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BYOD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019-09-09杨浩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4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高校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基于学生BYOD(自持设备)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可能。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BYOD开展教学的特征和当前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困境,总结出了基于BYOD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并结合已有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提出了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基于BYOD混合式教学的合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BYOD 高校 混合式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许昌学院2017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BYOD的高校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CU2017-YB-018)。

作者简介:杨浩,许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334

随着智能设备终端的日渐普及,便捷的移动网络和浩瀚的网络课程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学资源。面对即将来临的5G时代,更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遐想。各种自持智能终端开始在人们生活和学习中扮演重要角色,基于BYOD(自带设备)的教学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成为可能。

一、BYOD的内涵与特征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指携带自己的设备开展工作,持有设备的个体可以不受时空、硬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自由开展工作。BYOD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便捷、高效的未来办公场景,其实践应用最早在一些IT企业中开展。企业员工通过自带设备可以在任何接入互联网的环境中与客户、同事等进行沟通,可以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工作。这不仅可以提高员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更可以為企业节省庞大的电子硬件成本。

2010年起美国率先在部分中小学中鼓励师生,尤其是学生BYOD(自带设备),目的在于促进师生进行全面信息资源共享和呈现更丰富的教学媒体素材,以达成更优的教学目的。近年来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也开始陆续在高校和中小学中进行BYOD进课堂的教学实践,借助师生自己的电子终端开展交互式教学。我们国家香港地区、上海、重庆等地也在陆续进行基于BYOD的翻转课堂实践。 在BYOD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生产者。通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络环境支持、信息资源支持等,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赋予课堂灵活性;又能全方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塑造信息化时代公民。基于BYOD开展的教学具有以下三个核心特征:

一是设备终端多样化。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决定了他们携带设备的多样化。不同的设备终端需要在局域网里相互通信,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轻而易举,这使得BYOD情境下课堂中信息终端设备具有多样性。借助于特定的教学软件,可以集合不同平台的终端,实现师生信息的便捷传输。

二是师生协同发展。传统课程师生之间的交流反馈仅限于面对面的形式,基于BYOD的互动模式打破了这种单一局面。借助各自终端设备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在线答疑、课后大数据分析等多重维度的交互。课堂内学生可以利用他们自己学习习惯、风格偏好等主动获取并分发信息,整个课堂过程是由学生自发驱动完成的。师生在课堂上不仅是信息分发者和接受者,同时也是知识信息的生产者,实现协同发展。

三是学生行动自觉。在整个网络环境中,赋予学生个体很大的学习自由权,其学习行为大部分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推动。尽管课堂上老师会采用微视频、动画多媒体素材等来丰富教学场景,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还是靠其行动自觉。学生可以选择自主接入学习终端参与课堂互动,也可以选择切断网络自我探索。已有的BYOD教学实践表明,高年级学习者要比低年级学习者学习动力和自主性更强。这也从侧面佐证了高等教育开展BYOD课程实践效果要优于中小学阶段。

二、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困境分析

(一)学校硬件设施配套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续加大,高校信息化水平和硬件设施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混合式教学对多媒体课堂、无线网络、教师媒体终端等设施均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很多高校的信息技术环境不能较好地满足混合式教学的开展。部分高校甚至公共区域不能提供校园免费wifi,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化、碎片化学习。教师在创设课程资源过程中也需要各种技术工具,比如师生协作的软件、音视频录制工具等。多样化的信息化装备是开展混合式教学基础,而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信息软、硬件环境并不能满足所有课程混合教学实践的需要。

(二)教师教学理念滞后

囿于过去传统教学理念的根深蒂固,很多高校教师在开展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仍然坚持“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理念。虽然课程混合了,但是评价形式和教学设计仍然围绕教师转、围绕教材转,这与采用混合教学的初衷明显是违背的。部分教师单纯的把混合教学理解成翻转课堂,认为以前课堂上讲的内容,现在变成了课前看视频,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答疑即可,缺乏有效的任务设计和统筹的教学编排。这其中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教师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不足。尤其是创编多媒体素材和生成网络课程方面,需要教师系统化的学习各种软件和创设技能。其二是对混合式教学改革重视不够。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教师教学改革的激励远没有科研成果强,因此很多教师参与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热情并不高。从教学目标的选择、知识点的解析、教学媒体的创设,到IT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偏好、网络任务的小组分工、教学评价的实施等都需要教师面面俱到。这些综合性教学技能的核心需要教师革新教学理念,真正实现教师身份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帮促者”转变。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学生是混合式教学的主体,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进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开展学习、问答、小组作业。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变换身份:既是教学信息的接纳者,又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既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又是小组项目的组织者。学生参与度不高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学生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被动接收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的路径依赖。认为课堂就应该是记记笔记,做做习题。对学习场景不断变换、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为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一时难以接受。其次线上学习环境硬约束条件不强,加上部分学生自制能力欠佳。在线上课堂开展过程中部分学生会选择消极参与甚至中途退出。

三、基于BYOD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节省教育信息化投入资本,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电子设备的更新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尽管国家每年都在逐步提高教育事业各项经费,但是对于高校需要不断更新的信息化技术装备仍然捉襟见肘。通过自带设备可以有效降低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当前我国高校的校园无线网络建设已日臻完善,通过增强综合服务器管理和数据安保方面的投入,为我们开展BYOD教学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在节省资源投入的基础上,又可以提高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二)营造课堂内外的全方位知识场景,培养师生信息素养

借助于自带设备及各种教学类APP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知识获取途径。学生线上学习过程不再拘泥于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课堂上不懂的可以借助手持终端及时向老师反馈,这为教师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不仅如此,学生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环境实现了动态化延展,学生可以利用一切碎片化时间开展自主学习。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优质信息内容的潜在生产者。在参与课堂过程中,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生产者。全方位的知识场景和畅通的师生交互平台,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深化知识理解提供了更强的保障。通过基于BYOD混合式教学的开展,也可以提高师生主动掌握信息技能的动力和紧迫感,从而综合提高师生信息素养。

(三)提高课堂趣味性,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低头族”、“手机控”等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普遍。一方面智能终端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形影不离的好帮手;另一方面各种移动端网络游戏和负面信息流的无孔不入,时刻都在诱导着年轻学生放纵娱乐。一些高校采取了一刀切的模式,拒绝手机进课堂。既然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不利用这样的工具和平台为我们教学所用呢?通过基于BYOD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我们可以设计出趣味性的互动平台、即时交互的师生交流平台和24小时不间断的学习组织形式。借助于自己操作熟练的移动终端,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当然可以极大地调动起来,既增强了线上学习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习者知识获得的亲切感。

四、开展BYOD混合式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学校应当做好顶层设计,搭建好基础网络设施

学校层面应该做好充分的引导和激励制度,为师生参与BYOD混合式教学提供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持。没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自带设备很难发挥作用。这首先需要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改变陈旧观念,为师生开展BYOD混合式教学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学校在经费管理和绩效制度设计上,应当为教师开展创新教学模式提供经济保障。通过政策和物资上的激励,为教师大胆开展教学创新提供平台。最后在硬件设备上建议在服务器应用管理;教学数据开放;网络安全保障;教学软件提供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为手持设备进课堂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撑环境。此外自持设备的多样性也需要学校提供兼容性强的综合服务平台,尤其需要搭建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

(二)教师应当革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信息应用技能

教师作为BYOD混合式教学设计的主导者,首先应当加强混合式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加强对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综合学习,建构符合自身专业发展的混合式教学认知。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思路,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无论线上还是线下、PC端还是手机端,如果没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學设计理念,变换的只能是教学形式。其次要提高自身信息处理和应用技能。BYOD混合式课堂要求教师不仅能进行综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更要掌握多样化的信息处理和多媒体生成技能,这样才能为精彩的课堂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

(三)学生认清自身角色定位,积极参与交互式学习

学生要根据自己对课程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自带设备,这种体验明显要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手持终端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这就需要每个学生详细地了解选择设备的功能和特点。借助手持终端,学生不仅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更是知识内容的生产者。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的设备与老师和同伴进行信息交互。同时要清醒地认识自带设备的使用目的,加强自制能力的培养,合理、适时、充分的利用好手中的设备,积极参与课堂,为自身知识建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卢一,郑燕林.美国中小学“自带设备”(BYOD)行动及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6).

[2]黎加厚,王竹立.最终改变课堂的或许是手机——关于学生自带设备进课堂的讨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0).

[3]赵慧臣,杜振良.混合学习理念下“自带设备”(BYOD)教学应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

[4]谷沅芷.BYOD 在我国高校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5).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高校
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