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名翻译研究
2019-09-06高欣妍
高欣妍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
1 中文译名归纳及分析
1.1 中文译名一览
1.1.1 『坊ちゃん』中译本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作“国民大作家”。『坊ちゃん』这部作品是夏目漱石早期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作品于1906年4月刊登在《杜鹃》杂志上。1907年被春阳堂刊‘鹑笼’所收录。它第一个中译本,是在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章克标选译的《夏目漱石集》中出现。『坊ちゃん』的出版译本如表格1所示。
表格1 『坊ちゃん』译名一览表
1.1.2 『それから』中译本
夏目漱石的『それから』和他的另外两部作品『三四郎』、『門』为夏目漱石的前三部曲,又被称为“爱情三部曲”。这部小说于1909年6月到10月期间在日本朝日新闻上刊登,1901年1月被春阳堂收录。出版中译本如表格2所示。
表格2 『それから』译名一览表
1.1.3 『道草』中译本
『道草』这部作品是夏目漱石后期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着重个人心理的描写。这部小说于1915年6月到9月期间刊登在朝日新闻上,1915年10月由岩波书店收录印刷成书。有关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到目前为止只有两本,所以有关其的中译本研究很少。出版中译本如表格3所示。
表格3 『道草』译名一览表
1.1.4 『人間失格』中译本
『人間失格』这部小说是无赖派代表作家太宰治的名作。1948年新潮文库出版发行以后,光是在日本国内便已发售超过一千万册,几十年间,其累计发售册数甚至可以和夏目漱石的《心》相提并论。出版中译本如表格4所示。
表格4 『人間失格』译名一览表
1.1.5 『党生活者』中译本
『党生活者』是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于1932年8月脱稿。1933年4至5月以《转换时代》为题,在《中央公论》杂志上发表。这部小说的中译本有两种译名(如表格6)
表格6 『党生活者』译名一览表
1.1.6 『風の歌を聴け』中译本
『風の歌を聴け』是村上春树的处女作,1979年4月该作品获得第二十二届“群像新人文学奖”。同年5月这部小说被发表在《群像》6月号上,7月23日单行本发行,1982年7月12日讲谈社出版发行文库本。
表格7 『風の歌を聴け』译名一览表
1.2 中文译名分析
通过表格1可以看出已经翻译出版的夏目漱石『坊ちゃん』的中译本中,只出现两种译名,一种是《少爷》,一种是《哥儿》。周以量(1985)①中提到对于一些假名与汉字组成和由假名组成的题目,则需要精心推敲再译。《哥儿》、《少爷》这两个译名,都有官宦人家子弟的意思。在谭建川(2012)②中提到,不少学者倾向将题目翻译为《公子哥儿》、《愣少爷》。张礼忠(1995)③也提出《愣少爷》这一译名。求道(1984)提出译名的风格要和原文大致相同。④而这两种翻译与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是很符合的。表格2可以看出已经出版发行的夏目漱石『それから』的中译本中,只有两种译名,一种是《从那以后》,一种是《后来的事》。蒋亚男(2014)⑤中提到书名全是假名的时候,可以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在翻译这类文学作品名时,不仅要把握假名构成词的本身的意思,也要联系作品本身内容考虑。这部小说描写的主人公高等游民代助与友人平冈的妻子重新恋爱以后,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痛苦,探索近代知识分子的生活与道义的问题。《后来的事》这一译名倾向于强调了后来所发生的事,而这部小说作者更想探索的是近代知识分子思想上的变化。而《从那以后》不仅有从那以后发生什么事的意思,也有从那以后主人公思想上的变化。
表格3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对于夏目漱石『道草』的中译本不多,两个译本分别以《道草》和《路边草》为名。求道(1984)⑥指出照搬汉字原文会引起译名语言的不规范,同时也指出书名的过分加工也会失去作品的原来的深意。「道草」选自『道草を食う』这一词引申而来,指去目的地的途中,在其他事情上花费时间。“路边草”和“道草”这两个译名虽然都有“路边上的草”的意思,但是与日语『道草を食う』这个词的意思有所差别,日本人在看到这个词的时候,脑海中会想到这个词,进而可以联想到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不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中国人在看到“道草”“路边草”这两个词时,只会想到“路边上的野草”,对于作者写这篇小说的中心思想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表格4可以看出太宰治『人間失格』的中译本虽然很多,但是只有《丧失为人的资格》和《人间失格》这两种译名。日语中的「人間」有人世间的意思,有人类的意思,也有人品的意思。但是在中文中“人间”只是人类社会、世俗社会的意思,所以很有可能会误解。王向远的《丧失为人的资格》则直接写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生而为人,我很惭愧”。
表格5是小林多喜二『党生活者』的中译本。其中有《党生活者》和《为党生活的人》这两个译名。两个译名中,“党生活者”这个中文表达比较生硬。《为党生活的人》则比较直观,也可以从标题看出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表格6是村上春树的作品『風の歌を聴け』。该作品的译名有《听风的歌》、《好风长吟》和《且听风吟》。其中围绕赖明珠和林少华两部作品的翻译研究最多,甚至引发了直译与意译的讨论。
2 问卷调查及其分析
围绕这八部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名翻译,进行了一份问卷调查。这份问卷是2017年4月17日发布在问卷星上,于5月9日截止。一共有84人填写了问卷。接受问卷调查的女性与男性分别63、21人,各占75%、25%。年龄15~25岁的人数最多有61人,占72.62%。其中学过日语的有54人,占64.29%,没学过的有30人,占35.71%。学生和社会人士各有54、30人,各占64.29%、35.71%。
根据问卷调查可知,喜欢《少爷》《路边草》《从那以后》《人间失格》译名的人数分别都比喜欢《哥儿》《道草》《后来的事》《丧失为人的资格》的人数多,另外喜欢《为党生活的人》《且听风吟》比喜欢《党生活者》《听风的歌》的人数多。由此可以看出『坊ちゃん』、『それから』『人間失格』这几部作品喜欢直译译名的人数比喜欢意译译名的人数多。『道草』『党生活者』『風の歌を聴け』这几部作品喜欢意译的译名比直译译名的人数要多。所以直译与意译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也没有规定一定要用哪个方法,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另外『坊ちゃん』『党生活者』『風の歌を聴け』这几部作品中无论喜欢哪种中文译名,喜欢两种译名的原因是一样的,『道草』『それから』『人間失格』这几部作品,喜欢两种译名的原因则发生了分歧。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每个人的想法都有所不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更多的人比较在意的是文学作品名的中文的表达方式,例如带有中文韵味、符合中文表达、语言优美、语言有韵味、语言简洁精炼。这些都是对译名的中文表达的要求。文学翻译有别于一般的专业翻译,要求译者不仅具有较高水准的双语能力,还要对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都比较了解。⑦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名的时候,要注重“信达雅”。此次问卷调查的最后一问的题目是:您觉得在翻译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名时还需要注意哪些?根据回答可以将受访者意见归纳为四点。(1)注意题目语言的选用。(2)注意异文化的影响。(3)注意作者思想与作品内容。(4)注意“信达雅”、“达意而不失真”。
3 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名翻译要求
结合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的中文译名分析与问卷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直译与意译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也没有规定一定要用哪个方法,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对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名翻译要求进行概括。
3.1 文学作品名语言的选用
根据问卷调查可知,大多的读者喜欢一部文学作品名的原因是看其语言表达方式是否符合中文表达,有中文的韵味,还有的人喜欢语言优美的文学作品名。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需要译者符合翻译的要求,而且需要具有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就要求译者具有扎实的汉语功底,能够灵活应用,对于日语含蓄、灵活见长的特点,能够灵活应用适当的汉语来表达。
3.2 文学作品内容及作者中心思想
符合文学作品内容及作者中心思想,其实就是翻译标准准则“信达雅”中的“信”,忠实于原文。『坊ちゃん』的中译本,《少爷》与《哥儿》这两个译名,就是在强调是否忠于文学作品内容,到底是哪一种译名更能翻译出小说主人公的形象,译名的风格是否与原文一致。在翻译近代日本文学作品名的时候,既要对文学作品名本身的含义理解透彻,也要对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深入了解。同时在翻译之前掌握与文学作品有关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3.3 异文化的因素
『道草』这部文学作品的题目,在日语中有一个固定的表达形式「道草を喰う」,这有助于日本人的理解,但是中文中并不存在这种表达方式。文学翻译不仅是一项语言活动,也是一项认知活动(语言、美学、文化),更重要的是异文化间的传递。因而,译者算得上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异文化信息,乃是译者应尽的义务。 对于要翻译的内容,在本民族文化层面很好理解原著意思的,可直译;若因文化层面出现歧义,可作出尊重原著并符合本民族表达的意译。⑧对于一些本民族不存在的表达方式,可以对其进行批注,翻译的时候切不可“滥译”。
3.4 直译与意译的灵活应用
村上春树的『風の歌を聴け』林少华与赖明珠所翻译的译本,甚至引发了直译与意译的争论。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直译与意译并没有优劣之分,遇到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这给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到“达意而不失真”,能够传神的翻译出文学作品名。
3.5 “达意而不失真”、“信达雅”
在翻译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名的时候,符合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作者思想是很重要的,但是过于重视“达意”则会出现“失真”,最终与原文的意思发生歧义。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语言的选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其实也就是要做到“达意”、“传神”,竺家荣提出了“折译法、反译法、提炼法、意译法”这四种方法来翻译文学作品。蒋亚男除了直译与意译的方法外,还提出“创译法”。周以量也提出“改译法”。无论译者使用哪一种方法,最重要的还是做到“达意而不失真”、“信达雅”。
4 结束语
“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一部文学作品名的翻译对于文学作品是很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以八部日本存在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名为中心,探讨出在翻译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名的时候不可望文生义,要注重语言的选用、文学作品内容与作者中心思想、文化差异,直译与意译的灵活应用,做到“达意而不失真”、“信达雅”。
注释
① 周以量,漫谈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日语学习与 研究,1985年4月,36~37页。
② 谭建川,漫谈日本书名的中文翻译,译事漫笔,2010 年2月,第43页。
③ 张礼忠,关于日文书名和报刊标题的翻译,外语研 究,1995年1月,第49页。
④ 求道,点睛还需精工笔—漫谈日本文学作品题目翻 译问题,日语学习与研究,1984年12月,第50页。
⑤ 蒋亚楠,日本文学作品书名与标题的翻译,语文学 刊,2014年第11期,第90页。
⑥ 求道,点睛还需精工笔—漫谈日本文学作品题目翻 译问题,日语学习与研究,1984年12月,第59页
⑦ 竺家荣,漫谈日本文学翻译,外国文艺,2012年4月16 日,第1页。
⑧ 竺家荣,漫谈日本文学翻译,外国文艺,2012年4月,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