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进杭州“未来社区”建设的思考
2019-09-08郎晓波
郎晓波
自2019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启动实施未来社区等标志性项目”,“未来社区”建设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打造“未来社区”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具有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政府改进提升社会治理和服务水平等多重功效。“未来社区”也是杭州创建世界名城的微观基础。如何打造还需正确引导和科学设计,尤其要系统分析杭州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理性思考下一步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及建设的方向和思路。
杭州推进“未来社区”需重点关注的四个问题
自2011年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以来,杭州市以“全国领先、全省示范”为目标,走出了一条以“赋权增能、协商共治、复合联动”为特色的社区智慧治理和服务模式,为全国基层社区治理与服务的改革创新探索了新路。
杭州社区建设具备了坚实的基础,但对照“未来社区”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大价值坐标,以及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九大场景功能,“未来社区”建设水平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打造“未来社区”,杭州还需重点关注四个问题。
市级层面模式如何“大整合”?从过去杭州社区建设的模式来看,仍未彻底摆脱模式创建碎片化的老问题。各区(县)街(镇)“零碎的”“原子化的”亮点和品牌“星星点缀式”地嵌入在杭州大大小小的社区、城区中,亮度和辐射能力都不够,没有串成“整体性的”“集合型的”,拥有足够亮度和辐射能力的“珍珠链”。因此,“未来社区”创建需要市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以便少走弯路并形成“杭州模式”的整体品牌。
部门之间格局如何“大联动”?目前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仍存在“条条各自为政、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或者只停留在小范围专项工作合作层面,大联动格局尚未真正搭建起来。由此带来了社区建设过程中需求信息不对称、服务标准不统一、资源重复性投入等问题。社区也面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而疲于奔命、止于应付的尴尬境地。长此以往,不利于全面、系统地提升“未来社区”的品质。
主体之间机制如何“大协同”?社会力量和基层群众的主体性发挥不力,“三低三高”问题严峻,具体表现为:“群众知晓率低、项目不理解度高”,“社会参与度低、政府行政成本高”,“群众获得感低、项目中断率高”。如何在“未来社区”这项民生工程中建立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机制,从而克服政府“剃头挑子一头热”困境需重点关注。
要素之间如何功能“大统筹”?尽管杭州社区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但资源要素的统筹水平仍不高。人口密度较大的中心城区、老城区发展空间有限、公共资源要素紧缺、老旧小区物业服务不足;而新建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低、优质服务资源稀缺、公共场所与开放空间不足。以社区社会组织为例,其数量已达到平均每个社区10个以上,但规模小、质量低、资源分散、公益成效不明显。行政部门“信息孤岛”依然存在也不利于信息数据和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因此,将资源要素从“遍地开花”转向“集群做强”,从“有限平台”转向“无限空间”是统筹“未来社区”功能布局的必由之路。
打造“未来社区”的思路与对策
高起点定位“未来社区”的理念内涵。依托城市国际化战略,高起点定位杭州“未来社区”的理念内涵。第一,“未来社区”是一项惠民利民工程。要秉承舒适宜居、模块化配套、低碳环保、节能共享、睦邻友好的社区共同体内在要求。第二,“未来社区”是一项产业创新工程。要以此为契机引导房地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培育和招商引资向符合“未来社区”建设的产业和项目倾斜,为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长远发展打基础。第三,“未来社区”是一项政府职能转换工程。“未来社区”不仅要搞好规划,还要满足人的“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实现社区便利化、信息化、智能化、共享化、低碳化。这就需要政府职能进行同步改进和创新,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第四,“未来社区”是一项城市建设标志性工程。要立足市情、瞄准前沿、对标国际,打造杭州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金字招牌。
“未来社区”的顶层架构。把“未来社区”建设纳入城市中长期发展战略。第一,搭建组织架构。建议成立“未来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杭州“未来社区”推进意见》。第二,设立整体目标。从社区功能环境→文化多元→居民自治探索出整体性的杭州模式。确立分阶段实施进度,到2019年底为推进试点时期,到2021年底培育试点社区100个左右,建立“未来社区”建设运营的标准体系。2022年开始,全面复制推广,显现裂变效应,夯实未来城市发展基础,有力支撑大湾区大花园大都市区建设。第三,明确实施主体。县(市、区)人民政府为试点主体。各县(市、区)在杭州市“未来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出台建设计划或行动方案。第四,建立激励和监督。建议市财政为试点单位按比例配套专项资金,全市每年表彰一批先进城区、先进社区。同时通过各层级人大、政协、党代表进行适时监督。
分类别设置“未来社区”的创建路径。将“未来社区”分为“改造更新类”和“规划新建类”进行创建,实行“两条腿走路”。第一,推进标准“两条腿”。以现阶段已明确和能够实现的标准对改造更新类进行房屋改建、布局优化、设施安装、环境整治等升级改造。新城区建设按目前能够提出和实现的“未来社区”最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第二,推进方式“两条腿”。改造更新类不搞大拆大建,采取局部拆除、部分搬迁和插花式改修建等方式达到“未来社区”的要求。新建类社区可依托省重大发展平台、高铁、轨道交通站点人口集聚潜力大等优势全力打造。第三,资金平衡“两条腿”。改造更新类主要通过地上地下增量面积合理限价出售出租实现资金平衡。规划新建类建议参照“标准地”做法,实行带方案土地出让模式,适度降低用地成本,约束开发商落实“未来社区”建设标准。
协同化革新“未来社区”的体制机制。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思维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第一,建立问题导向的共建体制。从“未来社区”的问题导向出发,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上下联动、扁平高效”的共建體制。厘清各部门在“未来社区”创建中的权责关系,深化跨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协同联动体制改革。突出县(市、区)政府的综合协调者角色,强化街镇统筹执行者角色,明确社区自治共同体角色。第二,建立服务导向的共治机制。以“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为方向,在服务供给中实现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的有序衔接和良性互动。推动政府转型,实现公共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社会服务智能化、产业化。深化社会机制,实现志愿互助服务社会化、专业化。第三,建立终端导向的共享平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智慧社区”终端为导向,自下而上构建“开放、多元、高效、精准和快速回应”的共享平台,抢占“未来社区”发展制高点。继续推进以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智慧化为基础的“智慧社区”建设。加快以破除部门“信息壁垒”为前提的平台整合,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构建部门之间,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与社区之间的互联互通。
从源头激发“未来社区”的内生能力。激发和引导社区主人翁参与“未来社区”建设的主体能动性。第一,提升社区居委会的自治能力。深入推进基层组织行政减负改革,提升居委会动员群众、凝心聚力的自治能力。以小区、楼宇、院落、庭院、楼道、自然村等实体为单位优化自治单元设置,激发社区自治主动性。推行50%以上居委会成员本地化、本社区化与业主化。第二,提升“三驾马车”的协商能力。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是社区自治与协商的“三驾马车”。加快探索并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统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协调运转新模式。打破传统的组织隶属关系,成立社区大党委,实行“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协商机制。第三,提升睦邻公共空间的引领能力。依托社区开放空间,整合散落的社区资源,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睦邻中心。提升社区公约、邻里公约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实现邻里认同最大化。探索“人人贡献”“人人义工”的积分机制,塑造邻里精神共同体。
作者系杭州市委党校文化学与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