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出新:新时代诗歌之变

2019-09-06麦笛

星星·诗歌理论 2019年8期
关键词:乡愁语境诗人

麦笛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有目共睹,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中国的政治生态、经济模式、价值导向、民生福祉、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的拾遗补缺,也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按照自己的既定路线,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最终实现强起来的必然选择。

当然,任何时代的转型革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的转型发展也不例外,必然附带迷惘、彷徨和阵痛。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时代的变革,必然会波及这个时代的人群。诗人也不例外,作为社会群体中最敏感的人群,少数诗人对于社会转型期来临准备不足,认识不清,无所适从,表现出了慌乱、浮躁、虚无。但仍然有一大部分诗人坚守着自己的真心。他们,凭借自己的良知,从现实经验中发现诗意,为广大读者挖掘闪光的诗和远方,他们是诗中儒士;他们恪守着自己的审美底线,不盲从,不跟风,不卑不亢,追求纯粹之诗,他们是诗中雅士;他们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从国外诗歌中拓展视野,不断进行诗艺探索,他们是诗中勇士。这三种人,都是值得尊敬的真诗人。

“多元、守正、开放、创新”,这是我感受到的新时代总体印象。新时代诗歌应该怎样回应时代?新时代不仅需要诗歌,而且需要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新诗歌。从生命个体来说,诗歌可以“藻雪精神”,可以让人从苟且中自我拔擢,坚信美好,守望远方。从时代来说,更加需要与这个时代相呼应的新诗歌。这个“新”,不是学术概念,而是风格之变,气韵之新。诗歌之变,迫在眉睫。怎么变?包容开放,守正出新便是路径之一。

新时代诗歌需要守正。这个“正”,既是一个时代的主流核心价值,更是“真善美”的诗写底线。一个负责任的诗写者,首先要对自己的诗写负责,不妨多问一问自己的诗歌现实是真实的吗?问问自己所诗写的情感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特别是“一日一诗”的诗写者们,更应该问问,自己的诗歌可靠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样的诗写者是不道德的。真是善与美的基础,没有真,就谈不上善与美。善是人间正义,是普世价值,也是遵从道德良心的选择。关于善与恶,雨果在《笑面人》中有过论述:“善与恶的嘴可以同时啄一粒面包屑,恶咬它,善吻它。”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要选择的是善,而不是恶。站位不同,角度不同,所产生的文本效果也会迥然不同。角度不一样,美感也就不一样。诗歌之美,建立在真与善之上,美在丰富与个性。可以有气势磅礴的大美,清新靓丽的秀美,隽永雅致的柔美,妙趣横生的趣美,空灵通透的纯美,也可以有变形夸张的怪诞美。诗美的丰富性决定了诗歌的可能性,同时,诗歌之美更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的,这也是诗歌的魅力所在,这种魅力必须依靠不断创新来实现。

新时代诗歌需要出新。这个“新”,不是另立门户,不是无本之源,而是源于传统,放眼世界,立足当下的新视角、新體验、新语境、新表达而呈现出的新气象。

新时代诗歌呼唤新视角。新时代诗歌写什么?怎么写?可以宏大叙事,也可温婉抒情,关键要有新视角,新发现,推陈出新,发现时代之新,生活之美。

已故的鲁奖诗人马新朝在他64节长诗《幻河》中,以一个朝圣者的视角切入,把黄河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完成了心灵之旅,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朝圣:“十二座雪峰上冰清玉洁 十二座雪峰上没有一个人影/十二座雪峰守护着 黄金的圣殿/乘坐颂歌的我在裸原上独坐/圣灵 我就是那个被你传唤的人”。

视角的大小并不影响诗歌的格局与情怀。蓝野的《母亲》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生活细节,以一个母亲的视角,准确而细腻地刻画了人类的母性之美,温暖、安宁而慈祥:

怀孕的女人登上公共汽车/扶好车门里侧的立杆后/对着整个车厢,她很快地瞥了一眼/她那么得意/像怀了王子/她的骄傲和柔情交织的一眼/似乎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是她的孩子/ /车微微颠簸了一下/我,我们,和每一丝空气/都心惊肉跳的惊呼了/——道路真的应该修得平坦一些/——汽车真的应该行驶得缓慢一点/很多母亲正在出门,正在回家/正怀抱着整个世界,甜蜜而小心

新时代诗歌呼唤新体验。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写到:“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一个时代的变革,必然会给诗人的内心带来裂变。新时代,给诗人带来了新的体验与感悟。所以,新时代诗歌应当焕发出多姿多彩、个性鲜活的生命光辉。新时代诗人应该呈现出当下境遇中真实的“这一个我”。不管这一个“我”是“大我”还是“小我”,只要坚守内心的真我,就会是时代和读者需要的这个“我”。大我小我皆是人民。真“我”,善“我”,美“我”,是构成新时代诗歌人民性的核心要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愁”这个柔软的词语,高频率地出现在诗人们的诗作之中。但遗憾的是,许多诗人笔下的乡愁是伪乡愁,究其原因是诗人没有新的体验,仍然停留在小桥流水式的中世纪抒情。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诗人真诚而具体地考察与感受,而不仅仅是停留于自己的想象。

同样,现代化的洪流“摇荡”着诗人的“性情”,他们对生命价值的体验也随之革新。面对乡愁,诗人李少君有着这样的《抒怀》:“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你说你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我呢,只想拍一套云的写真集”;面对“雪”耳朵日渐稀薄,诗人商震感慨“我是脱离了根的枯叶/易怒易燃/雪不来,就不安静”;而面对生活的庸常,时光之易逝,诗人李琦的体验是“我和岁月彼此消费/账目基本清楚//有三件事情/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对诗歌的热爱,对亲人的牵挂/还有,提起真理两个字/内心深处,那份忍不住的激动”。他们的生命体验真实、深刻、鲜活,既是对时代的敏锐把握,同时也代表了人民大众的心声。面对生命的无常,笔者也曾感慨到“人到盖棺时也很难定论/自己说不清楚,别人更不能/最简单的办法是,死后请一个匠人/把曲折的命运雕刻成二维码/算是我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方印章”(节选自《人民文学》2017年12期)。

新时代诗歌呼唤新表达。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境,新时代应该有新的表达。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诗人瞧不起鄙俗的辞藻与拘泥的写实主义,认为那只能浮光掠影的触及事物的表面而碰不到核心”(见《约翰·克里斯多夫》第三卷128页)。如果继续用农耕时代的歌咏体、革命时代的狂飙体来表达新时代,是远远不够的,也是荒谬的。首先,新时代语境具有丰富性。古典诗,朦胧诗,意象诗,新生代,口语诗乃至探索诗,既各有个性,又包容共生。任何单一的表达,都构不成新时代诗歌绚丽的画图。其次,新时代语境具备人民性。新时代诗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照人民大众的生活场域,表达人民的幸福与哀伤,期盼与愤懑,追求与梦想。再次,新时代诗歌应当紧贴时代脉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提纯生活。所以,新时代诗歌语境是及人及物的,语言是生动的,意象是鲜活的,第四,新时代诗歌具有满满的正能量,是向上的,基调是亮色的,反映现实生活是深刻而典型的。标语化宣传,新名词罗列,浅表化泛抒情与伪抒情,绝非新时代诗歌本相。

猜你喜欢

乡愁语境诗人
乡愁
乡愁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诗人”老爸
愤怒
回头一望是乡愁
跟踪导练(三)2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