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看邓小平的报告像吃冰糖葫芦
2019-09-06
毛泽东曾说过一句话:“看邓小平的报告好像吃冰糖葫芦。”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毛泽东对邓小平所写报告的喜爱。在他对邓小平报告的批示中,经常有“此报很好”“内容极好”“极可宝贵”“非常好”之类的赞语。邓小平写报告有什么特点呢?
关于工作进展的汇报,语言精炼朴实、干净利索
1950年4月27日,邓小平就部队缩编问题和刘伯承、贺龙致电中共中央:“我们已遵照中央意图确定了将所有干部缩减到八十万的初步实施方案,并决心贯彻执行。估计是不会出大乱子的。现已决定于四月底开全区的军事会议(各军区负责人都到)讨论上述问题,详情后报。”
关于部队缩编,应该说关键是结果,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向中央汇报,一般可能会认为意义不大或没什么必要。而邓小平把西南局的阶段性工作进展向中央汇报,寥寥几语,精炼朴实、干净利索,把已经做的(“确定初步实施方案”)和将要做的(“召开全区军事会议”),以及西南局领导的主观思想认识(“决心贯彻执行”)和对客观情势的基本判断(“估计不会出大乱子”)交代得一清二楚,充分显示了邓小平领导的西南局贯彻执行中央政策和意图的坚定性、及时性以及西南工作部署的有序性。这样的汇报无疑是必要的,也是中央需要并希望了解的。于是,毛泽东在第二天(4月28日)就把该电批转各地参考。
邓小平强调文风,要求言简意赅,反对不真实、八股调。1950年7月,他给中央写的报告,涉及方方面面问题,也不过一两千字,毛泽东大加赞赏:“看邓小平的报告,好像吃冰糖葫芦!”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毛泽东对邓小平所写报告的喜爱。在他对邓小平报告的批示中,经常有“此报很好”“内容极好”“极可宝贵”“非常好”之类的赞语。
关于工作成绩的汇报,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
1951年1月6日,邓小平和贺龙等致电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报告1950年剿匪情况。1月28日,毛泽东复电:“路线正确,方法适当,剿灭匪众八十五万,缴枪四十余万支,成绩极大,甚为欣慰,望即通令所属,予以嘉奖。”
西南地区的剿匪工作得到了毛泽东的大力表彰,“成绩极大,甚为欣慰”,毛泽东的兴奋与痛快可谓跃然纸上。但他并非只是看重“八十五万”的剿匪战果,还有一个重要前提是“路线正确,方法适当”。由此不难推断,邓小平的报告不单是汇报战绩,还总结了取得成绩的主要经验。
事实上,邓小平在报告中只用了一两句话来讲成绩,大部分篇幅都用来汇报开展剿匪斗争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采取的措施方法等。如关于措施方法,邓小平总结了五条:组织了一元化的剿匪斗争;集中兵力进剿;组织军事进剿、政治攻势、发动群众三者之间密切协同;开展捕捉匪首运动与镇压匪首工作;争取少数民族参加剿匪等。可见,关于工作成绩的汇报,邓小平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不单汇报成绩,更注重分析原因并总结经验方法。
作为统领全局的中央决策核心,毛泽东无疑会认为阅看这样的报告有味道、耐咀嚼,由此在嘉奖西南局的同时也把此报告批转给了华东、中南、西北等军区供他们参考。
关于反映问题的汇报,不仅提问题,还给出解决办法
1952年2月22日,邓小平致电毛泽东并中共中央及陈云、薄一波等,反映并请示如何处理“三反”和“五反”运动中出现的新问题。邓小平的报告全文1000多字,三个段落。报告第一句话直入主题,“三反五反运动开展后,无论内部和外部,都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接着讲外部问题“工商业停滞现象”并分析“停滞的原因”;第二段提出西南决定采取的五条“紧急措施”;第三段讲内部问题即一些工作“无人接替”、一些部门缺少“骨干”以及西南想到的三个办法。
如果单看报告主题“反映并请示如何处理……问题”,一般会认为报告内容大致是列举一系列问题或困难,目的主要是提请中央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邓小平的报告则完全不然。他不仅提出问题和遭遇的困难,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症下药地先行提出应对局势解决困难的具体办法和举措。邓小平“问题—原因—办法”的严密思维和周到考虑,赢得了中共中央“完全同意”的首肯。毛泽东在中央给邓小平的复电稿上专门加了一句话:“请各中央局严重地注意解决邓小平同志电报所提出的那些问题。”邓小平善于抓住带普遍性的问题并主动解决的领导思想和方法,由此成为各地学习、效仿的榜样。
关于工作计划的汇报,注重方法和思路
1951年11月24日,毛泽东把西南局1952年工作要点批转各中央局:“西南局委员会于1951年11月9日通过的工作要点很好,请你们加以研究,作为自己制订1952年工作计划的参考。”
“工作要点”实际就是工作计划。一般来说,制订工作计划须因地制宜,各省区各地市社情、民情不同,所处的环境各异,面对的问题千差万别,要完成的任务自然也是千差万别。即便如此,毛泽东还是把邓小平的工作计划批转各地研究和参考。看来,毛泽东欣赏的不只是邓小平制订的计划本身,更多地是其制订计划的方法和思路。
分析邓小平的报告,有几个突出特点:第一,大局观念。报告第一段话就提出了制订计划的两个立足点,一个是抗美援朝,另一个是1953年全国计划经济建设。前者指向当前,后者指向未来,两者都是全国的大局、中央的大盘;第二,计划周密,条分缕析。报告第二段话用一句话“因此,明年须完成下列工作任务”作为过渡,开启报告的主体内容。几项内容,全面周到,不穿靴戴帽,不拖泥带水,要言不繁,条分缕析,給人求真务实、果敢干练、真抓实干之感;第三,有办法、有步骤、有时限。尽管只是一个工作要点,且内容简短,但邓小平还是在多项工作中提出了完成任务要采取的步骤、方法或预计时间。有了方法、步骤和时间,就等于在可能与现实、未知与已知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让人感到计划本身的可行、可靠与可信。
因此,这样的工作计划自然会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能赢得毛泽东“很好”的赞赏并成为各地参考的范本,确实是有其充分理由的。
(《中共党史研究》王香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