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物性肝衰竭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43例

2019-09-07向军英陆明娇刘凤君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8期
关键词:临床特征

向军英 陆明娇 刘凤君

摘要 目的:探讨藥物性肝衰竭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治药物性肝衰竭患者43例,对损肝药物种类、患者临床特征、转归等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43例患者中,引起肝衰竭药物依次为中药/中成药21例(48.84%),抗结核药12例(27.91%),非甾体抗炎药5例(11.63%),抗生素3例(6.98%),抗甲状腺药2例(4.65%)。临床表现以尿黄、皮肤巩膜黄染、乏力、食欲减退等为主;并发症发生率81.40%(35/43),并发症前3位: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43例患者中,好转14例(32.56%),治疗无效21例(48.84%),死亡8例(18.60%)。43例患者入院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百分活动度(PTA)均明显下降,无效/死亡者较好转者下降更明显(P<0.05);总胆红素(D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均升高。结论:药物性肝衰竭的致病药物主要为中药/中成药、抗结核药,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并发症以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为主,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入院时PTA的值对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肝衰竭;临床特征;预后分析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伤,导致肝脏合成、解毒、排泄及生物转化等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及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在我国,药物是引起肝衰竭的第2大病因,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近年来收治药物性肝衰竭患者43例,对其相应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报告如下,以便更好地了解药物性肝衰竭的转门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8年3月收治药物性肝衰竭患者43例,男17例,女26例;年龄17 - 80岁,平均(44.8±17.3)岁。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①纳入标准:所有入选对象发病前均有明确的用药史,诊断均符合《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②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其他导致肝损伤疾病的患者,如各型病毒性肝病、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胆汁淤积性疾病、遗传代谢性肝病等。

疗效判定标准:(1)好转标准:[参照《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制定的肝衰竭临床好转标准1:①乏力、纳差、腹胀、出血倾向等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②肝性脑病消失,黄疸、腹水等体征好转或消失;③肝功能指标好转:总胆红素(DBiL)较基线水平下降≥50%,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百分活动度(PTA)较基线水平升高。(2)无效标准:症状、体征无好转,肝功能指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入院3d内自动出院者判定无效。(3)死亡:住院期间死亡。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21.O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损肝药物使用情况:43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均有明确的用药史,引起肝衰竭的药物,依次为中药/中成药21例(48.84%),抗结核药12例(27.9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5例(11.63%),抗生素3例(6.98%),抗甲状腺药2例(4.65%),见表1。

临床特征:(1)临床表现:除了基础疾病相关临床表现外,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肝炎相似,所有患者均有尿黄、皮肤巩膜黄染、乏力、食欲减退。(2)其他伴随症状:恶心24例(55.81%),腹胀17例(39.53%),厌油13例(30.23%),呕吐6例(13.95%),发热6例(13.95%),皮肤瘙痒5例(11.63%),腹泻2例(4.65%),肝区不适1例(2.33%)。(3)实验室检查(入院时):PTA(31.2±9.3)(%),总胆红素(DBiL) (286.1±139.3)μmol/L,谷草转氨酶(AST)(978.3±1288.2)U/L,谷丙转氨酶(ALT)(1016.3±985.7)U/L。

并发症情况:43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中出现并发症35例,发生率81.40%。其中以感染性并发症最多,43例患者中28例(65.12%)并发感染,部分患者多部位感染,感染性并发症中前3位依次是肺部感染、腹膜炎、胆囊炎。其次常见的并发症是肝性脑病14例(32.56%),肝肾综合征7例(16.28%),见表2。

转归情况:43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均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其中好转14例(32.56%),治疗无效21例(48.84%),死亡8例(18.60%),见表3。

不同转归患者入院时PTA、DBiL、AST、ALT情况:为了解好转患者与无效或死亡患者入院时PTA、DBiL、AST、ALT是否有差异,我们将43例患者根据预后分为好转组(14例)和无效/死亡组(29例)。比较两组人院时PTA、DBiL、AST、ALT,具体如下:①好转组与无效,死亡组PTA分别为(34.8±3.40)%、(29.5±10.76)%,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2.448,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好转组与无效/死亡组DBiL分别为(324.0±136.6)μmol/L、(267.8±139.2)μmol/L,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1.247,P=0.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同样的方法比较好转组与无效/死亡组AST、ALT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综上,药物性肝衰竭患者入院时PTA均明显下降,无效/死亡组较好转组下降更明显;患者DBiL、AST、ALT均升高,但无效,死亡组与好转组升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据报道已有1 000多种药物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ILI),且相关药物还在不断增多口[2,3]。欧美国家DILI占急性肝功能衰竭病因的30%- 40%,其主要原因是过量使用乙酰氨基酚[4]。在我国,多数研究发现,中药及中药制剂是引起药物性肝衰竭的主要病因[5-7]。本组研究也显示:在引起肝衰竭的药物中,中药及中成药最多[21例(48.84%)]。这与中国的国情密切相关,一些患者笃信中药的保健和治疗作用,迷信民间土方、秘方,常常不规范使用中药。而且,中药组成和用法复杂,如果受炮制不当、有害物质污染、未辨证用药、中西药配伍不当、患者自身体质等影响,均可能造成中药相关性肝损伤。所以,加强对中药的规范使用,对减少药物性肝衰竭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抗结核药是我国药物性肝衰竭的另一大病因。我国是结核大国,患病人数居世界第3位[8]。本研究发现:43例肝衰竭患者中,由抗结核药物所致12例(27.91%)。因此,抗结核治疗中,必须密切监测肝功能,并加强患者用药教育,一旦发现肝功能损害,应及时调整用药或停药。

药物性肝衰竭患者臨床表现与嗜肝病毒所致的肝衰竭相似,多数患者出现黄疸、乏力、纳差、消化不良等症状,缺乏特异性。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本组研究发现:43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35例,发生率81.40%,其中以感染(腹腔感染和肺部感染最多)、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最多见。众所周知,肝衰竭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直接与患者预后相关。因此,临床上,应密切监测患者并发症情况,一旦出现,需积极干预。

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病情重、治疗效果理想、病死率高。本组43例患者中,无效/死亡29例(67.44%),好转14例(32.56%)。患者入院时DBiL、AST、ALT等实验室指标在药物性肝衰竭患者中变化范围大,在无效/死亡者与好转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PTA均明显下降,且无效/死亡者占(29.5±10.76)%,较好转者的(34.8±3.40)%下降更明显(P<0.05)。因此,PTA可能对判断药物性肝衰竭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但需扩大样本量,监测不同治疗阶段的PTA值,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3):177-183.

[2] Stirnimann G,Kessebohm K,Lauterburg B.Liver injury caused by drugs: an update[J].Swiss Med Wkly.2010.140(wl 3080): 1-9.

[3] Bunchorntavakul C,Reddy KR.Review arti一cle:herbal and dietary supplement hepato-toxicity[J].Aliment PharmacolTher.2013.37(1):3-17.

[4] Habib S,Shaikh OS. Drug-Induced AcuteLiver Failure[J].Clin Liver Dis.2017.21(1):151-162.

[5] 游绍莉.朱冰,荣义辉,等120例药物性肝衰竭临床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1):1696-1698.

[6]滕光菊,张伟,孙颖,等.[4]例药物性肝衰竭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传染病信息,2011.24(5):286-289.

[7]黄春洋,廖慧钰,刘燕敏,等.药物性肝损伤致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分析[J].北京医学.2016.38(12):1345-1348.

[8] WHO.Tuberculosis remains leading infec-tious killer[EB/OL].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17/political一com-mitment-tb/en/.2017- 10-3 1/201 8-1-10.

猜你喜欢

临床特征
纵隔大B淋巴瘤22例临床分析
荨麻疹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探析
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特征的关系
基层医院门诊52例干眼的临床分析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良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轻度听力障碍婴幼儿临床特征及早期治疗
胺碘酮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脑梗死后情感障碍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特征观察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29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