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教学目标四维达成的科学教学活动设计

2019-09-09胡林季荣臻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9年8期
关键词:活动设计教学目标小学科学

胡林 季荣臻

【摘   要】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的具体阐述。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目标始终贯穿在备课和上课的每一个环节中,是指导教学行为的风向标。通过对《观察叶》一课目标设定和目标达成的分析,可以发现指向教学目标达成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四个维度,能为科学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更为明晰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活动设计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集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一体的启蒙课程。其课程目标是通过一册册教材、一个个单元、一堂堂课、一个个活动,循序渐进地实现的。由此看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更是科学活动设计的原点和基点。指向教学目标的科学教学活动设计,是遵循课程标准,合乎思维逻辑的;是直击学情,从学生需求出发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的;是贴近教学内容,顺应学生的;是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双向发展的。

既然一切科学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的,那就要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从指向教学目标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四个维度来设计教学活动。笔者试以根据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叶和花》自编的《观察叶》一课为例,深度解析指向教学目标的科学教学活动设计的策略。

一、聚焦“理解”——“科学知识”在活动中建构

科学知识,是指学生通过观察活动、探究活动、实践活动,感知、体验、理解到的关于物体和物质特性的总称。可见,科学知识大都是在活动中通过实践进而理解获得的。科学教师面对范围广、难度不同的科学知识时,要注重思维,聚焦“理解”,搭建有助于学生建构科学知识的支架,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实现建构。

《观察叶》一课有关科学知识的目标是:知道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叶肉。感知不同种类的叶子在大小、颜色、形状、厚薄、边缘等方面存在差异。理解叶的变化过程大致为“叶芽→新叶→老叶→枯叶→落叶”。

为达成科学知识建构的目标,笔者设计了两个主题观察活动:比较观察不同类树叶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观察并发现叶子的生长变化特点和规律。笔者以观察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叶子的特征、异同点、生长变化等,并通过分析和交流,理解并主动建构叶的相关知识,使科学知识得以内化。

二、聚焦“能力”——“科学探究”在活动中实践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和重要方式,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辨别真伪科学。科学探究,一般是借助科学活动,运用多种方法寻求证据或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解决问题,通过评价交流的方式达成目标。因此,科学探究活动设计要定位精准,学生才能在活动中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相关步骤的意义,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发展各项能力。教师尤其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能力,做到有的放矢。

《观察叶》一课的科学探究目标聚焦于“能力”,即学会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叶和培养用工具观察叶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精细化观察的水平。虽然三年级学生对树叶并不陌生,但是很少对树叶进行专门的观察,对树叶的结构和各方面特点的认知都比较模糊,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虽然具有一些粗浅的运用眼、手、鼻等感官进行观察的经验,但并不确定这是否属于观察方法,也不能综合运用于观察活动,对于用工具观察的认识和经验较为模糊,没有形成系统。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比较观察不同类树叶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在交流环节突出学生观察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我通过什么方法发现了什么不同或相同”的表述方式,引起学生对观察方法的关注。同时,笔者还结合板书(见图2),对观察方法进行分类,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当学生对叶肉进行分析交流时,自然产生“要是有个放大镜就好了”的想法,笔者抓住学生产生需求的契机,顺势开展“用放大镜观察树叶”的活动。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的特点,使学生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习得科学探究的能力。尤其在探究活动汇报阶段,这样独具匠心的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逻辑化表达,又能与别人的观点产生重组互补,使学生对观察方法的理解走向深入,探究能力在实践体验中真正得到提高。

三、聚焦“体悟”——“科学态度”在活动中生成

科学态度是科学素养最核心最重要的体现,是决定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有效标尺。其主要体现为: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克服困难、坚持拼搏的情感;学生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我见解、乐于倾听和理解、不迷信权威的情感;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理性批判、大胆质疑、追求创新的情感;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

《观察叶》一课的科学态度目标是:培养研究各种植物的叶的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倾听与接纳、表达与分享的意识和态度。教师以相应的三组材料和活动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体悟”,达成科学态度维度的教学目标(见图3)。

科学态度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又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但不能靠孤立的活动或特定的环节单独达成,只能在探究活动、交流讨论等具体的科学活动中体现和落实。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成点以营造氛围,聚焦学生“体悟”自然渗透,将学生的科学情感引向高潮,使科学态度自然而然生成,最终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科学态度的目标。这种基于“科学态度”目标设计的教学活动,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有效的,它落实在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等方面,扎根在学生的心间。

四、聚焦“链接”——“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在活动中延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新增板块,它不仅包括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會发展的联系、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三个方面,而且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课程与时俱进的新亮点、突破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的诞生,使科学课更接近生活,更有实效,阐明了科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根本属性,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更新和重构知识,形成轮回,向前发展。

《观察叶》一课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是:通过手机APP感知科技产品给科学学习带来的便利,通过观察叶的活动,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等。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设计一个特定的环节或活动来支撑目标,而是渗透在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链接”中并不断延伸和拓展,具体体现在材料(叶子)本身、落叶沤肥、叶脉书签、叶的生长变化等方面。例如,通过欣赏秋季时令植物的叶子,凸显科学学习与大自然息息相关;通过叶脉认识叶子结构再延伸到叶脉书签欣赏,使学生领悟科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叶的一生”,深切感受到人与植物相近相邻,都具有同样的生命体的演变过程;最后,通过商议处理学习材料——树叶的办法,如自然回归做肥料、制作成书签、制作树叶画等,激起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在师生对话中彼此感染,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情感已悄然走进学生的心田。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巧妙地寻找和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效“链接点”,让科学技术变得有血有肉、有意义,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感悟到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并且形成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合理的教学目标对小学科学活动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支配着科学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起着统领和指导科学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科学活动设计的基本依据,否则科学课堂只可能是一堆无序活动的简单连接和叠加,为活动而活动,为交流而交流,为流程而流程,最终造成学习内容的杂乱和学习质量的低下。只有基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维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去彰显科学教育的理念和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14.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0-69.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实验小学   214401

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14000)

猜你喜欢

活动设计教学目标小学科学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