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血管造影在腹盆腔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2019-09-05姜警峰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8期
关键词:走形供血腹膜

姜警峰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学影像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腹盆腔肿瘤是临床相对常见的肿瘤疾病,腹腔脏器多、肿瘤类型多样,解剖构造异常复杂。当肿瘤推压周围器官组织,进一步加大肿瘤起源判断难度,不利于临床诊治[1]。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是CT 成像技术的一种,无创、操作便捷迅速,并可对血管病变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直观立体反映,已成为血管性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肿瘤疾病中的诊治价值也逐渐被重视[2]。基于CTA,可获取腹部原始影像,再经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后处理进行3DCTA,便可显示腹盆腔肿瘤供血动脉起源、走形、形态及具体分布情况[3]。鉴于此,现回顾性分析腹盆腔肿瘤患者的术前CTA 资料,以进一步补充及完善CTA 在腹盆腔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CTA 的腹盆腔肿瘤患者,所纳入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且CTA 资料完整,所有患者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排除结核病患者、克罗恩氏病患者、肠套叠患者、粘连患者、外科或手术所致的血肿、腹部后广泛纤维化患者及腹部囊性肿块患者。最终纳入110 例,男性41 例,女性69 例,年龄18~61 岁,平均(40.87±8.66)岁;胃部分切除术11 例、结直肠癌根治术16 例、胰腺整块切除术8 例、子宫广泛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术13 例、卵巢癌分期手术11 例、腹膜肿瘤切除术33 例、肝切除术11 例、脾切除术7 例;肿瘤分期I 期41 例、II 期69 例。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设备为GE lightspeed VCT 64 层螺旋CT,配备ADW4.4 后处理工作站,对比剂为碘普罗胺注射液(30 mg/ml);扫描参数:120 kV、320 mAs、层厚0.625 mm。检查前患者需常规肠道准备,仰卧位,双手臂上举过头,扫描范围包括肿块及肿块上下缘4 cm 范围,并嘱患者平静状态下屏气。先行常规平扫,再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按2.5~5 ml/s 速率注射,并分别于注射开始后延迟25 s、55 s、120 s 对目标部位行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三期CT 容积扫描。扫描结束后将图像上传至ADW4.4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先行VR,软件自动除去重叠的大血管等结构,再行MIP 成像,若供血动脉增粗、主干或分支伸入瘤体内呈网状或放射分支或环绕瘤体周缘分布、走形与肿瘤形态一致则将其定义为肿瘤供血动脉[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供血动脉来源,包括腹腔来源(肠系膜上动脉、腹腔主干分支、胃左动脉、脾动脉及肝总动脉)、腹膜后来源(肾动脉、腹主动脉分支)、盆腔来源(肠系膜下动脉、子宫动脉、骶正中动脉及髂内/髂外动脉),并比较良恶性腹盆腔肿瘤供血动脉显示支数。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χ2检验或Fisher 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病理结果

110 例腹盆腔肿瘤患者中,胃肠道27 例,胰腺8 例,女性生殖系统24 例,腹腔及腹膜后非特定脏器51 例;按肿瘤良恶性分类,良性39 例,交界性8 例,恶性63 例,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病理结果 例(%)

2.2 术前CTA 所示主要供血动脉分类情况及其对肿瘤的定位诊断价值

术前CTA 共显示135 条主要供血动脉,其中腹膜来源60 支,腹膜后来源15 支,盆腔来源60 支,与手术结果对照,腹盆腔肿瘤供血动脉对肿瘤定位诊断的准确率为73.64%(81/110),见表2。

2.3 腹盆腔肿瘤供血动脉显示情况

按肿瘤类型分组,良性肿瘤中,33 例可见主要供血动脉,但供血动脉均未见明显增粗,且走形包绕肿瘤边缘,仅2 例可见肿瘤内有少量网状分支,4 例可见侧支供血动脉;恶性交界性肿瘤患者均可见主要供血动脉,供血动脉走形迂曲,侧支供血动脉较多,且杂乱;良性肿瘤与恶性交界性肿瘤在主要供血动脉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1,P=0.003),其中良性肿瘤腹盆腔肿瘤供血动脉显示供血动脉患者比重显著高于恶性肿瘤(Fisher 精确概率法,P=0.000),见表3。

表2 术前CTA 所示主要供血动脉分类情况

表3 腹盆腔肿瘤供血动脉显示情况 例(%)

3 讨论

受腹盆腔解剖构造影响,腹腔镜肿瘤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一直是影像学诊断的重难点。血管数字减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虽是血管成像的金标准,但其检查成本高昂、有创,且患者接受的X 线照射剂量大,并具一定并发症风险,如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感染及对比剂损伤等[5]。CTA 作为无创血管成像手段,不仅可利用密度示踪技术的容积再现血管添加(add vessel,AV)技术进行血管重建,对感兴趣区域进行血管成像,且重建出的血管具超选择性,既可避免周围非目标血管、高密度组织等的重叠干扰,亦可显示走形迂曲、方向紊乱的血管[6]。同时,所得图像分辨率高,可对血管壁细节、病灶、血管与病灶间的关联性进行显示,在外科手术术前评估、手术方案的制定及风险评估上发挥重要价值。

本研究中,术前CTA 共显示135 条主要供血动脉,其中腹膜来源60 支,腹膜后来源15 支,盆腔来源60 支,与手术结果对照,腹盆腔肿瘤供血动脉对肿瘤定位诊断的准确率为73.64%,提示基于腹盆腔肿瘤供血动脉对肿瘤定位诊断具有良好的准确率,这与魏铭等[7]的报道结论相似,均提示CTA 可有效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发挥术前指导价值。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本研究中,2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腹膜后肿瘤,但CTA 显示仅9例有腹膜后血管供血,分析或因CTA 成像效果与血管内对比剂浓度及含量有关,而腹膜后大部分动脉管径相对较细,血管腔内血容量及血流量少,所含非离子碘亦更少,故腹膜后CTA 成像效果不佳;同时,当腹盆腔肿瘤瘤体较大时,多向腹腔突出,并诱导腹腔内血管供血,肿瘤与腹膜后器官的空间关系、肿瘤所致的腹膜后大血管位移等均可影响肿瘤的定位诊断[8]。

一般情况下,良性肿瘤多呈外生性生长,生长速度更为缓慢,多有完整包膜,且与周围组织分解相对清晰。但当肿瘤组织位于腹腔时,肿瘤生长推压脏器,此时便难以界定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尤其是伴坏死、囊性的良性肿瘤。而本研究显示,按肿瘤类型分组,良性肿瘤与恶性交界性肿瘤在主要供血动脉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恶性肿瘤中供血动脉支数为2 支及3 支及以上比重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且良性肿瘤供血动脉走形相对规则,侧支少,而恶性交界性肿瘤供血动脉走形迂曲,杂乱,侧支更多。这也提示,基于对肿瘤供血动脉的形态、数量分析,多支供血动脉多提示肿瘤生长活跃,预后相对较差,或可为腹盆腔肿瘤的临床诊治提供定性诊断意见[9-10]。

综上所述:CTA 可清晰显示腹盆腔肿瘤走形、形态及分布情况,帮助明确血管与肿瘤组织的关系,发挥一定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但基于本研究在样本数量狭窄、CTA 对细管径供血动脉显示不佳等因素,CT 血管造影在腹盆腔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仍有待采集更大样本量后进一步深入探究。

猜你喜欢

走形供血腹膜
吃肉频率能体现乡村治理水平? 走形的标准化徒增负担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辣语
二手车电商开始“走形”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辣妈当道拒绝走形
关于腹膜透析后腹膜感染的护理分析
别让解决问题“走形”
三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气虚血瘀型)45例