门之径。

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学科领域内最权威、最专业、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著作。通过这些著作,学生可以尽快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厘清各个范畴之间的逻辑演化关系,搭建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一方面可以形成他们开始自己学术研究的有效平台;另一方面这个学习过程本身也可以引导他们不断的提问与思考,推动他们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内涵和特征、硕士生学习的基本特征共同决定了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应有教学理念。一般而言,教学理念是指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以及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准确完整传达原著包含的基本思想内容和理论观点并且转化为硕士生自己的合理学术基础或生长点。

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其它经典著作不具备的独特个性,即其内涵博大精深、学科交叉现象极其普遍。从其形成和演化历程看,马克思主义既是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深入资本主义社会深层活动领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更是立足历史和逻辑、现实和理想辩证关系基础之上展望未来的价值追求。它是现有和应有、事实和价值的有机统一。从其空间布展和现实蔓延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伟大马克思主义者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历的不同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回答形成的庞大理论体系。它在基本观点、理论视域、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保持一致性,但是一般原理面对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国情必然形成属于自己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典型代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时刻关注着现实社会道路发展、国际环境变化、全球经济活动动态以及不同文化冲突等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发展动向。理论的开放性客观上也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的难度系数,使其在现实传达和学习过程中遭遇到很多挑战。

二、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现实困境遭遇

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涵盖学科广、知识容量大、开放性强的特点,所以客观上增加了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教学难度,使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遇到不同程度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科兼容性强大带来选读

篇目确定的科学性因境

如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科跨度大、包容知识容量多。其理论创始人之一的马克思的文本著作特别是后期(即1845-1846年以后)文本大多既有唯物史观的哲学内容,又有政治经济学层面的具体剖析;既有对不同民族和国家社会革命道路的探索,又有对人类社会理想目标和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追求。它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革命史、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内容。另一创始人恩格斯的文本著作则包含丰富的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同时具有军事学、战争学等学科知识内容;既包含丰富的具体知识、社会现象述评,同时具有逻辑的、理性的哲学视角分析。其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更是立足自己所处国家和民族的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采取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视角和思维方法,研究具体国家社会发展历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案,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人类社会发展学说,共同构成丰富充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如此庞大丰富的理论体系对于有限教学时间内选择哪些篇目来阅读是一个巨大挑战。选择哪些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著作、选择某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哪些代表性著作才更有利于尽快搭建起硕士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基本关系和基本结构框图,是一个颇费脑筋的事情。尤其鉴于学术本身具有的主体性倾向,如何选择才更合理、更科学的问题一定存在争议。有些学者和教师倾向于集中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认为这样才能正本清源地建构起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提和知识体系。有些学者和教师倾向于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视角进行文本解读,认为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历程中不同人物和不同时期并且对体系转承发展的节点式文本进行深入解读,通过原著选读课程生成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逻辑。有些学者和教师倾向于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重点解读,认为理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而要想解决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难题,必须更好地研究社会主义中国的相关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哪种主张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二)学生知识容量和思维习惯的差异造成教师教学

深度把握的有效性困境

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实施与很多因素有关,教学内容的学科交叉性已经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教学难度,教学对象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更让该课程教学理念的落实阻力重重。

我国的高中教育长期以来实行文理分科教学模式,而文科和理科所学的知识内容、采用的思维方式、训练的思维能力以及习惯的话语方式等都有质的区别。到了硕士生入学考试时有很多理科和工科学生会选择报考文史哲类专业,导致在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不具备基础的马克思主義背景知识、基本的人文话语体系和熟练的文史哲思维习惯。与此相反,还有相当一部分硕士生在本科已经接触甚至全面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课程,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社会学等,甚至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非常厚重。学科背景截然不同的两类教学对象处于同一教学活动中,无疑增加了教师教学内容讲解深度和有效性的把握。

即使面对同样是文史哲专业出身的硕士生,也有一本二本、985和211高校的区别,他们已有知识掌握的个体差异性极其明显。这根本取决于学校大环境的学习风气和师资力量,也和学生本人在本科读书期间的努力程度密不可分。结果是有些学生在开课前就可以准确说明《共产党宣言》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意义,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和翻译者。这让主讲教师在备课时非常为难,不知道如何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渴求。

(三)教师科研领域和专业方向的不同加剧教学内容传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困境

教学主体是影响教学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的关键性因素。现在的研究生阶段多以二级学科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一般都委派开课学科的教师承担授课任务。而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和学术特长,他(她)肯定只擅长于某一学科、某一研究领域甚至某一研究主题。这样他们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倾向爱好选择阅读篇目,有可能不自觉或无意识地做出学术偏向和兴趣引导,影响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出准确而完整的把握。

例如,毕业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老师会偏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资本论》、《矛盾论》、《谈谈辩证法问题》等哲学类著作,而忽视《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论权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涉及政治经济学、革命史、政治制度、社会学等领域的著作②。擅长意识形态研究的老师会更喜欢《〈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历史和阶级意识》、《狱中札记》、《国家和革命》等著作,而不太关注其它领域和问题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原著。

这种无意识作出的主体意向性引导对于初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硕士研究生而言,往往会受到老师研究结果和观点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形成细枝末节甚至片面、不完整的认知。

三、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现实困境的破解思路

对于上述困境我们只能通过努力完善教学模式加以破解,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按照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框架挑选出足够份量的阅读篇目,尽量让学生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

针对教学内容的博大精深和教师的学科倾向性,只能由开课院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结构和逻辑流程选定足够份量的阅读篇目。足够份量意味着这些篇目可以基本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包括哲学到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批判到社会主义论证、马恩之后的欧洲革命形势讨论到东西方不同时空下的理论发展和创新。足够份量意味着这些篇目可以基本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面貌,既包括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历史观的生成,也包括对不同社会形态的立体式全方位综合剖析,更包括时代变迁下具体民族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创新。只有把这些节点基本呈现出来,才能保证学生了解到的马克思主义是准确的、完整的。

(二)把教学过程延长为两个学期,更好实现教学内容由点到线到体的推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课程庞大的教学内容,因此一个学期2到3个学分的教学时间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只有增加到6个学分,延长教学时间为两个学期,才能容纳足够份量的原著教学篇目,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面貌。

按照每个学分18个课时来算,6個学分应该是108个课时。每个学期3个学分,54个学分。这54个学分分为两种教学内容,第一种课堂预习和课堂提问,第二种课堂讨论和课堂讲授。每个文本的教学时间拉长,要求学生先做课堂预习,然后把不懂的问题提交老师,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课堂讲授,达到准确完整解读文本的教学目标。初步设计的阅读文本和教学时间如下:

《博士论文》:课堂预习和课堂提问(下略)3学时+课堂讨论和课堂讲授(下略)3学时,共6学时;《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2学时+3学时,共5学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2学时+3学时,共5学时;《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2学时+3学时,共5学时;《神圣家族》:3学时+4学时,共学7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学时+2学时,共4学时;《德意志意识形态》:2学时+4学时,共6学时;《共产党宣言》:2学时+4学时,共6学时;《资本论(第1卷)》:4学时+6学时,共10学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学时+3学时,共4学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学时+3学时,共5学时;《自然辩证法》:4学时+6学时,共10学时;《国家和革命》:2学时+4学时,共6学时;《历史和阶级意识》:2学时+3学时,共5学时;《矛盾论》:2学时+4学时,共6学时;《实践论》:2学时+4学时,共6学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2学时+2学时,共4学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学时+6 学时,共8学时。

只有按照预习—提问—讨论—讲授的教学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鼓励学生了解文本背景、探究基础知识、明了知识短板、知道个人困惑、听取疑难解答、链接知识体系。只有经过如此深入细致、自觉思考的过程性学习,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关节点上的每个文本,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由点到线、由线到体的延伸,精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关系和基本理论框架。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把经典著作选读的教学过程延长为两个学期,拉长每个文本的阅读、思考、讨论和讲授时间,只是在形式上和机制上为落实该课程的教学理念准备了条件。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还需要多种教学手段的配套使用和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首先,积极利用网络化时代的各种平台实现授课方式多样化。教师在课前可以把大量相关背景知识发到QQ群或微信群,拉近学生和阅读文本的距离;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课堂提问,帮助他们了解基础概念、理论前提和背景、作者创作文本时的思想状况、特定的话语表达方式等基本内容;教师可以把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的学术动态和解读成果的论文电子稿、会议微视频、微信关注信息展示给学生,辅助学生全面掌握所读文本的基本观点和内在逻辑关系。

其次,积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实现授课模式的多元化。如此浩瀚的文本和漫长的教学过程不是任何一个教师能够完全胜任的。开课院系必须联合研究生院、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先在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的安排上加以落实。开课院系必须委派具有上述文本要求的相应专业知识的三到四名老师共同承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团队根据每个文本的知识内涵决定由哪些老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每个文本的课堂教学过程并予以具体实施。

经过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改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的教学才可能从表面深入到内部、从肢节延展为过程、从局部构建为整体,最终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注释:

①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N].人民日报,2014-12-05(1).

②岳鹏.引导当代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新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4):54.

猜你喜欢

夯实基础教学理念
加强基层统计工作 夯实统计工作基础
提升初三化学复习有效性的思考
关于职业高考专业课教学的思考
钢琴对环境污染的探讨
浅议课堂教学与管理的体会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