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州地区2014—2018年B群链球菌感染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2019-09-09苏锦霞陈默蕊刘惠君

广东医学 2019年16期
关键词:生殖道链球菌耐药性

苏锦霞, 陈默蕊, 刘惠君

潮州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广东潮州 521000)

B群链球菌学名无乳链球菌,因首次从患乳腺炎的奶牛体内发现而得名。在后来对该菌的研究中发现,它细胞壁中的多糖物质属于抗原构造分类中的B组,因而一直又称它为B群链球菌[1-2]。为了解本院B群链球菌的临床感染分布情况及存在危险因素,本研究收集了149例本院B群链球菌感染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49株B群链球菌均来自潮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生殖道拭子70株,尿液27株,血液20株,伤口分泌物15株,痰5株。见表1。

1.2 仪器和试剂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 2 COMPACT 细菌鉴定仪,5%绵羊血的哥伦比亚血平板购自广州迪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B群链球菌鉴定和药敏试剂盒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

1.3 方法 采集临床患者的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定的方法进行分离培养[3],选择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呈现β-溶血的链球菌,所有菌株H2O2试验阴性和CAMP试验阳性,用APIstrep试剂盒鉴定到种,确认为B群链球菌。用直接菌落悬液法制备菌液,调整到0.5号麦氏管浊度。用APIstrep 药敏试剂盒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判读标准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相关文件[4]。

2 结果

2.1 B群链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布 149例标本中,从感染部位分析,来自生殖道70例,占46.98%;尿道27例,占18.12%;血液20例,占13.42%;伤口分泌物15例,占10.07%。从科室分布分析,来自产科37例,占24.83%;新生儿科27例,占18.12%;妇产科门诊17例,占11.41%;内分泌科(包括内分泌一二科)12例,占8.05%。见表1。

2.2 B群链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2.1 基础疾病 包括糖尿病、泌尿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见表2。

2.2.2 潜在危险因素 包括留置尿导管、外科手术、手术引流、足部溃疡、顺产等。见表3。

2.3 B群链球菌感染的耐药性分析 149株B群链球菌的耐药率中,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见表4。

3 讨论

本次回顾性研究了潮州地区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从临床标本中收集到的149例B群链球菌。从感染部位分析,大部分的标本分离自生殖道,占46.98%(70/149),远远高于其他分离部位。这与有关文献[5]提到的B群链球菌主要寄居于泌尿生殖道相符。从科室分布分析,B群链球菌主要来自产科和新生儿科,分别占24.83%(37/149)和18.12%(27/149)。B群链球菌主要寄居在泌尿生殖道,是条件致病菌。在宿主身体正常的情况下,通常不会致病,而一旦宿主免疫力下降,就可以由正常的定植菌转化为致病菌。对孕妇来说,如果生殖道携带B群链球菌,那么就有可能在分娩时通过产道将细菌传播给新生儿,导致新生儿感染B群链球菌。既往的研究[6-8]表明,应重视对孕妇B群链球菌的筛查。

表1 临床资料构成比

表2 患者基础疾病分布

表3 患者潜在危险因素分布

表4 149株B群链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结果 (%)

本研究中,新生儿B群链球菌感染共27例,剔除其中1例生产不详,剩余26例,其中顺产儿24例,占92.31%(24/26),说明顺产是新生儿感染B群链球菌的重要危险因素。B群链球菌定居于妇女生殖道,此部分感染的新生儿,很有可能与母亲产道定植B群链球菌有关[9]。产妇在分娩时,通过产道将B群链球菌传播给新生儿,导致新生儿B群链球菌感染。有国外学者回顾性分析指出生产时的母婴传播是新生儿B群链球菌感染的最常见原因[10]。早发型新生儿感染多发病于出生后24 h,以肺炎为主。晚发型为产后7 d~3个月内,以脑膜炎和菌血症为主。B群链球菌是新生儿菌血症和脑膜炎的常见菌。这再次表明,要重视对产妇产前B群链球菌的筛查,及早干预,在产前及时合理使用抗生素[11],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新生儿感染B群链球菌。

本研究在对B群链球菌感染的98例住院患者基础疾病的统计中显示,糖尿病位居榜首,占25.51%(25/98),与赵明泽[12]于文献中提到的大部分患者基础疾病为糖尿病一致。这是否可以说明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成年人来说,更加容易感染B群链球菌?糖尿病是否是B群链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潜在危险因素分析中,尿导管和外科手术所占比例比较高,分别占25.51%(25/98)和24.49%(24/98)。在尿道插管中,一旦无菌操作不当,极易引起尿路感染。外科手术属于创伤性手术,而且通常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手术器械的侵入操作,一旦操作不当,将会导致伤口感染,甚至细菌侵入体内,导致患者细菌感染。这两者都提示临床,应当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减少患者感染B群链球菌的概率。

本研究在对149例B群链球菌的耐药性分析中发现,耐药性较高的前5位是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本别占92.6%,80.6%,67.1%,18.9%和16.7%。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远远高于同省的东莞地区[13],与同省的深圳地区[14]相近。这说明这两种药的耐药机制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本研究中,四环素的耐药率高达92.6%,远远高于2016年全球10个国家最新系统评价结果(亚洲为78.0%,欧美为66.0%)[15]。虽然四环素现在较少应用于临床,但是如此高的耐药率还是应该引起临床的重视。本研究中B群链球菌对青霉素类和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100%,这与全球系统评价结果[15]一致。以上的耐药性结果提示:相关部门应该长期动态监测B群链球菌的耐药谱,尤其要更加关注敏感性比较高的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耐药性变化。对于临床来说,同时也需要关注新药的代替应用,以减少由于反复使用同一种抗菌药物而导致该药出现耐药性。国内有学者最新研究发现,松油烯-4-醇可用于治疗动物因B群链球菌引起的感染[16]。该药是否可用于治疗人类因B群链球菌引起的感染,我们期待新的研究证明。

猜你喜欢

生殖道链球菌耐药性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探究
536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婴幼儿感染中的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变形链球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A的制备与鉴定
美洲大蠊逆转肝癌多药耐药性的研究
卵巢浆液性癌病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