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婴儿乳糖酶缺乏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019-09-06栋,叶环,徐琛,阮

健康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乳糖酶半乳糖轮状病毒

俞 栋,叶 环,徐 琛,阮 欢

(1.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儿科,浙江 杭州 310015;2. 杭州师范大学 医学院, 浙江 杭州310036)

乳糖酶是一种由小肠黏膜柱状上皮细胞分泌的双糖酶,在小肠内可分解乳糖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乳糖酶缺乏时,机体若摄入超负荷量乳糖,未分解的乳糖进入结肠被结肠细菌分解产生短链脂肪酸及各种气体,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如腹泻、腹胀、腹痛及肠鸣音亢进等,称为乳糖不耐受(lactose intolerance,LI);仅有乳糖酶缺乏而无相应临床表现者,为乳糖吸收不良(lactose malabsorption,LM)[1]。以高乳糖含量的母乳或奶粉喂养的婴儿发生乳糖酶缺乏时可表现为腹胀、腹泻及肠鸣音亢进,有时亦可表现为持续性啼哭[2-3]。因婴儿在喂养上较难避免乳糖摄入,在不典型临床表现下诊断乳糖酶缺乏是一个难点,分析影响婴儿乳糖酶缺乏的相关因素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及预防乳糖不耐受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12月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250名婴儿为研究对象。所选对象均为1岁以内的婴儿(新生儿除外),以母乳或含乳糖的代乳品喂养为主,无消化道畸形、肠道梗阻及胃肠道手术史,无遗传代谢病史。将所选对象通过尿半乳糖定性检测分为乳糖酶缺乏组和乳糖酶非缺乏组,乳糖酶缺乏组205名(82.0%)。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选研究对象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尿半乳糖定性检测法 采用尿半乳糖检测试剂盒(北京中生金域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酶化学反应法进行定性检测。尿中半乳糖经半乳糖氧化酶分解的过氧化氢可使3,5-二氯-2-羟基苯磺酸氧化呈红色,显色程度与标准液比较,色浅为乳糖酶缺乏,色深为乳糖酶非缺乏。

1.3 观察指标 ①肠道内感染:采用粪便常规及轮状病毒检测,400倍光学显微镜视野下白细胞≥5个或(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者为肠内感染。②喂养方式:只用母乳喂养者为纯母乳喂养,只用代乳品喂养或部分母乳部分代乳品喂养者为非纯母乳喂养。③家族史:三代内亲属有饮鲜奶后易出现腹泻、腹胀及腹痛等消化道症状者为有,反之为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两组分娩方式、肠内感染及抗生素使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婴儿发生乳糖酶缺乏的单因素分析

表1(续)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婴儿是否发生乳糖酶缺乏为因变量,分娩方式、肠内感染、抗生素使用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赋值:分娩方式(阴道分娩=0,剖宫产=1),肠内感染(有=0,无=1),抗生素使用(近7日有使用者=0,近7日无使用者=1),因变量:婴儿是否发生乳糖酶缺乏(不发生=0,发生=1)。结果显示,婴儿乳糖酶缺乏与分娩方式(阴道分娩)、肠内感染、抗生素使用相关;见表2。

表2 影响婴儿发生乳糖酶缺乏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婴儿发生乳糖酶缺乏易造成喂养困难,常导致微量元素缺乏并影响其生长发育[4]。研究发现[5-6],多种因素可继发婴儿乳糖酶缺乏,如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及寄生虫等感染;非感染因素:癌症化疗、营养不良、胃肠手术、克罗恩病及免疫性疾病等。这些因素均可损害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而致乳糖酶分泌减少,影响乳糖的代谢。

肠道内感染可影响乳糖酶活性,如轮状病毒感染可引起乳糖酶缺乏。乳糖酶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靶酶,轮状病毒感染可损害小肠近端黏膜而导致乳糖酶活性降低,继发乳糖酶缺乏[4,7]。肠内细菌感染可侵犯肠道黏膜而致乳糖酶分泌减少,同时感染性腹泻可使大便次数增多、肠蠕动亢进,从而减少乳糖与乳糖酶的接触时间,可引起乳糖酶相对缺乏[8]。Reynoso-Robles等[9]发现贾第鞭毛虫感染后可入侵肠黏膜,其滋养体寄生在肠黏膜上皮细胞间、杯状细胞底部、乳糜管和黏膜下层可影响乳糖酶分泌,导致乳糖酶缺乏。本研究结果显示,婴儿乳糖酶缺乏与肠内感染呈正相关,提示婴儿发生肠内感染时,需警惕乳糖酶缺乏的可能。

彭海珍等[10]对婴幼儿抗生素性腹泻进行研究,发现抗生素可直接破坏肠道乳糖酶,继发乳糖酶缺乏。肠道内正常菌群可帮助发酵乳糖[11],陈建荣等[12]发现抗生素可使肠道菌群紊乱,致双歧杆菌等菌种数量成倍下降,发生乳糖酶缺乏可加重乳糖不耐受症状。谢金鑫等[13]通过Meta分析发现1 237 446名儿童抗生素使用率达58.37%,而不合理使用率高达19.95%。本研究结果显示,婴儿乳糖酶缺乏与抗生素使用呈正相关,提示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乳糖酶缺乏的发生。

钱丽娟等[14]发现阴道分娩新生儿肠道菌群的种类及数量明显高于剖宫产。新生儿经母亲阴道娩出可获得母亲阴道及肠道的微生物,特别是厌氧菌属。张红波等[15]发现阴道分娩婴儿肠道厌氧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的水平高于剖宫产。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可增加乳糖酶活性、促进乳糖分解[16]。本研究结果显示,婴儿乳糖酶缺乏与分娩方式(阴道分娩)呈负相关,提示阴道分娩可减少婴儿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应鼓励孕妇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

综上,婴儿乳糖酶缺乏与肠内感染、抗生素使用及阴道分娩相关。

猜你喜欢

乳糖酶半乳糖轮状病毒
澳新拟批准来自转基因米曲霉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果胶酯酶作为加工助剂
超高压处理引发乳糖酶活力变化与荧光强度变化的关系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控措施
腹泻与肠道乳糖酶活性的关系研究进展
生物催化法制备低聚半乳糖的研究进展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如何应对半乳糖血症
说一说轮状病毒疫苗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舒化奶能缓解乳糖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