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阿波罗尼斯圆”习题课
2019-09-06广西贵港市港南中学梁志红
☉广西贵港市港南中学 梁志红
“再创造教学”理论最早是由荷兰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来的.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再创造教学”很有必要,此举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而且能培养其探究数学的兴趣,从而感受数学的乐趣.为此,笔者以人教A版《必修2》第124页习题4.1B组第3题:“已知点M与两个定点O(0,0),A(3,0)的距离的比为,求点M的轨迹方程”为题根,上了一堂“阿波罗尼斯圆”习题课,实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师: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斯在《平面轨迹》一书中,曾研究了众多的平面轨迹问题,其中有如下结果:到两定点距离之比等于已知数的动点轨迹为直线或圆.
如图1,点A,B为两定点,动点P满足PA=λPB,则当λ=1时,动点P的轨迹为直线;当λ≠1且λ>0时,动点P的轨迹为圆,后世称之为阿波罗尼斯圆.师:请同学们尝试证明这个结论.
学生自主证明,老师巡视,七分钟过后,发现约九成学生已经完成,于是让学生1利用实物投影仪来展示自己的解答,解答如下:
证:设AB=2m(m>0),PA=λPB.以AB的中点为原点,直线AB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m,0),B(m,0).
图1
当λ=1时,x=0,轨迹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师:在证明过程中,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又体现了哪些基本的数学思想?
学生1:这种证明方法叫作解析法,即用代数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在解题过程中用了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感受: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完成,老师适当点拨,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教师是课堂教学主导的教学原则.
二、给出例题,引导解决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
例已知圆O:x2+y2=1和点A,点B(1,1),M为圆O上动点,则2|MA|+|MB|的最小值为______.
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在这个问题中是否隐藏着一个阿波罗尼斯圆呢?
起初,许多学生感觉此题与阿波罗尼斯圆没有关系,突然学生2表情兴奋,似乎发现了什么,老师请他回答.
学生2此言一出,部分学生会心一笑,也有学生一头雾水,于是老师请大家互相交流,相互启发,3分钟过后,大家都弄清了本题的解题思路,于是教师请大家规范解答,解答如下:
图2
由题意可得圆x2+y2=1是关于点A,C的阿波罗尼斯圆,且λ=.
设点C的坐标为C(m,n),M(x,y),
所以点C的坐标为(-2,0).
所以2|MA|+|MB|=|MC|+|MB|.
因此当点M位于图2中的M1,M2的位置时,2|MA|+|MB|=|MC|+|MB|的值最小,且为.
教学感受:本环节给出的例题具有一定的难度,遵循了“跳一跳摘苹果”的教学原则,从中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联系高考,问题再探
师:高考数学试卷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阿波罗尼斯圆的一般形式,阿波罗尼斯圆是一个重要的题根,在历年高考中频频出现.那么,“阿波罗尼斯圆”会涉及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回顾以前做过的题目,并举例说明.
学生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合作学习,十分钟后交流.
学生3:我找到了一个与圆有关的面积问题,同时也是2008年江苏高考题.
例1满足条件AB=2,AC=的三角形ABC的面积的最大值是______.
解:以AB的中点为原点,直线AB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1,0),B(1,0),设C(x,y),由
两边平方并化简整理得y2=-x2+6x-1=-(x-3)2+8≤8,所以
学生4:我找到了一个与圆有关的参数范围问题.
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设点A(1,0),B(3,0),C(0,a),D(0,a+2),若存在点P,使得,PC=PD,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解析:设P(x,y),则,
整理得(x-5)2+y2=8,即动点P在以(5,0)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上运动.
另一方面,由PC=PD知动点P在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y=a+1上运动,因而问题就转化为直线y=a+1与圆(x-5)2+y2=8有交点.
学生5:我找到了一个与圆有关的探索性问题.
例3已知⊙O:x2+y2=1和点M(4,2).
(1)过点M向⊙O引切线l,求直线l的方程;
(2)求以点M为圆心,且被直线y=2x-1截得的弦长为4的⊙M的方程;
(3)设P为(2)中⊙M上任一点,过点P向⊙O引切线,切点为Q.试探究:平面内是否存在一定点R,使得为定值?若存在,请举出一例,并指出相应的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限于篇幅,本例解答略)
师:很好!同学们集思广益,收获不小.
教学感受:本环节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利用新知识,温习老问题,重新认识解题方法,从而让思维得以螺旋式上升.
四、再创习题,激活思维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与阿波罗尼斯圆有关的三类典型问题,即与圆有关的面积问题、参数取值范围问题和探索性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利用5分钟的时间从三类题中任选一类加以变式,无需解答,然后交流.
(老师巡视,请变式比较成功的学生交流)
学生6:我对例1进行了修改.
例1变式1:在△ABC中,边BC的中点为D,若AB=2,,则△ABC的面积的最大值是______.学生7:我也对例1进行了修改.
例1 变式2:如图3,在等腰△ABC中,已知AB=AC,B(-1,0),AC边的中点为D(2,0),则点C的轨迹所包围的图形的面积等于______.
图3
学生8:我对例2进行了改造.
例2变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0,3),直线l:y=2x-4.设圆的半径为1,圆心在l上.若圆C上存在点M,使MA=2MO,求圆心C的横坐标a的取值范围.
学生9:我对例3进行了改造.
例3变式:已知定点O(0,0),点M是圆(x+1)2+y2=4上任意一点,请问是否存在不同于O的定点A使得为常数?若存在,试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A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变式相当成功,大家鼓掌!(学生鼓掌)
师:本节习题课,我们围绕着阿波罗尼斯圆展开了讨论,经过讨论发现阿波罗尼斯圆就隐藏在我们平时所做的习题中.当题目中出现“到两定点距离之比”时,我们应该想到阿波罗尼斯圆.本节课的作业就是请大家完成刚才四位同学给出的四道变式题.
教学感受: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把例题再创造,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尤其是对成功者,能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与此同时,让学生出题,又让学生完成自己出的题,进一步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本节习题课的教学,笔者深感习题课并非是知识与方法的再现,而是“温故而知新”,习题课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问题的渠道和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这样的习题课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