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2019-09-05余琳文皓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22期
关键词:饱腹关元功能性

余琳 文皓

610000肖家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

629211射洪县太乙镇中心卫生院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功能性胃肠病的一种,是指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一个或一组症状,并且缺乏能解释这些症状的任何器质性、系统性和代谢性疾病,以慢性、持续性、易反复发作为其特点。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感、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1]。中国健康成年人中(15~75 岁),FD 患病率为23.5%。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西医治疗多为对症治疗,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笔者在临床上治疗FD采用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月 收 治FD 患者60 例,年龄24~60 岁,病程0.5~20年,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男12例,女18 例,平均年龄41.5 岁,病程0.5~19年。对照组男13 例,女17 例,平均年龄42.4岁,病程0.6~20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标准[2]。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中脾胃虚弱证:⑴主症:①胃脘隐痛或痞满;②喜温喜按。⑵次症:①泛吐清水;②食少或纳呆;③疲乏;④手足不温;⑤便溏。⑶舌脉:①舌淡,苔白;②脉细弱。

排除标准:①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严重肝胆疾病,恶性肿瘤等患者。②肾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以及精神病。③合并严重高血压。④准备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

方法:①对照组采用中药内服的方法治疗,选用理中汤加减。方药组成:生晒参10 g,干姜10 g,炒白术10 g,炙甘草10 g。腹痛明显者,加白芍30 g;怕冷,阳虚明显者,加附片10 g;便溏者,加茯苓20 g,桂枝15 g;疲倦乏力明显者,加黄芪20 g。1 剂/d,水煎服,100 mL,3 次服用。服用5 d 后休息2 d,连续治疗1 个月。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主穴取中脘、天枢、足三里、气海、关元。配穴,如腹痛明显者,加内关、梁丘;疲倦乏力畏寒肢冷者,加脾俞、肾俞;便溏者,加阴陵泉、水分;情绪焦虑者,加用太冲、百会。所有穴位常规皮肤消毒,采用0.25 mm×40 mm毫针,除太冲外皆行捻转补法。留针30 min。气海、关元、中脘、脾俞、肾俞加用灸法。1次/d,治疗5 d 休息2 d。连续治疗1 个月。治疗期间,避免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暴饮暴食,适当运动,调畅情志,少食生冷。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食欲可,早饱、餐后饱腹感、上腹胀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②显效:食欲可,早饱、餐后饱腹感、上腹胀痛等临床症状有显著好转。③好转:食欲可,早饱、餐后饱腹感、上腹胀痛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④无效:食欲可,早饱、餐后饱腹感、上腹胀痛等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n)

结 果

两组治疗1 个月后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0%,对照组为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FD 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疾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中。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可归于中医学的“痞满”“胃脘痛”“嘈杂”“呕吐”等范畴[3]。《景岳全书·痞满》有云:“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实痞可消可散也;虚痞,非大加温补不可。”在本研究中所采集的病证分型属于虚痞,采用理中汤加味温中散寒,补气健脾。方中生晒参、干姜、炒白术、炙甘草皆有温中健脾的作用。用针刺配合艾灸的方法温补脾阳,调和脾胃。主穴中脘为胃之募穴,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两穴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穴位;天枢为大肠募穴,可恢复脾胃气机升降;气海、关元加用艾灸,温补命门以生脾土。针灸治疗可以起到温补脾胃,恢复脾胃气机的作用。本研究中,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针灸联合中药治疗FD,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饱腹关元功能性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控制体重 多吃高饱腹指数食物
说一说食物的饱腹感指数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独灸关元穴效应探析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艾灸三阴交和关元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针刺关元等穴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恢复期偏汗疗效观察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