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2019-09-06孔维汉李爱喜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农村居民

孔维汉,李爱喜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发展研究所,上海 201620)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对“三农”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其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因此,居民消费作为展示生活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农村显得十分重要。对比分析农村和城市的居民消费情况,可以发现农村仍存在着消费总量增长乏力、消费水平较为低下、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要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以农村消费市场作为出发点。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农村金融保持蓬勃发展态势,农村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存在许多制约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和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我国致力于在“十三五”末建立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使人们更容易获得金融服务。因此,普惠金融在改善人民福祉、构建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1世纪初,联合国提出了“普惠金融”概念,指出普惠金融提供面向全社会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对象包括所有企业和所有社会大众。普惠金融源于“金融排斥”。20 世纪90年代中期,Leyshon和Thrift[1]首次提出了“金融排斥”的概念,认为金融排斥就是指有一部分人群不能够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的现象。国外关于金融排斥的研究经历了从居民的地理位置对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影响,到对排斥人群的特征及排斥过程的研究,此后的研究又将范围扩展到了信贷、储蓄、保险和支付等领域。基于此,对于普惠金融的具体内容各相关的国际组织与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ACCION认为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有机会以合理的价格和有尊严的方式去获得一整套优质的金融服务。此外,Rangarajan委员会指出普惠金融提供成本较低、面向全社会的金融服务,经济收入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也可以享受金融服务。

与国外不同的是,国内学者研究普惠金融时,结合了小额信贷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焦瑾璞[2]明确了普惠金融体系的定义,指出普惠金融体系继承和发展小额信贷,走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公平性的金融服务,满足社会全体人群的金融服务需求,尤其是社会地位较低、经济收入较低的社会人群。

分析研究普惠金融相关理论后发现,普惠金融体系的服务范围较广,服务人群较多,能够提供社会全体人群都可以享受的金融服务,经济收入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都是普惠金融体系的服务对象,都可以享受相应的金融服务。在进行普惠金融指数研究时,主要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1)选择指标的关联度,选择指标是否能够反映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2)数据的搜集难度和可计算性,是否能够有效搜集数据和进行计算。(3)数据的对比度,能够比较分析不同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国内外学者基于以上三个因素,对普惠金融指数进行了不同的研究。

Sarma[3]采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计算人类发展指数HDI(几何平均值)的方法对45个国家进行研究。所选取的变量包括每万人银行账户数、银行服务范围、ATM数量和服务范围、用户使用度等。Chakravarty和Pal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方法上引入了包容性敏感参数,从而选取了存款数量和存款比例、贷款数量和收入情况、每千人的存贷款账户数量、银行分支机构服务范围和普及度等指标在印度17个州进行研究。

国内大多数学者根据人类发展指数HDI构建普惠金融指数,并在参考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维度指标。焦瑾璞[4]主要从农村居民贷款的可得性以及金融机构所能提供的各种不同服务两个角度衡量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王韦程和邢立全[5]在构建普惠金融指数时,从供给、需求和外部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中,供给方是指能够提供金融服务的单位;需求方是指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个人和群体;外部因素是指可能会影响普惠金融的其他因素,如政策、经济水平等。

上述文献资料分析研究普惠金融评价体系时,分别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但这些评价指标并没有本质区别,将金融机构服务网点的覆盖范围和覆盖人口数作为衡量标准,分析判断普惠程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1)选择指标和商业银行的关联度较强。这样的指数可以代表商业银行的发展程度,但与能够代表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还有一定距离。(2)在计算指数时,一些学者采用主观加权法,从而削弱了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也有一些学者使用几何平均法,但它没有反映每个维度或指标的重要性差异。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并未进行过多的研究。因此,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探讨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相关性。江苏省作为农业大省,因而结合江苏省普惠金融的实际发展情况,对比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性,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法和措施,稳步推进江苏省普惠金融的发展,建立科学完善的普惠金融体系,这对于全国其他省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直接影响机制

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经济来源都是农业收入,但农业收入具有季节性,因而使得农村居民收入会随着季节而波动。这就会增加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从而减少当期消费。随着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有效解决农村居民所遇到的流动性约束问题,从而实现跨期消费。

普惠金融发展会影响消费信贷的发展情况,进而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消费信贷属于金融产品,它能减少流动性约束的影响,减少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波动率。一般来说,农村消费信贷的影响机制包括以下三种:(1)随着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农村居民可以依靠消费信贷维持当期固定的消费水平,减少流动性约束的影响,减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将潜在消费转变为现实消费,提高农村居民的当期消费水平。农村信贷发展可以解决农村居民消费金额不足的问题,平滑不同阶段的消费水平,减少个人收入对个人消费水平的影响,增加当期消费需求和提高当期消费水平。消费大型耐用型产品时,还可以增加相关产品和配套产品的需求,如农村居民购买汽车和购买房屋时,会产生房屋装修需求和汽车保养需求,购买家电、装潢材料和汽车保险等。(2)随着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会降低农村居民的储蓄动机,减少农村居民的储蓄规模,提高当期消费水平。消费信贷类似于保险,可以有效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借贷能力类似于保险,如果缺少外部保险工具,为了减少消费风险,消费者就会增加储蓄规模。对比分析拥有消费信贷和没有消费信贷的居民消费情况后,发现两类居民基本保持相同的消费水平,前者会承担信贷还款压力。因此,消费贷款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购买力,购买价值较高的长期耐用型产品,减少消费者的储蓄动机,提高消费者的当期消费水平。(3)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将改进交易方式,提供多元化的支付方式,提供多种多样的产品和服务,建立科学完善的信用体系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手机支付等方式,提供便捷高效的支付方式,有利于刺激农村居民消费;贷款业务逐渐增多,满足农村居民的贷款需求,如医疗贷款、生育贷款和住房贷款等,支付方式的改进和贷款业务的增多,可以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二)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间接影响机制

普惠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普惠金融保持蓬勃的发展态势,农村资金供给将会增加,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也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农村居民收入也会随之增加,因而会间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

1.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

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增加农村居民收入:(1)解决涉农领域生产资金不足问题,提高务农收入。普惠金融为涉农领域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依靠生产性贷款解决涉农领域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经常面临资金短缺问题,普惠金融可以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减少农业生产的潜在风险,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提高村居民农业收入。(2)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工资性收入。使普惠金融保持蓬勃的发展态势,缩小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走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发展道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取得规模效应,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乡镇企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保证乡镇企业在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充足的发展资金。(3)促进农村资本市场发展,提高财产性收入。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理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为农村居民提供较多的理财产品和投资产品,减少农村居民的资金风险,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2.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意愿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得农村居民拥有充足的消费资金,但想要将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还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理念。消费环境对居民消费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可以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意愿,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在扩大消费需求和提高消费水平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普惠金融的大力发展能够很好地促进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从而达到促进农村市场结构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目标。

3.减少储蓄资金,将潜在消费转为现实消费

很多农村居民希望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农村居民的短期收入并不会影响个人的消费水平,持续性收入才会提高个人的消费水平。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未来预期收益和未来消费情况,进而会影响个人的当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普惠金融的发展,将使得人们在面对未来的预期时,不断缩小农村居民的储蓄规模,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当期消费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普惠金融可以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的发展,提供各种类型的贷款,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贷款需求,减少流动性约束的影响,为农村居民提供充足的消费资金,减少短期内资金不足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进而提高农村居民的当期消费水平。(2)普惠金融类似于保险,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减轻农村居民为应对养老、医疗、子女教育、农业生产和防止意外的储蓄压力,有效地消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这将缩小保障性资金的规模,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理念,增加农村居民的长期消费需求。

三、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实际测度

(一)普惠金融维度指标的建立与数据来源

本文在参考G20普惠金融指数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建立金融服务可得性、金融服务使用度、金融服务深化度等维度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普惠金融指数维度划分与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江苏省41个县级市2010—2016年的数据构建普惠金融指数,所用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各地级市统计年鉴、各县年鉴以及银保监会所公布的统计数据。

(二)普惠金融指数的构建

1.权重的确定

考虑到每个指标的权重和贡献率并不相同,本文采用变异系数的方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变异系数可以客观准确地赋予不同指标不同的权重,根据不同指标的信息量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其计算公式为:

结合指标的变异系数,可以由以下公式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

2.标准化各个指标

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后,依靠标准化处理,计算第i个指标的di值,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Xi为第i个指标的观测值,mi为第i个指标的最小值,Mi为第i个指标的最大值。

由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当Xi=mi时,di取到最小值0;当Xi=Mi时,di取到最大值λi。因此,di的取值范围为[0,λi]。所以di的值越大,表明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其最优点为(λ1,λ2,…,λn)。

3.普惠金融指数IFI的构建

在各个指标权重确定并标准化各个指标后,就可以构建一个地区的普惠金融指数。构建某一地区的普惠金融指数,欧式距离为观察值和最优值之间的差距,其计算公式为:

由上式可以看出,IFI的取值范围为[0,1],IFI越大,则表明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越高。

(三)指数计算及结果分析

本文计算出2010—2016年江苏省县级市普惠金融指数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苏南、苏中和苏北的IFI均值分别为0.4439、0.2158和0.0803,可以得知三大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关系为:苏南>苏中>苏北,表明苏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最高,苏中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中,苏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最低。

表2 2010—2016年江苏省县级市普惠金融指数

从表2可以看出,2010—2016年江苏省各县IFI均值在0.2附近,且呈现出向上的趋势。在区间内,各区域之间差距较大。苏中IFI维持在0.2左右;苏北IFI维持在0.1左右;苏南IFI呈上升趋势,近几年维持在0.5左右。县级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泗洪县至丰县属于苏北,一共22个县。该区域内IFI均值大多小于0.1,超过0.1的只有5个县。但是,都小于0.2。泰兴市至海安县属于苏中,一共11个县。该区域内IFI均值全都大于0.1,5个县的IFI均值位于0.1与0.2之间,超过0.2的有5个县,超过0.3的只有1个县,该县为靖江市,其IFI均值达到了0.4098。句容市至江阴市属于苏南,一共10个县。该区域内只有句容市与溧阳市的IFI均值小于0.3,句容市的IFI均值大于0.1小于0.2,溧阳市的IFI均值大于0.2,其余县级市的IFI均值都大于0.3,有5个县级市的IFI均值超过了0.5,其中昆山市更是超过了0.6,达到了0.6118。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同属于一个市的县,除个别城市外,从总体上看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相差不大;同属于一个区域的市,其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不一。其中,苏北无明显差异,苏中与苏南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区域之间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从总体上看苏南>苏中>苏北。

目前,对于普惠金融指数的国际衡量标准为:0

四、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居民消费作为展示生活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农村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不仅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普惠金融的发展空间。尽管自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来,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服务网点数量不断地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一)消费总量

2012—2016年,江苏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在逐年增加。从2012年的8 655元增长到2016年的14 428元,增长了1.6670倍,并且同期的人均GDP从68 347元增长到95 257元,增长了1.3937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GDP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从2012年的12.66%增加到2016年的15.15%(如表3所示)。表明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在稳步增长,农村消费市场蕴含了巨大的潜力。

(二)消费水平

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能够综合地反映出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2012—2016年,江苏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呈现出上升趋势。2012年为0.7093,到2016年增长至0.8194。表明江苏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均有了较大的提升。表明这些年针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制度改革、普惠金融等政策拉动了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此外,江苏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城乡对比值在逐年下降,从2012年的2.1750下降到2016年的1.8320(如表3所示)。

(三)消费结构

2012—2016年 ,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均呈现下降趋势,且两者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始终大于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如表3所示)。根据联合国对恩格尔系数划分标准,可以看出,江苏省农村居民2012—2016年已经从相对富裕水平过渡到了富足水平,也表明江苏省农村居民的消费不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消费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表3 2012—2016年江苏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情况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在稳步增长,农村的消费市场蕴含了巨大的潜力,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在不断改善。

五、江苏省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消费C,本文选取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来代表。

解释变量:普惠金融发展水平IFI,本文利用第三部分构建出的普惠金融指数IFI来衡量。

控制变量:考虑到农村居民消费还会受到收入、消费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选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I、人均GDP和农村居民人均用电量RPEC作为控制变量。

本文研究江苏省41个县级市2010—2016年的年度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以及各地级市统计年鉴。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2010—2016年江苏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用电量等变量的标准差比较大,表明这段时期该四个指标变化较大;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标准差较小,表明这段时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差异不大。

根据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变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为避免模型中出现伪回归现象,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首先对部分变量取对数,随后使用Eviews8进行F检验,得到F=22.9500,对应的prob.=0.0000,在5%的置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因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地,使用Eviews8进行Hausman检验,得到的样本prob.=0.8990,在5%的置信水平上不拒绝原假设,因而选择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

表4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三)模型设定

本文研究对象为江苏省41个县级市,时间跨度为2010—2016年,故本文选择面板数据模型建模。基于面板数据的特征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相关性,因而将模型设定为以下两种形式:

α5RPECi,t+εi,t

(1)

Ci,t=α0+α1IFIi,t+α2PIi,t+α3RPGDPi,t+α4RPECi,t+εi,t

(2)

其中,i代表县级市,t代表年份,αi(i=0,1,…,5)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ε为误差项。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全省回归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在模型2的设定下,方程的回归效果较好,除了变量LNRPGDP不显著外,其余变量均显著,且变量IFI是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在模型1的设定下,根据回归结果可知IFI和IFI2均不显著。

表5 江苏省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的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变量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的数值为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下表同。

通过模型1和模型2的对比来看,在短期江苏省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是线性关系,不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关系,但在长期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分区域回归结果

为了进一步分析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根据模型2的设定,分别进行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江苏省三大区域普惠金融发展与 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的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从表6可以看出,普惠金融发展对苏南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最为显著,对苏中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次之,而对苏北农村居民消费没有显著影响。表明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第四部分的分析中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现出苏南>苏中>苏北的关系,表明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对农村居民消费越有促进作用。此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苏南、苏中和苏北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苏北来说,农村居民人均用电量也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六、结论与建议

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发展既可以直接影响农村居民消费,也可以间接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直接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通过发展消费信贷影响居民消费,间接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优化农村消费环境、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从而提高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意愿、释放消费潜力。

从消费总量、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三方面对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在稳步增长,农村消费市场蕴含了巨大的潜力,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在不断改善。

构建的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清晰地展示了江苏省区域之间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苏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最高,苏中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中,苏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最低。

回归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此外,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越大的正向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给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吸引更多金融资源。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对农村居民消费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应大力加强与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的合作,不断扩宽渠道,通过优惠条件吸引金融机构入驻到农村,从而能够引入更多的金融资源注入到农村消费市场中。政府还应该不断增加财政支出,从而能够达到投放资金带动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作用。政府还应该重视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体系构建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而要对其加大投资。此外,政府还应充分考虑到不同金融机构所起到的作用不同,积极推动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如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等,使各个金融机构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最终为所有人群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的支柱,其网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并且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最为齐全。因此,政府要大力鼓励其强化服务贫困地区居民的意识。

第二,健全农村征信系统,确保信贷资金安全。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发展前景。从现实来看,为了确保资金的安全,大多数金融机构往往不会轻易地向资金需求者借出所需资金,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常见。因此,建立信用评估机构具有重大意义,以至于能够尽快地建立健全涵盖全体农村居民的个人征信体系。这就需要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与政府各部门共同努力,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共享,包括个人收入情况、教育情况、家庭情况、借款记录和信用状况等信息,并需要及时更新。在收集大量个人信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就能够建立起专业化的信用评估机构与信用评估体系,并能够实现全国联网核查。这有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系统、全面、准确地了解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并能够及时有效地对消费信贷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跟踪与监控,从而为消费信贷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可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农村进行试点,并逐步发展到其他农村,最终建立起一个能够实现全国资源共享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第三,加强金融创新,提供最便捷的金融服务。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金融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两大特点,因而基于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实现了网络的扩张性和金融服务有机融合。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支付的普及也受到了极大的推动。目前,移动支付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支付宝与微信支付,这种移动支付具有服务成本较低、比较方便、且覆盖范围广等优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方式的缺陷。拥有智能手机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去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金融机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尤其对于身处偏远地区的农村居民来说,这是能够获得所需金融服务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并且从国际经验来看,发展中国家的乡镇在推动移动支付和掌上银行业务方面非常的有效。因此,我国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也应大力推广农村移动支付和网上银行业务。

猜你喜欢

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农村居民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中国人均消费世界排名与增长预测研究
——基于指数增长模型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我国31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