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研学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
2019-09-09金丽君
金丽君
摘 要:历史学科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科课程教学的重大变革。学科性、实践性、价值性则是其本质属性,教师要把握历史研学的本质属性,丰富其形式,以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有震撼力的方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学科;研学实践;老物件
中学历史学科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科课程教学的重大变革。从教学的空间看,从单一的校园课堂教学走向校园内的课堂外拓展性活动、校园外的社会实践性活动,将传统的平面课堂拓宽为立体的、综合性的、社会化的大课堂,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本走向真实的生活;从教学时间看,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期内的教学规定时限,延伸到课余时间和各类假期之中;從教学内容看,不囿于教材内容,以主题架构课堂延伸类、社团活动类、研学旅行类、社会调查类活动;从教与学的方式,突出实践活动的操作性、实践性和运用性,与课堂的学科教学理论方式和认识互助互进;从教学评价看,放弃传统纸笔测试的考量方式,关注过程,兼顾结果,突出研学主题的价值意义。
学科研学实践活动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它基于学科课程内容,以践行学科的课程目标为指向,具有学科特征;也不同于常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它基于课堂习得的知识和能力方式,以研学实践为主要方式,强调学科知识、方式的实践发展和运用,具有实践探究的特征;也不同于常规教学效益考量,它往往以主题化的活动为载体,更多关注主题实践过程中的思维、心理、情感、思想、价值观的变化,具有追求价值意义的显性特征。
以本校组织的“新中国·老物件”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为例,探讨历史学科研学实践活动具有的本质属性。
一、学科性:立足于学科教学的课程目标
历史学科研学实践活动是学科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植于课程标准,围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学科研学实践活动,表现为运用学科知识及学科思维方式,在真实生活的环境中去解决真实问题,适应学生未来生活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历史学科研学实践活动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终极的立脚点,但与课堂学科教学活动系统化、体系化不同的是,历史研学实践活动常用主题化的系列活动来表达课程目标。
以“传承家风,心系国运”为主题的“新中国·老物件”活动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主题的确立,一是基于历史学科课程内容,新中国7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的现代史,约占课程内容总量的四分之一。老物件承载新中国的发展印记,对老物件的寻找就是对新中国发展历程的梳理。二是基于核心素养特别是家国情怀的培育。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今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家庭中的老物件见证古老中华民族重新出发的新征程,充分演绎史料实证意义的同时,更是构架起家国共命运的共同体意识。据此,确立以下主题活动目标。
(1)认知历史事件:依托课程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寻找能反映特定时空下某一历史事件的家庭中的老物件。寻找老物件的过程就是追逐新中国历史发展的脚印,认知新中国70年的发展脉络与进步;对家庭老物件的理解就是对新中国70年发展最好的历史注解,从而完成历史解释。
(2)研习历史资料:学习收集史料的基本方式,包含了史料的分类、史料的真伪判别、史料价值的客观性等。
(3)构建历史意义:“新中国”界定“老物件”的大时空,老物件本身提供祖辈父辈生活时空的印记,也是新中国发展的印记,这两者重合和交叠在一起,老物件的历史意义建构融合家庭的亲情和温情,渗透家国情怀。
二、实践性:着眼于活动目标的增长方式
历史核心素养提升的途径基于课堂教学和课外研学,这是两条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路径,两者的区别在于历史学科研学实践活动着眼于探究和实践的方式,它与课堂教学相呼应,将课堂教学获得的理论知识在研学活动中得到实践锤炼,而研学活动中积累的认知又将被带入课堂得以进一步抽象提升,在这里经验与知识相互转换和升华,如此的教学路径才能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基于此,“新中国·老物件”活动包括校内研学活动:新中国老物件的展示以及背后故事的挖掘,从家和家乡的角度讲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学军中学校史年鉴社团,从学校的角度讲述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校外研学活动:“学习与探寻——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调研”从居民角度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的变化;“课外旅学——浙江省新中国建设成就研学之旅”等系列活动。
从活动设置可见,既在各项活动中有所侧重地训练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的成果置于课外实践中锤炼,又期许在课外实践后回归课堂,将实践认识提升抽象为理性判断,将各项核心素养整合为一体化的历史品格与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毋庸置疑,研学实践活动的“实践”锤炼,成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和发展的又一有力增长方式。
从基于实践的研学过程看,学生需要“经历”知识发展(可能是再发现)、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真正成为学生可以观察、思考、探索、操作的对象,经历这个过程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个人经验与知识之间的关联,书面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运用之间的关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发现和掌握知识建构的途径和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
“新中国·老物件”活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家庭收集—在班级展示和交流—全校展示和演讲比赛—西湖博物馆展示。家庭收集:从课程知识看,学生筛选老物件就是与课堂习得的新中国70年发展历史相互印证,是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从思维方式看就是史料实证概念的实践运用。班级、学校、博物馆的交流演讲和展示:把实践活动中习得的体验、感受和经验在课堂内外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研学实践就是学习、提升的又一方式。
基于实践的研学,让学生走出了机械学习、死记硬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浅层次学习模式,发展了对课堂习得的深层次的加工和实践建构能力。“一般而言,学生是否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别的情境中是验证教学效果的常用手段,即学生能否迁移、能否应用”[1],这种实践建构将学生的学习引向在真实生活环境中解决真实问题的知识运用和能力体现,这种学生素养的提升方式是发展和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研学活动的实践性,置学生于真实环境下现实生活的“真问题”中,突出学生与现实的关联,学生真实参与其过程,是一种身心参与的真实践,这种直面真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对于学生未来的生活和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价值性:着力于研学实践活动的主题意义
与课堂学习的教材内容体系化、逻辑性和整体性不同,历史研学活动是聚焦学习主题的实践活动,而研学主题的确立服从于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主题化研学实践的价值体系构建,家国情怀的自然生成。
而情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内心的体悟和认同,“从根本上说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价值主体通过互动和体验‘悟出价值观的真谛”[2],研学活动的实践性提供主题价值实现的路径。如何通过实践和体悟有效触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还需要找准一个触发点。由此历史学科以“新中国的老物件”为载体,找出学生与“老物件”之间的情感共鸣点,旨在用“老物件”打开历史节点,带领学生走进那些祖辈父辈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感受奋斗、努力、喜悦甚至于痛苦的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领会新中国一代代人的精神情怀。当学生被老物件带回历史的某一瞬间,自然勾连起与家人亲人、民族国家同命运共呼吸的一体感。
褚思齐同学带来了一只见证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的外公的钟表修理箱。“这次回家找老物件,才了解外公的人生经历。历史从一个很宏大的学科突然凝聚在一个很微观的物品上,家里的一个小小钟表修理箱就能把一系列历史进程串联起来,这真的是一段非常奇妙的体验。”
恰如褚同学的钟表修理箱,看似简单的家庭物品或许原来静静躺在家里的某一个角落里。尋找“老物件”,找回的是祖辈和父辈的奋斗时光,找到的是家族的一份荣光和幸福,更是见证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来自人民的奋斗,同样诠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最终落脚点就是人民的幸福。这些看似简单的家庭物品却代表了每一个中国人最朴素、动人的家国情怀,经过了时间的淘洗,赋予的时代意义显得愈加熠熠生辉。
这样的研学实践活动,借助历史学科特有的史料证据,以“老物件”为媒介,由学生自我勾勒出一个“我、我的家、我的国”的同心圆,摒弃了简单的说教或者灌输,由学生亲手在心里自觉埋下一粒爱家爱国的种子,从心底里萌生一种爱家爱国的力量。
以下是部分学生对这次研学活动的感言:
“对于老物件,我一开始觉得贵的就是有意义的,现在我觉得贵重物件固然有其意义,但反映家族变化的才是独一无二最有意义的。”
“我们的先辈们用平凡的双手书写历史,一个旧式的熨斗、一张小小的粮票、一枚参与核武器试验的纪念章等,见证的是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的点点滴滴,传递的是那一代人的灵魂和力量,承载的是先辈们对我们继续前行的殷殷期待和强劲激励,所有一切都汇聚成新中国美好发展的滚滚洪流。”
历史研学实践活动具有时空的延展性、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拓展性、评价的过程性等特点,而学科性、实践性、价值性则是其本质属性,教师要把握历史研学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丰富其形式,以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有震撼力的方式让学生来践行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郭华.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改进[J].基础教育课程,2019(2):10-15.
[2]季爱民,谭晓爽.试论体验教育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