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艺术教育的特色及启示
2019-09-05孟祥令
刘 侃,孟祥令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 201620)
二十一世纪以来,迅猛发展的经济、科技以及社会变革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社会要求教育的内容兼具综合性与跨学科性,同时学习方式也要求多元化与持续性,而对人才的需求则向复合型和跨界方向发展。为此,欧洲、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等经济强国纷纷提出了以“核心素养”“关键素养”“综合能力”等为主的教育理念和方向,其中艺术教育成为重要内容。在借鉴欧洲国家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模式之后,美国的艺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现在已成为世界上艺术教育最先进的国家之一。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对美国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分析美国艺术教育的特点,总结出一些“他山之石”,期望能对以培养创新创意型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的我国艺术教育有所启发。
一、美国艺术教育的特色
(一)基础艺术教育的系统性
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艺术教育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于它对基础艺术教育的重视。美国的基础艺术教育从学前即开始,并且对于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有一套完备的标准,体现出其基础艺术教育的系统性。
1994年,美国制订出该国有史以来第一套全国性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National Arts Education Standards)。该标准制定了学生(K-12,从学前班到12年级)在校学习期间应该达到的艺术水平,包括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以及评价标准,其对美国各州中小学艺术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的研究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到21世纪,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教育理论的变革,美国艺术教育界也在不断探讨:如何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技能以适应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如何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形成具有艺术素养的现代公民[1]。
2011年美国大学理事会下属的国家核心艺术标准联盟(NCCAS)团队成员开始着手对1994《标准》进行修订。该理事会收集世界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艺术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分析美国各州的艺术课程标准与教学情况,同时调研了美国二年制和四年制大学中舞蹈、音乐、戏剧、视觉艺术和媒体艺术专业部门的负责人及教授。在大量调查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2014版《标准》的修订。新版《标准》更新了美国艺术教育的课程理念和评价方式,作为基础艺术教育的指导[2]。
图1 美国Granada Hills Charter High School中学生室内设计作品
图2 美国Granada Hills Charter High School中学生陶瓷作品展
以加利福尼亚州示范高中Granada Hills Charter High School为例。该校为学生提供音乐、舞蹈、戏剧、视觉传达及媒体传播等艺术课程,学生们每年可根据各自兴趣选择不同的艺术课目进行修读。学校还提供与艺术相关的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和IB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修。图1-图4是2018年学期末该校艺术课程联展,从联展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对某一实际应用领域的艺术表现有了较好的理念及诠释。
(二)艺术教育融入大学通识教育
普遍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是通识教育的起源,这里的“自由”含解放人类心智之意,因而自由教育也被理解为解放或发展人类心智的过程。而艺术常被视为人类自我表达的主要形式以及创造力的源泉,艺术教育也可理解为开发心智与提升情感体验的过程。
美国教育界认为,涉猎多学科的“通才”将来会有更广阔的择业与个人发展空间,学生不应过早精通某一学科。因而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于美国的大学教育,艺术课程也相应处于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位置,艺术教育也因此成为美国通识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体现出美国大学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度,而将艺术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也是美国教育的特色之一。
美国大学生在入学前两年首先接受通识教育课程的系统学习,然后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美国大学并未明确提出“艺术教育”的概念,而是将艺术教育类课程涵盖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也即,艺术教育是美国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类课程则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渠道。因而每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决定其艺术教育的特色。
图3 美国Granada Hills Charter High School中学生AP绘画作品展
图4 美国Granada Hills Charter High School中学生IB视觉艺术作品展展
哈佛大学2009年实施的通识课程教育方案中要求学生在八大领域中各选一门课程修习并达到规定的要求。其中与艺术相关的两大模块是“审美与诠释性理解”及“文化与信仰”。“审美与诠释性理解”模块集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以及对文学、宗教文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电影、舞蹈和装饰艺术等各种艺术内涵的诠释能力;“文化与信仰”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对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宗教、经济等历史条件而产生的思想与艺术品的理解。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拥有139名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和众多作家、音乐家、戏剧家,该校艺术课程为必修课。该校《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指南》(1997年)规定学生本科学习期间必须修满8门人文、艺术、社科课程,拿到32个学分才能毕业[3]。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的15个系开设了360门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课程领域涵盖美国研究、人类学、艺术史与建筑史、哲学、心理学、电影和传播媒介、音乐、舞台艺术等,使本科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人类社会,为服务国家和社会做准备。
美国高等院校的艺术类专业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培养艺术家和设计师为目的的独立或专门艺术学院,比如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at The New School);一类是综合类大学的艺术或设计系,如加州州立大学(California State of University)下属的艺术系。后一类综合大学中的艺术系,通常兼备两个主要任务,其一招收部分学生以培养艺术家、设计师为主,其二,为该大学所有学生提供通识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学生以选修为主,主要学习美术史、艺术评论和艺术思维等。
特别指出的是,自2003年开始,加州大学和加州州立大学都制定了新的入学政策,将学生的艺术教育水平列入到新生的入学条件当中,要求进入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年的艺术教育必修学分[4]。该入学政策保障了大部分中学生毕业时就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艺术素养,为今后进入不同领域的学业深造打下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重视艺术教育的通识教育,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的核心教育理念。艺术教育融入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中是最为基础的环节和最有特色的部分。
(三)艺术教育重视创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于1998年在北大发表演讲时曾提出[5]:“最好的教育不但帮助人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还应使学生更善于思考并具有更强的好奇心、洞察力和创造精神,成为人格和心理更加健全和完善的人。这种教育既有助于科学家鉴赏艺术,又有助于艺术家认识科学。”最好的教育,不是技法的传授而是思维的建构,而训练创造性思维最佳的途径便是艺术。
创新创造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的热点,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意识是目前高校艺术教育的核心课题。美国大学的教育方式遵循着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原则,把创新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首先,以学生为本的大学选课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每学期初,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网上选课。选课系统提供每一课程的具体介绍供学生查阅。任课教师会在第一节课进行自我介绍,向学生说明课程规划、课程内容、考核方式、课程需求及用具等相关方面,并就课程的教学与学生商讨,从而确定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第一节课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再次决定是否选择本门课程。教师鼓励学生跨学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鼓励学生接触多元文化,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6]。
其次,艺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活动的持续理解。美国国家核心艺术课程的要义之一是:对艺术的学习是通过“基础性问题”到“持续理解”的过程。经由艺术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知晓艺术行为本身,而且要求理解艺术行动产生的原因。艺术课程帮助学生从对艺术形式的理解进入到对艺术内涵以及艺术产生原因的领会。因此艺术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事物进行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性表达和阐述,学生利用自身的综合能力,扩展更为广泛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为艺术表达搭建转换平台和经验,使其具有更高的可塑造性和适应性[7]。
再者,美国课堂注重启发式教学,从小学到大学贯穿始终。笔者参与加州多所中小学课程观察发现,美国教室学生座位与中国教室排排坐的形式不同。美国小学教室内多安置五六张大课桌,4-5个学生围坐进行小组学习、讨论与交流(图5、图6)。中学教室里多是独立便于移动的课桌椅,根据老师的课程安排时而排列成听课状,时而围拢成讨论状,形式自由灵活。进入大学后讨论式教学、讲座式教学、汇报式教学以及网络式教学特别普及。笔者旁听了几门加州州立大学的课程,并深入了解其他课程的授课形式,主要分为面对面授课课程、讲座类课程和网络授课课程。面对面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布置任务占三分之一时间,学生分组讨论占三分之一时间,学生分组汇报占三分之一时间,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以学生表达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调动;讲座类课程会聘请校外资深专家教授教学,增加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认识;网络授课课程学生不需来校,通过网络即可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讨论、互动以及提交作业等,甚至有些考试也是通过网络完成的。这种课程任课教师需要对课程做先期设计,外联专家,批改学生在网上提交的各种作业,对每组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点评等,工作量、工作难度与强度都不轻松。
以上三种授课形式对学生的启发性和驱动性学习均非常重要,小组合作式教学不仅能带来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更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图5 美国小学小组交流1
图6 美国小学小组交流2
二、美国艺术教育的启示
(一)全社会转变观念,重视艺术教育
从美国2014年《国家核心艺术标准》中可以借鉴的艺术教育核心理念是:强调艺术教育面向全社会,每一个儿童都享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包括特殊教育人群。强调艺术应作为终身学习的目标,不仅要普及到每一位公民,还要贯穿一个人的始终,把艺术作为提高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的一种手段,以培养具有艺术素养的现代公民为目标;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将跨学科学习的内涵扩展到对网络资讯的掌握,对新材料、多媒体、影像资源的运用上,同时要求在艺术教育中融入科学、历史、自然、生态环境、艺术心理、公民与政治等领域的知识,强调艺术与生活与社会正义相结合;强调艺术教育中多元文化的融合,当下美国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主流,一方面要求艺术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不同知识间的衔接与联通,关注自身与周围环境和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求艺术创作和教学要融入多样化的媒介材料和科技元素[8]。重视艺术过程教育,通过长时间的浸润与熏陶,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
(二)提升对中小学阶段基础艺术教育的重视度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来加以推进。比如2014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建立中小学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测评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学生发展综合评价及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
但是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的现状是,多数学校的艺术类课程或多或少会为中考或高考科目让路,忽视艺术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比如美术课多以教授绘画技法为主,忽视对作品的理解、领悟和探讨;重视教授结果,而忽视教授过程等。建议中小学艺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应该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可持续性人才的重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培养标准、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使每一位学生在进入大学前都有机会接受到较好的艺术素质和素养培养,为未来人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大学应加强艺术通识教育,培养创新与创造思维
二十世纪前后,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单一专业教育的弊端,开始关注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关注审美教育对于人类命运的影响。爱因斯坦对于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性和互补性就有深刻的认识,他曾说:“音乐和物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可是却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企图表述未知的东西。它们的反应虽然不同,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9]。在中国,多数大学生刚毕业时感到专业知识不够用,而10年后开始感到经济人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够用,知识面狭窄,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20年后,当他们开始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人类命运时,则感觉自身哲学与艺术知识太少了。
美国高校重通识教育主要是因为其教育目标不以就业为导向,而以培养学生个人兴趣,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为目的。在美国,很多高校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不同比较普遍。而国内高等院校多以就业为培养目标,强调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及专业对口就业率,这个指标甚至成为评判一个专业办学成功与否的考核标准。因此很多国内高校的教育者为了加强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会倾向于多设置专业必修课,而压缩通识类选修课,这也是国内通识教育得不到充分重视的主要原因。国内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转变办学理念,提升对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的重视,借鉴美国大学艺术教育课程,以艺术史为主体,注重人文内涵与历史底蕴知识的熏陶,强调对文化的理解与对人类本质的思索,同时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开创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具有本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文教育之路。
三、 结语
随着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艺术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取得了不少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艺术教育自身的主体地位和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与挖掘。美国是当今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它对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及可持续型人才的培养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得益于长久以来美国开展的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借鉴“他山之石”,希望有利于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与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