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的形而上学与精神的流亡

2019-09-06景立鹏

星星·诗歌理论 2019年8期
关键词:罗茨底片马儿

景立鹏

黑 马

【美国】约瑟夫·布罗茨基

黑色的穹窿也比它四脚明亮。

它无法与黑暗融为一体。

在那个夜晚,我们坐在篝火旁边

一匹黑色的马儿映入眼底。

我不记得比它更黑的物体。

它的四脚黑如乌煤。

它黑得如同夜晚,如同空虚。

周身黑咕隆咚,从鬃到尾。

但它那没有鞍子的脊背上

却是另外一种黑暗。

它纹丝不动地伫立。仿佛沉睡酣酣。

它蹄子上的黑暗令人胆战。

它浑身漆黑,感觉不到身影。

如此漆黑,黑到了顶点。

如此漆黑,仿佛处于针的内部。

如此漆黑,就像子夜的黑暗。

如此漆黑,如同它前方的树木。

恰似肋骨间的凹陷的胸脯。

恰似地窖深处的粮仓。

我想:我们的体内是漆黑一团。

可它仍在我们眼前发黑!

钟表上还只是子夜时分。

它的腹股中笼罩着无底的黑暗。

它一步也没有朝我们靠近。

它的脊背已经辨认不清,

明亮之斑没剩下一毫一丝。

它的双眼白光一闪,像手指一弹。

那瞳孔更是令人畏惧。

它仿佛是某人的底片。

它为何在我们中间停留?

为何不从篝火旁边走开,

驻足直到黎明降临的时候?

为何呼吸着黑色的空气,

把压坏的树枝弄得瑟瑟嗖嗖?

为何从眼中射出黑色的光芒?

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

(吴迪 译)

诗歌乃是语言否定自己的质量和引力定律,乃是语言在向上追求——或向一侧追求——创世文字的开始之处。

——布罗茨基《诗人与散文》

这是美籍俄裔诗人布罗茨基在21岁时写的一首诗歌。就像诗人当年写作这首诗的年龄一样,当我们重新读这首诗时,依然能序够感受到其中涌动出的生命能量。它仿佛敞开了一个巨大的精神黑洞,吸引着每一个读者,或者说每一个骑手。这种效能的产生也许在于布罗茨基的诗歌作为“创世文字”的精神密度和速度的召唤。正因这种诗歌的原教旨主义语言观,布罗茨基才说道,“一首诗也许是最后离开一个人呢喃的双唇的遗言。”这遗言本身在这首诗中表现为对不可言说的言说,对黑的形而上学的不断追问。

首先来看第一节,“黑色的穹窿也比它四脚明亮。/它无法与黑暗融为一体。”一开篇,诗人就确立了一个鲜明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黑马形象。黑马的醒目性不是因为自身的黑,而是因为“黑色的穹隆”更加明亮,这种黑色与明亮的转化其实一开始就预设了这种相对性。这是一种对存在的认识上的相对性。正是这种认识的相对性决定了一个生命个体内在的独特性。黑马一开始就具有了存在的形而上意味。再看第二节,“在那个夜晚,我们坐在篝火旁边/一匹黑色的马儿映入眼底。”当黑马以一种整体性的醒目形象出现的时候,它必然需要通过一种对话关系进入存在的意义建构中。这里,黑马是通过在篝火的辉光中进入“我们”眼底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是通过光明的标准来认知黑色,但是这样一个被黑暗包围的场景中,黑色成为了意义的标准。表面上看,是篝火的光亮让“我们”看到了“黑色的马儿”,但实际上,是黑马对人的经验的强势介入,所以诗人说“一匹黑色的马儿映入眼底”,而不是“我们”看见马儿。黑的鲜明夺目和对人的经验的强势介入,使得黑马之黑不仅仅是一种现实之黑,而且获得了形而上的隐喻潜能。于是,在第三节中,诗人展开对黑色的真理的进一步追问,他用了一系列修辞追问黑马之黑,“黑如煤”“黑得如同夜晚,如同空虚。”这是从视觉和日常经验,逐渐内化为一种精神处境的追问。黑得“如同空虚”这一精彩的比喻将黑暗上升为一种存在体验的转化,正是黑的形而上潛能的重要方面,它触及到了一种存在的不可言说性和词语的开端之处。此时,诗人笔锋一转,“但它那没有鞍子的脊背上/却是另外一种黑暗。”这另一种黑暗,是对黑的形而上意义的进一步追问,它涉及到对一种“空”的关系的追问。空,既可以是一种意义的缺失带来的空虚,也可能是关系的结构性断裂带来的黑的体验。结构性关系的缺失,导致它“纹丝不动地伫立。仿佛沉睡酣酣”。但是,“沉睡”的姿态并不代表着死寂,而是蕴含着新的可能,这新的行动力的潜能往往蕴涵着某种危险与恐怖的体验。“它蹄子上的黑暗令人胆战”正是表明了对于新的结构性关系的发生与可能性的主体期待。在此,黑又成为一种对未知的恐惧和行动的可能性。

第四节,诗人从黑马具体部位的黑的描绘,上升到一种整体性的观照。当它的每一部分都比其他物体黑的时候,它自然没有身影,或者说沉浸到阴影内部。影子是光的语言的表达,可以理解为存在的意识层面。一旦黑到“感觉不到身影”,就说明这种黑暗超越了意识经验的范围。接下来,对于黑马之黑在时空维度上的多重探索正是对黑的边界的不断勘定。“仿佛处于针的内部”“就像子夜的黑暗”与黑的“顶点”相对应,借时间与意识的临界点来测度整体性的黑。“如同它前方的树木。/恰似肋骨间的凹陷的胸脯。/恰似地窖深处的粮仓”,则从空间的延展性上界定黑的范围。时空经验上的双重界定似乎很快就能帮助我们意识到黑马之精神轮廓,或者说诗人自我精神之轮廓。但是黑马之形象再次挣脱语言和意识的绳索,“我想:我们体内是漆黑一团”。黑马之黑,被导向对自我的内部挖掘。其实,“地窖深处的粮仓”这一精绝的比喻已经暗含了这一点。它既包含黑暗的一面,同时又具有内在的丰盈。对黑马的凝视,在此被转化对自我存在的超验性探询。但是这一过程,并不顺利。

第五节中,“它一步也不朝我们靠近”表明的正是对存在之黑暗和可能性探询的困难。存在的潜在可能性或者人的潜意识是不会自动进入经验层面的,它也许只会借助双眼白光一闪的瞬间昭示自我的存在。而这唯一的亮色,却可能“令人畏惧”。这“畏惧”实际上是对意义可能性的畏惧和对自我局限性的畏惧。至此似乎可以看出,对黑马之黑的形而上的思考,实际上是对个体生存的可能性界限的追问。“它仿佛是某人的底片”,同时暗示着我们永远不知道那个底片是谁,是你?是我?是每个人?第六节中一系列的追问,可以看作底片清洗的过程,直到最后,诗人亮出底牌:“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寻找骑手,就是寻找那个对存在之黑暗的自觉者和在黑暗的旅程中的精神流浪者。布罗茨基正是一个优秀的黑暗的骑手,同时又向我们抛出马背上那黑暗的虚空。

猜你喜欢

罗茨底片马儿
看!马儿在说话
布罗茨基:爱情归去来兮?
布罗茨基:诗歌来自天意
约瑟夫·布罗茨基的诗学观和美学观浅议
保护光明的“底片”
风景
社会底片
路遥知马力
“扫描”珍贵记忆
幼儿园是最好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